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中三昧是什么意思
網絡中解釋至少有五種 :
第—種,三國時的學問家董遇曾說過,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時間,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時間,陰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時間,勸勉人們應當利用一切空余的時間來努力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對董遇的這一說法極為贊賞,曾作詩說“此生有味在三余。”后來,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認為,學習中就要憑借“三余”精神努力進取,并據此將“三余書屋”改為“三味書屋”。
第二種,《增廣詩句題解匯編》卷四載李淑《邯鄲書目》:“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意思是說,經書如肉湯,史書如肉塊,子書如肉醬,說讀這三類書正如品嘗這三種食物一樣,各具特色,風味迥異,稱之為“三味”,因而將書房取名為“三味書屋”,寓含博覽群書之意。
第三種,古語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意思是說,讀四書五經之類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經典史記如嘗豐盛的菜飯;而讀諸子百家學說,則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作料。“三味”取名于此。
第四種,當年的房主人、魯迅的塾師、清末秀才壽鏡吾認為“讀書有味”,加之書屋后園子里種了梅花和桂花兩種樹,稱為“二味”,合起來便是“三味”。
第五種,壽鏡吾的子孫對“三味”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意思是為人要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意味。
2.什么叫詩家三味
是詩家三昧吧?
詩家 : 1.研究《詩經》的專家。 2.猶詩人。
三昧 : ①佛教用語。指止息雜念,使心專注于一境。 ②道教用語。道家以為,昏昏默默神之昧,杳杳冥冥氣之昧,恍恍忽忽精之昧,合稱三昧,此三昧能生真火。 ③指某種技藝的訣竅:瀉湯舊得茶三昧。
解釋:指作詩的訣竅。 出處: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錢仲聯校注:“三昧,《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用以指詩家悟人之境地。”
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資料
3.《香菱學詩》里的(三昧)怎么翻譯
香菱是個苦命女子,原籍姑蘇,出身鄉宦家庭。
她三歲被拐,長大后被呆霸王薛蟠買去做妾,后隨薛家進京,一直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難得有空。
這一次因薛蟠外出經商,寶釵便把她帶進了大觀園給自己做伴。環境的變化激發了香菱學寫詩的愿望,寶釵笑她“得隴望蜀”,勸她“且緩一緩”,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以上是這個故事的背景。 故事開頭寫香菱一見黛玉就說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諾。
以下寫香菱在黛玉指導下學習寫詩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黛玉指導讀詩和香菱練習寫詩兩個階段。 指導讀詩體現在兩次談話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說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并強調“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啟發。
循此繼進,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詩的頭等大事,“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同時告誡香菱切不可愛那些淺近的詩,并給她開了一個書目,安排了讀的順序。在這次談話的末尾,黛玉又將王維的五言律詩集借給香菱,要求她見畫有紅圈的就讀,“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后進行的,黛玉稱之為“講究討論”,實際上是要檢查香菱對王詩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負所望,把王詩中的煉字功夫說得頭頭是道,說到“墟里上孤煙”這一句,還聯系自己進京那年所見黃昏時分村落的景象,把詩境都說活了。
而黛玉也不愧為“老師”,又把陶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給香菱看,啟發她認識了脫化前人詩句的道理。香菱練習寫詩也是在黛玉指導下進行的,包括命題限韻、評論習作、指點門徑三事;寶釵也參與了指導。
香菱的詩一共寫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飯無心,坐臥不定”的情況下經過苦思寫成的。
寶釵先看,說“這個不好,不是這個作法”;黛玉則認為“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指示她“丟開”這首,“放開膽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這個指示,“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可這樣寫出來的第二稿依舊不行,黛玉說“過于穿鑿,還得另作”,寶釵則認為它離了題,不是寫“月”,而是寫“月色”了。
盡管又一次失敗,香菱毫不氣餒,便獨自走到階前竹下去構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膽”,絕無旁騖。
以致將探春說的“你閑閑罷”聽成“十五刪的‘閑’字”,反過來說探春“錯了韻了”。這一天,香菱滿心想的都是詩,到晚間還是對燈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朧睡去。
最后,她居然在夢中把這首詩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待到寶釵將她喚醒,她立即將詩抄寫下來——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來博得了眾姐妹的一致稱贊:“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這個故事在小說原來的回目中題為“慕雅女雅集苦吟詩”。
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夢中成詩是“苦吟”的最鮮明的體現。 二、問題研究 1.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初學寫詩就寫出了那樣的好詩,決非偶然。
作者認為這是由于她“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寫詩上,執著地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而外,也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資質,入園前盡管家務繁忙,卻能忙中“偷空兒”讀幾首詩,這證明她決非一個“俗人”;入園后聽黛玉講詩,她的反應極快,例如黛玉談到“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這又證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尋常。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無論黛玉還是寶釵,對香菱的指導都用點撥的方式,三言兩語點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領悟詩中三昧。其三,大觀園是個美好的地方,跟園外黑暗、污濁的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香菱來到這里,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特別是寶玉、探春等人對她的關愛和贊揚,更使她感到人間的溫暖。
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終于顯露了出來。正如寶玉所說,“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
2.黛玉的教學方式有什么特點? 黛玉講詩的針對性很強,一開講就針對初學詩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則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談及“立意”的重要性,這不僅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確了讀詩的要領。接著又針對香菱喜愛淺近詩句的傾向,給她開列了書目,按照當時人們“詩必盛唐”的主張 ,將王維、杜甫、李白三位大詩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對詩的品味。
待到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后,黛玉又跟她“講究討論”,一步步地深入詩的意境,真可謂循循善誘。 黛玉指導香菱寫詩也頗有特色,例如命題后,又指定了韻部,這看起來嚴了一點,但屬“十四寒”的字相當多,不限字,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又如對香菱的前兩稿,她的批評很嚴厲,卻又鼓勵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說。這種指導方式可謂嚴而不苛,引而不發,對“苦志學詩”的香菱來說是很適合的。
可以說,黛玉的正確指導也是香菱進步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3.作者運用了怎樣的側面描寫? 香菱苦志學詩,寶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