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改變生活,創新圓夢童年,手抄報,求幫助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于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
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
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
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
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于知識傳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于創造能力的形成。
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
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
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并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
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2.科技小報里面的內容(字)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經過21小時的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后,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人成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于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
“我們的飛船比美、蘇的晚40年才發射,但飛船技術水平要和他們現在的相當,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迎頭趕上。”王永志說。
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 中國第一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的發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新的一頁。
神舟二號:全新亮相 神舟二號雖是第二艘無人飛船,但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載人時基本一樣。 飛船在軌飛行7天后返回地面。
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美國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隨著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飛船,“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離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號、四號:百折不撓 神舟三號飛船在產品進場的第4天,出現了飛船穿艙插座信號有一個點不導通的問題。決策者們毅然決定:進度服從質量,推遲發射! 當飛船船艙內3000多個接點個個導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試驗結果表明: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9個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
前所未有的持續低溫天氣:-28℃,比發射《大綱》規定的最低發射溫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就是由于一個O形橡膠密封圈因低溫變形失效而導致的! 經過充分的試驗數據論證和氣象會商,專家們優選了一個較好的窗口,并調整了發射程序。低溫嚴寒下,參試人員用149件保暖物品,嚴嚴實實地將火箭關鍵部位包裹起來,同時不斷地吹送熱風,直到臨近發射前15分鐘,才把這些保暖物品撤下來。
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預示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 神舟五號:神州圓夢 作者: 中國第一航母 2006-10-12 16:22 回復此發言 -------------------------------------------------------------------------------- 2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 歷史將銘記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21個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 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前蘇聯進行了5次不載人的飛船升空試驗,美國進行了8次不載人的飛船發射試驗。
中國的神舟號飛船在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后,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著陸,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不過,在神舟五號飛船進場前進行最后一輪地面試驗時卻發現,返回艙坐椅緩沖機構不能完全滿足緩沖發動機的備份的要求。……70天以后,科技人員攻克了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為和平利用空間做出的重大貢獻。” 原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說。
(新華社記者 黃明) 神舟六號:再進一步 據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神舟六號構型與神舟五號相同,由返回艙、軌道艙和推進艙3個艙段構成。由于這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飛船取消了附加段。
按照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飛行狀態,3個艙段由前到后的安裝次序是: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 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后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
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 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著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
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鐘,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
3.科技手抄報里面的文字怎么寫
科技一般指科學技術社會上習慣于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技”。
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規劃。
科技的本質:發現或發明事物之間的聯系,各種物質通過這種聯系組成特定的系統來實現特定的功能。1.傳統認為,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
2.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3.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科學的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4.科技手抄報文字內容,急要
華羅庚是世界數論界的領袖數學家之一。
但他寧肯另起爐灶,離開數論,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數與復分析。 早在4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
華羅庚雖然聰明過人,但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成功的鑰匙,反復教育年青人,要他們學數學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 50年代中期,華羅庚提出:“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謂‘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質量要不斷提高。
1978年他在中國數學會成都會議上語重心長地提出:“早發表,晚評價。” 后來又進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評價在人。”
這實際上提出了科學發展及評價科學工作的客觀規律,即科學工作要經過歷史檢驗才能逐步確定其真實價值,這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 觀規律。” 在50年代,華羅庚在《數論導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數學比作下棋,號召大家找高手下,即與大數學家較量。
中國象棋有個規則,那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 1981年,在淮南煤礦的一次演講中,華羅康指出:“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 1979年在英國時,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
愛因斯坦是劃時代的大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爾姆鎮,在瑞士度過青年時代。
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后即失業。
經過兩年的努力,才在伯爾尼的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貢獻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1909年他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被邀請回到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臺,愛因斯坦因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就首遭迫害,被迫遷居到美國的普林斯頓。
1940年入美國國籍。1955年4月18日在普林斯頓逝世。
愛因斯坦的一項開創性貢獻是發展了量子論,他的標志性事業是他的相對論。他在1905年發表的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確立之后,愛因斯坦開始致力于引力理論的研究。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有重大影響的是他的宇宙學理論。
1917年,愛因斯坦發表他的第一篇宇宙論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察》,這篇論文宣告了相對論誕生。 他曾說:“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
他的宇宙學研究,體現了這種反對迷信的精神。 1.為甚么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 為甚么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
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于是就打起呵欠來。
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3. 為甚么蛇沒有腳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鱗片,這是它們身上最外面的一層盔甲。
鱗片不但用來保護身體,還可以是它們的「腳」。 蛇向前爬行時,身體會呈S形。
而每一片在S形外邊的鱗片,都會翹起來,幫助蛇前進時抓住不平的路面。這些鱗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動身體向前爬行,所以蛇沒有腳也可以走動呀! 4. 為甚么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開花 向日葵花盤下面莖部的地方,含有一種叫做「植物生長素」的物質。
這物質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卻具有厭旋光性,每遇到光線時,便會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陽升起時,向日葵莖部便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來整棵植物就向著太陽的方向彎曲了。
5. 為甚么人老了頭發便會變白? 我們的頭發中有一種叫「黑色素」的物質,黑色素愈多頭發的顏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話,頭發便會發黃或變白。
人類到了老年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會逐漸衰退,色素的形成亦會愈來愈少,所以頭發也會漸漸變白啊! 6. 為甚么螢火蟲會發光? 螢火蟲會發光因為在它們的腹部末端有發光器,發光器內充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發光酵素,使螢火蟲能發出一閃一閃的光。 螢火蟲發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還有求偶、警戒、誘捕等用途。
這也是它們的一種溝通的工具,不同種類螢火蟲的發光方式、發光頻率及顏色也會不同,它們藉此來傳達不同的訊息。 7. 為甚么肚子餓了會咕咕叫? 肚子餓了便會咕嚕咕嚕地叫,這是因為之前吃進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雖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會繼續分泌。
這時候胃的收縮便會逐漸擴大,內里的液體和氣體便會翻攪起來,造成咕嚕咕嚕的聲音。 下次不要再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尷尬啊!因為這是正常的生理動作呢。
8. 為甚么駝鳥不會飛? 身型龐大的駝鳥類的一種,但它們卻不會飛上天啊!這不是因為它們的翅膀不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科技圓夢手抄報字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