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詞又叫“長短句”,按字數多少可劃分為什么
詞又叫“長短句”,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58字以內);⑵中調(59字~90字);⑶長調(91字以上)。這種方法是明朝人強加上去的,并不科學。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分類并不十分清晰。
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近約等于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擴展資料
詞的特征: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一般來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6、詞有時會不符合上述規律,因為早期是和著曲子寫的,因此它最注重的還是與曲的配合。(蒙元時期,詞與曲是兩相和的,因為元曲與詞差不多,只是曲沒有闕,詞有闕。)
7、字聲配合更嚴密。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詞
2.1、“詞”又被稱為“長短句”——為什么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58字以內);⑵中調(59字~90字);⑶長調(91字以上)。這種方法是明朝人強加上去的,并不科學。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分類并不十分清晰。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近約等于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蝶戀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屬于令詞)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
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格式是一個詞牌。但是,由于同一個格式有時有若干個變體,所以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因為各首詞的詞題不同,所以這種情況下,一般有詞題。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詞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釵頭鳳》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還有《滿江紅》《丑奴兒》《賣花聲》。
寫好詞先不說用詞,至少每種詞牌名所代表的句式、格式你要熟悉,然后按照這個來寫
3.詞又叫“長短句”,按字數多少可劃分為什么
詞又叫“長短句”,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58字以內);⑵中調(59字~90字);⑶長調(91字以上)。
這種方法是明朝人強加上去的,并不科學。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分類并不十分清晰。
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近約等于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擴展資料 詞的特征: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一般來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
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并且各不相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
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6、詞有時會不符合上述規律,因為早期是和著曲子寫的,因此它最注重的還是與曲的配合。(蒙元時期,詞與曲是兩相和的,因為元曲與詞差不多,只是曲沒有闕,詞有闕。)
7、字聲配合更嚴密。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
4.【詞又叫“長短句”,按字數多少可劃分為什么】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這種方法是明朝人強加上去的,并不科學.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分類并不十分清晰.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進約等于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蝶戀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屬于令詞)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5.詞又叫( )
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
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
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
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
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
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
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
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
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
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
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