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禪山記》的重點字詞歸納、像什么詞類活用了、倒裝句式了、重
一、通假字 1. 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二、詞類活用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名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窮盡,走到頭。) 7.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10. 則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 1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1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獲)三、特殊句式1、文言固定句式:(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個……的人。) (2).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3).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2、省略句:(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
(賓語)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斷句: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5)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4、倒裝句(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賓短語后置)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狀語后置) 四、一詞多義: 1.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
(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
(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
(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
(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7. 觀 (1)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
(欣賞) (2)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五、古今異義詞: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非常】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學者】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
2.【《游褒禪山記》的重點字詞歸納、像什么詞類活用了、倒裝句式了、
一、通假字 1. 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二、詞類活用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名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7.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10. 則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 1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1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獲)三、特殊句式1、文言固定句式:(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個……的人.) (2).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3).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2、省略句:(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斷句: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5)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4、倒裝句(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賓短語后置)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狀語后置) 四、一詞多義: 1.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7. 觀 (1)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欣賞) (2)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五、古今異義詞: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非常】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學者】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原。
3.游褒禪山記知識點歸納: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幾
一、通假字 1. 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詞類活用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名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窮盡,走到頭。) 7.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10. 則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 1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1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獲)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個……的人。) (2).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3).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 2、省略句: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
(賓語)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斷句: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5)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 4、倒裝句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賓短語后置)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狀語后置) 四、一詞多義: 1.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
(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
(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
(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
(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7. 觀 (1)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
(欣賞) (2)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五、古今異義詞: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非常】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學者】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
4.【求游褒禪山記的重點實詞,活用,句式
一詞多義1. 然⑴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⑵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2.觀⑴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欣賞)⑵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3. 其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詞類活用⒈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⒊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⒋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⒌問其深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⒍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⒎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⒏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⒐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⒑ 則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⒒常在于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⒓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⒔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⒕往往有得.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獲.⒖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詞作動詞,向上走.[4-8]固定句式⒈有怠而欲出者.(有一個……的人.)⒉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⒊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⒋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4-8]省略句⒈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⒉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⒊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⒌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⒍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⒎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⒏(余)遂與之俱出[4-8]判斷句⒈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⒊此余之所得也⒋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⒌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4-8]倒裝句⒈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賓短語后置) 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狀語后置)[4-8]被動句⒈褒禪山亦謂之華山.[4-8]多義詞⒈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⒉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陽間行(取道)⒊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⒋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⑤其文漫滅(碑文)⒌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⒍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
5.求游褒禪山記的重點實詞,活用,句式
一詞多義1. 然⑴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⑵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2.觀⑴古人之觀與天地、山川。
(欣賞)⑵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3. 其⑴始舍于其址。
(代詞,它的,代華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⑶距其院東五里。
(代詞,那個)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⑸其文漫滅。
(代詞,它的,代仆碑)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代詞,它的,代華山)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代詞,它的,代后洞)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⒀則其至又加少矣。
(代詞,代那些)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⒂則或咎其欲出者。
(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代詞,他們)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詞類活用⒈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⒊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⒋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⒌問其深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⒍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窮盡,走到頭。⒎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⒏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⒐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⒑ 則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⒒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⒓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⒔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⒕往往有得。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獲。
⒖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詞作動詞,向上走。
[4-8]固定句式⒈有怠而欲出者。(有一個……的人。)
⒉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⒊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⒋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4-8]省略句⒈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⒉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⒊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⒌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⒍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
(賓語)⒎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⒏(余)遂與之俱出[4-8]判斷句⒈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⒊此余之所得也⒋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⒌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4-8]倒裝句⒈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賓短語后置) 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狀語后置)[4-8]被動句⒈褒禪山亦謂之華山。[4-8]多義詞⒈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⒉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陽間行(取道)⒊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⒋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⑤其文漫滅(碑文)⒌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⒍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
(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
(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
6.【求語文高中必修三人教版氓的實詞虛詞總結要氓課文中的重點翻譯實
《氓》知識點1、古今異義【氓之蚩蚩】古義:民眾,百姓,讀“méng” 今義:流氓,讀音:“máng” 【泣涕漣漣】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總角之宴】古義:歡聚 今義:宴會 2、詞類活用 【夙興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詞作狀語 【士貳其行】 貳:使……不專一 使動用法 【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動用法 【三歲食貧】 貧:貧苦的生活 形容詞作名詞 3、一詞多義【將】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蘇軾《赤壁賦》):并且 曾不知老之將至(王羲之《蘭亭集序》):將要 【故】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原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以 【以】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把,用,用來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把,用,用來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目的連詞,不譯,或可譯為“來” 4、通假字 【匪來貿絲】 匪,通“非”,不是 【于嗟鳩兮】 于,通“吁”,感嘆詞 【猶可說也】 說,通“脫”,解脫,脫身 【隰則有泮】 泮,通“畔”,邊岸,邊際 5、重點詞語積累【蚩蚩】忠厚的樣子.【貿】 交換,交易.【謀】 商量婚事.【涉】 渡過.【愆】 拖延.【將】 愿,請.【乘】 登上.【垝垣】 倒塌的墻.垝,毀壞【漣漣】 淚流不斷的樣子.【卜】 用火燒龜板,看龜板上的裂紋,推斷禍福.【筮】 占卦.【體】 卜筮的對象.【咎】 災禍.【賄】 財物.【沃若】 潤澤的樣子.【耽】 沉溺.【隕】 落.【徂】 往.【湯湯】 水勢很大的樣子.【漸】 濺濕、浸濕.【爽】 差錯.【罔極】 沒有定準.罔,無.極,標準.【二三】 三心二意,不專一.【靡】 無,沒有.【夙興夜寐】 早起晚睡.夙興,早起.夜寐,晚睡.【靡有朝矣】 沒有一天不是這樣.朝,一朝,一日.【遂】 順心,滿足.【咥】 譏笑的樣子.【躬】 自身.【悼】 傷心.【及】 同.【偕老】 白頭到老.【隰】 低濕的地方.【晏晏】 歡樂的樣子.【信誓旦旦】 誓言真摯誠懇.旦旦,誠懇的樣子.6、文化常識【總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7.求《游褒禪山記》的知識整理有關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詞類活用1。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
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
問其深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6。
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窮盡,走到頭。 7。
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8。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9。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10。 則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 11。
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13。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4。
往往有得。 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獲文言固定句式1。
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個……的人。)
2。 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3。
何可勝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省略句1。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
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 6。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 (賓語) 7。
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判斷句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 此余之所得也 4。
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5。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倒裝句 1。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賓短語后置) 2。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狀語后置) (七)重點翻譯句 1。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多義詞 1。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陽間行(取道) 3。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5。
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
(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
(代詞,它的,代仆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代詞,它的,代后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
(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
(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7。
觀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
(欣賞) 而世之雄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此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種,讀gu`an) 予觀夫巴陵盛狀,在洞庭一湖(觀賞) 8。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定名)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解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 不名一錢(以私人名義占有) 狄公有盛名(名聲)古今異義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非常】 古義: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游褒禪山記的重點字詞句式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