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納言敏行的成語解釋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論語-里仁》篇。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原來對此條的解釋不能體現本詞條的精髓,真正的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干練勤奮。總之是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慎辭哉。”意思是說,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志節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言論的。假如不發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呢?假如言論沒有文辭的修飾輔助,又怎么可能久遠流傳呢?可見言辭必須謹慎。
話是不能隨便說的,話說多了肯定會有失言的時候,因此要做到當說話時就說,不該說時永遠也不說。這對我們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說話謹慎,才能不至于把話說絕,給自己不留一點余地。我們提倡的是說話要說得滴水不漏,恰到好處,少說廢話,套話,但也不能謹慎到不說話。行動敏捷是說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快速承諾,不要只是玩玩嘴皮子,要多干實事。總之,我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少說多做,絕對是至理名言。
2.“納言敏行”的成語解釋是什么
“納言敏行”的意思是
1訥是少說話。
2敏是多干事
3君子為人處事的時候,往往說的少,而做的多。
告戒人們真正優秀的人都是行動家,要多做實事,而不要僅僅動嘴皮子。
【拼音】nè yán mǐn xíng
【出處】孔子,《論語.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釋】夫子說:“君子的修養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近義詞】謹言慎行jǐn yán shèn xíng 指言語行動小心謹慎。
【反義詞】1為非作歹wéi fēi zuò dǎi 指做種種壞事。
2為所欲為wéi suǒ yù wéi 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隨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橫行無忌héng xíng wú jì 指依仗暴力,毫無顧忌地干壞事。
4飛揚跋扈fēi yáng bá hù 現多形容驕橫放肆,目中無人。
3.納言的事例寫4個
鄒忌諷齊王納諫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孫叔敖納言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于鑒別人才,尤其善于評論。
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面子,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
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匯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
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評貪官污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面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
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自己所長,進而讓整個國家繁榮強盛。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
另一個大臣晏子后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么辦才好?”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于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啟示:吃喝玩樂人人都喜愛,但是應該有所節制,要懂得適可而止。
我們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別人如此,也應該想辦法來勸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說了。齊景公知過能改,肯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這種寬大的度量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周厲王是一個貪婪暴戾的統治者,任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等人,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不讓平民前往采樵漁獵。大夫芮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知道獨占財利,卻不懂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誰想獨占它就會觸怒很多人,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周厲王的暴虐無道終于激起了廣大國人的憤慨,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后就來報告,立即殺掉。
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
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并警告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
厲王逃到彘。南唐后主李煜是大家熟悉的歷史人物,他的“問君能有幾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詞句膾炙人口,無人不知。
李煜初即位時,經常與嬖妾、幸臣在一塊兒下棋。一次, 大理卿(官名)蕭儼入宮稟報事情,見李煜正同人下棋,就抓 起棋盤擲在地上。
后主大怒道:“你與唐代的魏徵誰更高明?”蕭儼從容笑 道:“我若不是魏徵,陛下您也就不是唐太宗了。”后主默默 不語,從此不再下棋了。
蕭儼為人方正剛直,指斥弊端,議論 朝政,從不阿諛奉承。貪官貴戚見到他時,都要整飾衣襟,以 免遭到他的指責。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他善于選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等人。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只野雞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
所以,一只野雞飛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
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現在,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云散。”
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于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于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
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野雞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