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容易受別人影響”的成語有哪些
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
濡:沾濕;染:沾染。 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公胚胎前光;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耳習目染[ ěr xí mù rǎn ]
染:沾染。 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他說她媽媽耳習目染,學了好多鄰居一模一樣的話。
潛移默化[ qián yí mò huà ]
潛:暗中同,不見形跡;默:不說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耳染目濡[ ěr rǎn mù rú ]
同“ 耳濡目染 ”。 《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貴的久了,后邊生出來的兒孫,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7回:“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耳濡目擊[ ěr rú mù jī ]
見“ 耳濡目染 ”。
出處:明·李東陽《劉公神道碑銘》:“古者重世臣將家,蓋其韜略技藝,耳濡目擊,有不習而能者。”
2. 描寫不受外物影響的詩句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宋朝蘇東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注:八風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
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贊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之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于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的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贊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的說:“罵你什么呀?” 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呵呵大笑說:“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蘇東坡慚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說的,行到才是功夫。
3. 受人影響的成語
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釋義] 濡:音如;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語出]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公胚胎前光;生長食息;不離典訓之內;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正音] 濡;不能讀作“xū”。
[辨形] 濡;不能寫作“儒”。
[近義] 耳聞目睹 耳熟能詳
[用法] 往往指人長期生活在某一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耳聞目睹”都有耳朵聽見眼睛看見的意思。不同在于~強調經常聽到看到;并不知不覺受到深刻影響;“耳聞目睹”強調親自聽到看到;受沒受到影響不管。
[例句] 小明父母是美術工作者;他平時~;從小就喜歡繪畫。
4. 對于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你有哪些忠告
如果容易分散精力,那么應該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訓練,這是外在的。
內外起決定作用,主要是心理暗示,對外在的人事物不用過于在意,你能把握的只有你自己,不能左右任何人和事,那么就把外界的任何事看淡一些,這種淡一些不是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這樣的話就走極端了,所謂的淡是指外界事物反映在你的心理的時候,在心里面對事物的淡,而不是在處理問題時,處理問題該怎么處理怎么處理,但是在心里一定要淡化,說白了就是放下,做了也不執著于做,做而無做,不留痕跡,就會內心清凈不染,自然不會被外界左右,更不會跑偏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粉刺受別人影響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