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120個文言實詞及其句子翻譯詳解 最好是最新的
1.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
(鄙人,復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 誠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臺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輦下除(門屏之間) 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 語文必修五文言文重點翻譯
陳情表》一. 虛詞 1. 以 (1)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連詞,因為) (2)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介詞,憑借) (3)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4)謹拜表以聞(連詞,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2. 于 (1)急于星火(介詞,比) (2)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介詞,對,向) 3. 之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助詞,的) (2)臣之進退(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二. 實詞 1. 通假字 (1)夙遭閔兇(通“憫”,憐憫)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 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 古義:不能走路 今義:不可以或能力不夠 2)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古義:優秀人才 今義: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根據我微薄的經驗給你總結了幾條1、用成長符提升將領成長,做任務有,宗族獎勵也會有,到時候分給你就是了2、闖嘉峪關, (3)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古義:報答 今義:向上級報告或刊登在報紙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義:成人自立 今義:(組織、機構等)正式建立 (5)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古義:申訴,訴說 今義:說給別人聽,讓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古義:辛酸苦楚,苦衷 今義:身心勞苦 (7)臣欲奉詔奔馳 古義:趕快往前 今義: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義:尚書部的屬官 今義:中醫醫生 3. 詞類活用 (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2)臣具以表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偽朝(名詞作動詞,做官) (4)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5)夙遭閔兇(形容詞作名詞,憂患不幸的事) (6)臣之進退(動詞作名詞,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7)舉臣秀才(名詞作動詞,做秀才,為秀才) (8)察臣孝廉(名詞作動詞,做孝廉,為孝廉) (9)猥以微賤(形容詞作名詞,微賤的身份) (10)沐浴清化(形容詞作名詞,清明的政治教化) (11)凡在故老(形容詞作名詞,年老之人) (12)少多疾病(名詞作動詞,患疾病) (13)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名詞作狀語,像犬馬一樣) 4. 一詞多義 矜 猶蒙矜育(動詞,憐惜) 小矜名節(動詞,自夸) 憫 夙遭閔兇(名詞,通“憫”,指可憂患的事) 憫臣弧弱(動詞,悲痛,憐惜) (3)薄 門衰祚薄(形容詞,淺薄) 日薄西山(動詞,靠近)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用“非”表否定判斷) (2)今臣亡國賤俘(直接表判斷) (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非”表否定判斷) 2. 變式句 (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賓后置) (2)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臣于陛下盡節之日長,介賓后置) 3. 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動詞“嬰”本身具有被動語態)四. 重點語句翻譯 1.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譯文: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2.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譯文:我進退兩難,處境十分狼狽. 3.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譯文: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 4.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譯文: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 5.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譯文: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 6.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譯文: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7.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譯文: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項脊軒志》一. 虛詞 1. 以 (1)娘以指叩門扉曰(介詞,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連詞,表承接,可譯為“來”) (3)能以足音辨人(介詞,憑借,根據) (4)以手閹門(介詞,用) 2. 而 (1)而庭階寂寂(連詞,表并列) (2)墻往往而是(連詞,表修飾) (3)客逾庖而宴(連詞,表修飾) (4)而母立于茲(代詞,你,你的) (5)呱呱而泣(連詞,表修飾) 3. 之 (1)頃之,持一象笏至(語助詞,調整音節)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語助詞,調整音節) (3)他日汝當用之(代詞,代象笏)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詞,的)二. 實詞 1. 通假字 某所,而母立于茲(通“爾”,你的) 古今異義 (1)人至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 (2)吾妻來歸 古義:女子出嫁 今義:返回、還給 (3)墻往往而是 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4)比去,以手閹門 古義:及、等到、并排的 今義:較量、緊靠 2. 一詞多義 得 不能得日(動詞,得到,獲得) 得不焚(助動詞,能,能夠) 日 日過午已昏(動詞,指時間超過) 不能得日(名詞,陽光) 過 大母過余曰(動詞,探望,看望) 人往,從軒前過(動詞,經過) 歸 吾妻來歸(動詞,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動詞,返回.歸寧,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望) 書 借書滿架(名詞,書,書籍) 或憑幾學書(名詞,字,文字) 從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介詞,自,由) 從余問古事(介詞,向) 自 余自束發(介詞,。
3. 【古文翻譯方法】
最好是平時多積累通假字,多義字和被字句形,賓語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后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
4. 語文文言文中的實詞和虛詞是什么意思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于、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5. 從重點實詞到句子翻譯,求解
⒈【何許】何處,哪里。許,處所
⒉【不詳】不知道。 詳,詳細地知道
⒊【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因此,就。以,把,用。為,作為。焉,語氣助詞
⒋【不求甚解】這里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甚,深入,過分。
⒌【會意】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會,體會,領會
⒍【嗜】喜好。
⒎【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
⒏【或】有時。
⒐【造】往,到。
10.【輒(zhé)盡】就喝個盡興。輒,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沒有舍不得離開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環堵,周圍都是土墻,形容居室簡陋。蕭然,空寂的樣子。
14.【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
15.【簞(dān)瓢(piáo)屢空】簞和瓢時常是空的(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晏:安然 如:……的樣子
17.【頗】"稍微",或“十分"
18.【忘懷】忘記。
19.【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20.【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今義稱贊、贊美。
21.【黔(qián)婁】戰國時齊國的隱士。
22.【不戚(qī)戚于貧賤,不汲(jí)汲于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財做官。戚戚,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于,介詞,由于、因為,的意思
23.【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儔,輩,同類。
24.【銜(xián)觴(shāng)賦詩】一邊喝酒一邊作詩。觴,酒杯。 銜,含著
25.【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樂。
26.【志】:心志。
27.【無懷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樸實。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愛好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天性喜歡喝酒,但家境貧寒而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沒有舍不得離開。 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不能遮蔽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經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經常以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是能表達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或葛天氏的時候的百姓吧?
6. 文言文翻譯幾個句子
1。
三分糠七分碎米的(飯食)都不夠,你要靠什么為生呢? 2。您怎么能以衡量我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人呢? 3。
哪會是他們的嗜好與眾不同呢?是因為(他們)擔心(分配)不均衡而導致天下大亂啊。 這個是我對照全文翻譯的,附原文如下: 歲饑,唐子之妻曰:食無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碎米)。
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猶不能具。
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猶不足,子則奚以為生也?曰:然則七糠而三粞。鄰有見之者,蹙額而吊之曰:子非仕者與,何其貧若此也,意者其無資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
魚在江河,則忘其所為生,其在涸澤之中,則不得其所為生。 以江河之水廣,涸澤之水淺也。
今吾與子在涸澤之中,故無所資以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見婦人祭于墓而哭者。
比其反也,猶哭。問: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
昔也吾舅織席,終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織帛,終身無完席。 業過其父,命則不如,是以哭之哀也。
唐子慨然而嘆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時,人無寢敝席者也;今之時,人鮮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則彼薄,此樂則彼憂,為高臺者必有洿池,為安乘者必有繭足。 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費上農一歲之獲,猶食之而不甘。
吳西之民,非兇歲為麲粥,雜以荍稈之灰;無食者見之,以為是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無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權重于物則墜,負擔者前重于后則傾,不平故也。
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惡衣菲食,不敢自恣。 豈所嗜之異于人哉,懼其不平以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母死五年而不能葬,姊死三十年而不能葬,弟死二十九年而不能葬。
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懼妻及女子之餓死也。至于繡谷之山(疑指廬山)而病眩,童子問疾,不答。
登樓而望,慨焉而嘆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與地終也!吁嗟人乎!病之蝕氣也,如水浸火。吾聞老聃多壽,嘗讀其書曰:吾惟無身,是以無患。
蓋欲竊之而未能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2020北京語文五三文言實詞句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