一、子路負米,有什么典故
子路生長在非常貧窮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營養不夠,為了讓父母能吃到米飯,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背回家奉養父母。雖然是這樣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后來子路發達了,環境和物質條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經先后過世了。生活環境這么好的情況下,他很想要報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經不在身邊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贊嘆子路是一位非常盡孝的人。盡孝并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所以孔夫子說,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稱為孝,因為那跟家里養牲口幾乎是無別的。
從「子路負米」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孝無分貴賤,上自天子下至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當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一天一天的減短。尤其在現代社會里,有人十三、四歲就離家,負笈在外,一直讀到高中、大學、研究所,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我們能跟父母相聚的時間是這么的短暫,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們呢?現代的父母經常很感慨的說,他不奢求子女會孝順他,只要不讓他擔憂掛心,他就非常的幸運了。
當今社會,有很多父母在晚年的時候孤獨無依,被送進養老院,子女很少去過問、探望,所以他們非常的孤苦,尤其是內心更為難過。一個人,從組成家庭之后,他就把一生的青春奉獻給了孩子、社會和工作,不辭辛勞付出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照理講應該是安養天年的時候。可是我們看到,當前有許多老人晚年的處境非常凄慘,無人過問,孤獨無依,有的甚至三餐不繼,并不是因為他窮,而是他沒有能力自己來料理。人一旦步入老年,兒女不在身邊,眼看親人、左鄰右舍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就會失去斗志,對人生燃不起希望,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蝕了。
我們讀到,子路為了讓父母吃到較好的食物,都能不計勞苦,到千里、百里之外負米、背著米回來,奉養父母。古人孝順父母之心,確實是我們沒有辦法體會的,感動之余,我們真的應該要向古人學習。
二、解釋一下子路“負米之嘆”的典故
【子路盡力。負米奉親。親沒仕楚。嘆不及貧。】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子路生長在非常貧窮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營養不夠,為了讓父母能吃到米飯,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背回家奉養父母。雖然是這樣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后來子路發達了,環境和物質條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經先后過世了。生活環境這么好的情況下,他很想要報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經不在身邊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贊嘆子路是一位非常盡孝的人。盡孝并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所以孔夫子說,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稱為孝,因為那跟家里養牲口幾乎是無別的。
三、子路負米”的故事是怎樣的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后繼續趕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愿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后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四、求朝花夕拾的這幾段摘抄的賞析 100字左右
風景描寫優美是文章吸引讀者的一大特點。你看,“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描引人入勝,讓人們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小院子,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美麗的植物,然百草園顯得越發充滿美感。那當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話,那么,魯迅先生就也不會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沒有任何的活力,對于我們來講,沒有了動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動物和人類是十分好的朋友。魯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給寫進去了,同樣寫的那么美妙,讓人們立刻想去那邊游玩,看看那些植物。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在綠色的植物的包圍下,在動物玩耍和鳴叫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難怪魯迅先生會喜歡上,留戀這個地方。寫的讓人沉醉。
我想還可以,希望得到采納!!
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字詞整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 “莫”同“暮”~~將盡、晚
二、一詞多義
1、爾 子路率爾而對曰: 相當于“然”,表狀態
如或知爾: 你,你們
2、與 吾與點也 : 贊成、同意
唯求則非邦也與: 語氣詞,表疑問
3、方 方六七十: 方圓、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準則
如或知爾: 如果
4、如 如其禮樂: 至于
如會同: 或者
以吾一日長乎爾:(介)因為
毋吾以也: (動)認為
5、以 則何以哉: (動)做、用
加之以師旅: (介)用、拿
以俟君子: (目的連詞)來
三、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動 穿禮服、戴禮帽 2、風乎舞雩:“風”名→動 吹風、乘涼
四、特殊句式
1、狀語后置: 以吾一日長乎爾 加之以師旅 異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風乎舞雩
2、賓語前置: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則何以哉
五、固定搭配
何如:怎么樣、怎么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子路背米的字詞句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