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論語今譯

    論語今譯

    http://***

    論語今譯2 孔子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

    《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

    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

    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

    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

    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

    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

    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

    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

    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

    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

    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

    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

    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

    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

    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

    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

    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

    因而頗具尖銳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

    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

    《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

    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

    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

    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

    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

    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

    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

    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

    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

    主忠信(4)。

    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

    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把“如”解釋為“類似”。

    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

    這里指父母的去世。

    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

    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原文】

    1·10 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

    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

    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

    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

    《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于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

    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

    先王之道(3),斯(4)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

    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

    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

    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義(2),言可復(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

    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

    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

    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

    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評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

    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論語今譯1 論語今譯2 論語今譯3 論語今譯4 論語今譯5 論語今譯6 論語今譯7 論語今譯8 論語今譯9 論語今譯10論語今譯11 論語今譯12 論語今譯13 論語今譯14 論語今譯15

    論語今譯16 論語今譯17 論語今譯18 論語今譯19 論語今譯20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論語今譯

    短句

    好詞好句好段帶題目

    閱讀(545)

    《老人與海》好詞:努力奮斗自強不息瘦骨嶙峋多姿多彩措手不及舒舒經絡奉陪到底不偏不歪和煦的微風影影綽綽海水蒙蒙若隱若現好句:1.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2.不

    短句

    好段摘抄100字(動作)

    閱讀(475)

    我坐在一張涼椅里,雙腳叉開放在另一個椅子里,雙手張開放在扶手上,頭正靠在后面,面朝天,眼鏡推到了額頭上,眼睛閉著,正享受著燦爛的陽光。瞧她那黝黑的臉蛋,透露著一種不服輸的性格,又粗又黑的眉毛下閃著一雙玻璃球似的眼睛,小心地注視著對手的一舉

    短句

    教師的情感與智慧摘抄

    閱讀(397)

    教師的情感與智慧摘抄教育的神圣是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的。把教育看得過分神圣,會忽視它的平凡,遠離它的真實;把教育看得過于平凡,又會忘記它的神圣,丟棄它的使命。我們每一天都在神圣與平凡中行走––朱永新這是一本平凡的書,因為文章的作者大

    短句

    愛心語句摘抄

    閱讀(370)

    愛心是風,卷起濃密的云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愛心是雨,滋潤干旱的樹愛心是樹,撐起一片綠蔭有一個在家啊1人生是一支歌,悠揚的旋律譜寫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獲;人生是一幅畫,優美的線條勾畫出你黎明的勤奮和傍晚的輝煌;人生是一首詩,優美的意

    短句

    獵人筆記主要內容

    閱讀(1073)

    《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特寫集。作品控訴了腐朽的農奴制度,表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

    短句

    獵人筆記精彩片段及賞析

    閱讀(1570)

    “那地方菩提樹這般偉大,這般陰涼,蘭花還這童真似地發著芬香,那地方并排的圓楊樹,從堤旁傴到水上,那地方肥橡樹生在肥田上,那地方蓖麻生出鄉味。……往那里,往那里,往安樂的天地里去,那地方田地天鵝絨似的發黑,那地方燕麥隨眼都是,輕輕地搖曳出溫柔

    短句

    駱駝祥子5000字摘抄加讀后感

    閱讀(410)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中國有一個名叫老舍的作家。他的名字在我的心中從來都是認為他是一個悲劇。我知道他專寫窮人,專為窮人,可以說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城市平民生活大獲成功者,唯老舍先生一人知道他在“文革”中受盡打罵屈辱,最后“寧為玉碎不為

    短句

    《論語》中有關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閱讀(2441)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古文今譯: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2、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古文今譯:樊遲

    短句

    論語今注今譯怎么樣

    閱讀(416)

    所用《論語》經文,大體以唐石經為主而校以眾本。《凡例》云:「所有可以了解的經文,註釋後另附語體的譯文。如經文為我們現在所不能全懂,或懂不得七八分的,則譯文從闕。」合乎闕疑之義。https://gist.github.com/weakish/2050020

    短句

    論語中的名言警句20條要有意思

    閱讀(299)

    學而篇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今譯】孔

    短句

    ·論語中的讀書名言

    閱讀(307)

    學而篇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今譯】孔

    短句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閱讀(569)

    1、能養,即服勞奉養。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敬,主要體現為“無違”,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并維護其尊嚴。2

    短句

    論語15個帶翻譯

    閱讀(367)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在學習時時常的復習學過的知識,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2、子

    短句

    沈從文《臘八粥》原文

    閱讀(1187)

    《臘八粥》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并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

    散文

    簡述林語堂的論語派小品散文

    閱讀(280)

    林語堂先生,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藝術大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詞的人.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閑適"相融合的文風,創作出的具有獨特格調的散文小品,是一席閱讀的盛宴!

    散文

    論語十二章原文每段寓意的是什么

    閱讀(806)

    1、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而時練習的,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寓意:講學習方法,

    散文

    論語是一部什么散文集

    閱讀(472)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編纂

    散文

    論語屬什么體散文集

    閱讀(496)

    《論語》是屬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

    散文

    《論語》《孟子》思想比較及藝術特色

    閱讀(494)

    1《論語》1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述孔子及其門人言談行事的著作,儒家經典之一。語錄體。辭約義豐,直接議論。通行的注本為宋.朱熹《論語集注》孔子的“仁”“義”及重視個人修養的觀點。平實簡約而思想深邃的語言。《論語》是諸子散文的早

    散文

    《論語》的特點

    閱讀(435)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源于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

    短句

    論語中所有關于仁的語句全部發上來原文

    閱讀(454)

    《論語學而》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八

    散文

    論語六則是什么散文的典范

    閱讀(340)

    您好是語錄體的典范語錄體是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短小簡約,不重文彩,不講求篇章結構,也不講求段落、內容間的聯系,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