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錢理群:文章《我與魯迅》

    錢理群:文章《我與魯迅》

    真實的魯迅是沉默的魯迅。

    我們接觸到的魯迅其實是很有限的

    “老錢在北大開過不止一次的周氏兄弟專題課。

    在北大,中文系老師講課風格各異,但極少見像他那么感情投入的。

    太激動了,眼鏡一會兒摘下,一會兒戴上,一會兒拿在手里揮舞,一副眼鏡無意間變成了他的道具。

    他寫板書時,粉筆好像趕 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踉踉蹌蹌,免不了會一段一段地折斷;他擦黑板時,似乎不愿耽擱太多時間,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 講到興頭上,汗水在腦門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趕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滿頭大汗,來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 筆灰沾在臉上,變成了花臉。

    即使在冬天,他也能講得一頭大汗,脫了外套還熱,再脫毛衣。

    下了課,一邊和意猶未盡的學生 聊天,一邊一件一件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

    特別是講他所熱愛的魯迅,有時你能看到他眼中閃亮的淚光。

    每當這個時刻,上百 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錢的講課聲,靜寂得只能聽到呼吸聲。”

    學生昵稱的這位“老錢”,正是錢理群。

    “你看我像不像這尊彌勒佛?”鶴發禿頂的錢理群,正笑嘻嘻、小心翼翼地托起他家供奉的“四神”之一,對著鏡頭 擺起了pose。

    接著,老頑童般要求攝影記者拍下他與其他三神的合影,“喏,左邊墻上是鐘馗,還有,還有,那件大衣柜側面掛的 關老爺,再就是——”

    再就是——他的眼神定格在了書屋的正壁上,那是一幅魯迅的肖像,“這是我家珍貴的神。”

    “神”凝視遠方,任重道遠;錢理群凝視著“神”,近在咫尺。

    適才,他還在電話里申明:“對不起,我個人不接受采訪,關于魯迅實無可說……”喉嚨沙啞,聲音低沉,聽不出半 點浙江鄉音。

    良久,他囁嚅道:“我現在每天時間排得好滿……實在抽不出空來。”

    “可是,魯迅先生不是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還是有的?”記者緊追不舍。

    電話那邊爆發出一陣突兀的爽朗笑聲,爆笑過后,慨然應允。

    時值魯迅逝世70周年,各家媒體都在試圖重新打量魯迅。

    對于曾在北大講堂上講了17年魯迅,而且“不管講多少 回,每次都有新鮮感,每次都沖動地期待與魯迅相遇”的錢理群而言,豈能無話可說?

    也許正因滿腹話語不勝負荷,故而,他在楓丹麗舍的家對記者敞開了,心里的話匣子也打開了,他倒并不那么“暢” 所欲言了。

    嗬嗬,過去每次紀念魯迅逝世,都好像在做政治活動。

    我原想,今年是魯迅逝世70周年,少不得又要“熱鬧”一番 了,我就不要湊這個熱鬧吧。

    可沒想到,這次紀念活動,沒有官方主導,民間自發,媒體仍然熱鬧非常,這讓我產生興趣了。

    我曾說過,當一個人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時,他與魯迅是無緣的。

    當一個人對生命充滿了困惑,在生命中去苦苦尋求 ……去尋求一種精神支援時,就是他讀魯迅,與魯迅產生心靈碰撞的最佳時刻。

    這是一種意識上的流動,也是他與魯迅的結緣 。

    我將這種緣分,這種流動,形容為“相遇”。

    我與魯迅的初次相遇,始于他的雜文《臘葉》。

    那時,我上小學五年級。

    一次,我很偶然地在哥哥的抽屜里,發現了一本文集,書皮上赫然印著:魯迅。

    魯迅是誰?我懵懂無知。

    我翻開書,讀到了《臘葉》里的一段話,“他也并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 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

    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

    哎呀,我的心倏地一陣發緊,暗暗地還有點恐懼,就覺得那雙眼睛正盯著我,但又感覺到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奇異之 美。

    就是這瞬間的感覺,直逼我的心坎,日后成為記憶深處不可隨意觸摸的一部分,乃至直到1985年,已經在北大開獨立 課,為學生講魯迅作品了,我都很少講到《臘葉》。

    我是生長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識分子。

    在我的記憶里,那個年代充滿了民族、國家、家庭與個人的苦難,正是 這“苦難體驗與記憶”,成為我觀察、理解20世紀中國歷史與文學,以至中國的現實與未來的基礎。

    而在我的苦難記憶里, 最不堪回首的一頁頁,全是在外在的壓力下,內心的動搖、屈服以至背叛,人性的扭曲、丑惡以至變態……這樣一些慘不忍睹 的記錄。

    我無法抹去這一切,它夢魘般壓我在心上,像一座座“墳”。

    “悔恨”之蛇就這樣無時無刻不在咬噬著我的靈魂,只 有傾訴于筆端的那一刻,才稍得舒緩。

    故而,我與魯迅的相遇,我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歷程,也包含了我的圓夢,以及我的還債,一種精神上自贖的歷程 。

    圓什么夢呢?我雖然生在戰火紛飛的1939年,但我很幸運地擁有過一個金色童年,曾有過自由做夢的年代,懷著 對未知世界的期待、好奇去不斷發現新大陸的夢想。

    我想當老師,我喜歡話劇,喜歡詩歌,日后都一一得以實現:在北大教書,除了研究周氏兄弟的文章,還研究艾青、 曹禺。

    我年輕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要回到北大去,給青年人談談我的魯迅觀。

    在北大,我最得意的事,就是我講了17年的魯迅,我成了魯迅與青年之間的橋梁。

    談到“還債”。

    我不得不說起至今都痛悔不已的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我在“**”時期燒掉了家父留給我的惟一的紀 念物:他的照片;第二件就是在我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后,扛不過一次次批斗的沖擊,違心地說過假話,以致讓我的朋友 受到牽連和傷害。

    最讓我痛心不已的是,“**”初期,我的一名學生為了維護我,為我說了一句話,被打成反動分子,喪失 了年輕的生命。

    40多年來,往事如同磐石,一直沉重地壓在我心頭,有時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而我從不曾向外人道,這是我應背負 起的紅字。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用活著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

    ……將自己的真 心的話發表出來。”

    可他深知說真話何其之難,于是他主張“說比較真的話”。

    但什么是比較真的話?我確立了我的三個原則:第一必須 認識說假話是錯的;第二如果說假話,必須是被迫的;第三絕對不能傷害他人。

    魯迅先生說過他只為三種人寫作:一是“孤獨而疾馳的斗士”,二是“還在做美夢的青年”,三是他的敵人。

    回首往 事,敵人,我是沒有的;可是為青年而寫,那個死去的女生的影子總是縈繞在眼前,使得我一方面渴望與青年人靠近,同時又 害怕與青年人靠近。

    我曾就讀于人民大學新聞系,生平最大愛好就是讀書。

    就因為太愛了,所以在學校里,我成了典型的“白專人物”。

    為此,我遞交的入黨申請書,無人理睬,日后更是給我貫上“企圖混入黨內,被我黨警覺其險惡動機”的罪名;我申請過繼續 讀研的志向,校方依然嚴辭拒絕。

    理由嘛,現在說來頗為可笑,那個年代可是義正辭嚴:全國一片“讀書越多越愚蠢”的呼聲 中,你這個書呆子,還想繼續求學?還是早點改造思想吧。

    就這樣我被分至貴州地區任中學教師。

    我在那里一呆就是18年,青蔥歲月,而立之年……在那里,我曾因為家父是 國民黨高官,1949年帶著兩個哥哥去了臺灣,而被打成反動官僚出身的黑子弟,屋子被抄得狼藉一片,父親的照片就在那 里被他們抄走了;在那里,我剛剛摘下“走反動路線”的帽子,父親的照片被送回來了,而我卻不敢留下來,在夜里,我哆哆 嗦嗦燒掉了它;在那里,我違心地“坦白交待”、胡說一氣時,我深愛過的學生,我關心備至的學生也在疏離我,他們甚至在 一個黑夜將一件我送給他們的衣服還了回來,在上面狠狠戳了幾個大洞,寫著:錢理群,我們要戳穿你的假面具……

    假面具?魯迅先生說過,人在白天都是要戴著假面具的,惟有當夜深人靜,閉門獨處時,他才能卸下偽裝,赤裸裸面 對自己。

    也就在那時,我曾一度與他夜談,并寫下了我的第一篇文章《我與魯迅》。

    以后,我每篇研究魯迅的文章后面,都會 寫下一篇長長的后記,它們,就是我的墓志銘。

    1978年,我像個老童生一樣考取了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師從王瑤先生。

    而“還債”遠未結束。

    我記得“二十世紀 中國文學”的概念提出不久,在一片叫好聲中,王瑤先生找我去,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

    他問我:你們講20世紀為什么不 講殖民地的瓦解、第三世界的興起?為什么不講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俄國與俄國文學的影響?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 思……

    父親離世的消息從臺灣傳來了,哥哥又逝于美國,母親最終葬在了南京。

    生不團圓,死各一方。

    一個大家族,十多個 人,居然沒有一張全家福!

    國家、民族、個人命運,百感交集。

    我在尋問,這一切都是怎么發生的?未名湖畔,我常常獨自徘徊深思;深夜,我 伏案向魯迅先生裸裎心跡,尋求解答。

    我痛苦地發現,我們這一代人犯了如此多的錯,我們長時間放棄了獨立思考,長時間陷入了一種盲目崇拜。

    不斷對自己提倡的東西進行質疑,直接影響了我日后的思考方式,也必然導致我骨子里的不安分,和不那么討人喜歡 。

    1999年是我的本命年。

    就在那一年,為北大學生講魯迅時,我選的第一課正是記憶中不可觸及的《臘葉》。

    臘葉,原是指生命的死亡;在生命的起點,我邂逅了《臘葉》,與魯迅初次相會;在接近生命終點的時候,我再次翻 開了《臘葉》,再次站在了魯迅面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錢理群:文章《我與魯迅》

    短句

    一年級的讀書筆記怎么寫啊

    閱讀(376)

    一年級的讀書筆記書寫方法:讀書筆記就是在讀書的時候對書中的精彩內容、自己的聯想、迸發的靈感的記錄。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將來的某個時間翻看筆記,快速的回憶起以前的讀書收獲。讀書筆記的形式有很多種,從簡單到難依次為:做標記、做目錄

    短句

    300字人物素材有多少要多少

    閱讀(502)

    (一)正面形象邁克爾·菲爾普斯落生于1985年六月三十號。2008年八月十七號,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潛泳競賽水立米的收官之戰男性的人4x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閉幕,美國隊在菲爾普斯的帶領下取得金牌,菲爾普斯也成功地突破了前賢施皮茨單屆奧林匹

    短句

    作文明星人物描寫素材300字

    閱讀(359)

    每當我在歡樂的校園里,我總要深情地把校園眺望,看那旗臺旁的小樹在一天天長大。您就像一位辛勤耕耘的園丁,培育我們茁壯成長;您就像一支蠟燭,照亮我們,耗盡自己,您的高尚品質讓我感動,您的奉獻精神令我敬仰。我又站在操場上,我們的教學大樓多么像

    短句

    美文300字摘抄盡量是感人的

    閱讀(335)

    孤崖一枝花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艷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廟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使生萬山叢里花亦開,甚至使生于孤

    短句

    在那顆星子下為什么

    閱讀(338)

    第7段,為什么說“在那一瞬間,我覺得她一定感到很歉疚”?(因為學校規定,除了周末晚上,學生不許看電影。我以小人之心認為老師沒有以身作則,違犯了校規,所以她看見我“一定感到很歉疚”。).第10段主要寫什么?(主要寫林老師對我仔細觀察。)有一種觀點認

    短句

    在那顆星子下的好句

    閱讀(351)

    等我進入中年回想這種種,卻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鈴,輕輕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記憶中搖響。(比喻)考卷發下來,我發瘋似地趕著寫,趁剛才從書上復印到腦子的字母還新鮮,把它們像活潑的鴨群全攆到紙上去。(比喻)沉默了一會兒,只聽見一群相思鳥在教室外的老榕

    短句

    冬天雪景作文600字作文水平一般就行

    閱讀(325)

    冬天的雪景一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歡冬天下雪時的壯麗景色。冬天,大雪紛飛人們好象來到了一個幽雅恬靜的境界,來到了一個晶瑩透剔的童話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給人一種涼瑩瑩的撫慰。一切都在過濾,一切都

    短句

    魯迅是誰——錢理群和中學生談魯迅

    閱讀(330)

    一。這是魯迅的老朋友林語堂給他取的綽號:他說魯迅是頭“另人擔憂的白象”。許廣平解釋說,我們在動物園里看到的象,大多是灰色;遇到一頭白色的象,就顯得“難能可貴”,同時,又讓人感到“特別”,特別就不放心,“令人擔憂”。二。不過,我們今天換一個

    短句

    錢理群的《魯迅作品十五講》讀后感

    閱讀(510)

    魯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賞的文學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讀過,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收獲,魯迅作品讀后感。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魯迅的小說,我感覺他的小說很真實,批判了當時舊社會的丑陋面目。《孔乙已》是我在《吶喊》中比較喜歡

    短句

    寫一篇對魯迅的感想

    閱讀(311)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旗手和開路先鋒,一生致力于中國國民性的批判。在他的各種文體著述中,對國民劣根性及其社會根由的銳利透析、辛辣諷刺、無情抨擊及活脫脫的摹寫、刻畫比比皆是,充分體現了一代宗師對真、善、美的熱情歌頌,對假、惡

    短句

    錢理群對魯迅的評價用一句話概括是什么

    閱讀(430)

    錢理群原話:一方面,他的思想跟當時大多數人不一致,是異端;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又有很大的超前性,經過100年的歲月淘洗,他的很多觀點到今天有特別的意義和價值。

    短句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閱讀(434)

    一、《文天祥少年正氣》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

    短句

    艾青的詩歌《酒》的寫作背景

    閱讀(672)

    酒她是可愛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她是歡樂的精靈哪兒有喜慶就有她光臨她真是會逗能讓你說真話掏出你的心她會使你忘掉痛苦喜氣盈盈喝吧,為了勝利喝吧,為了友誼喝吧,為了愛情你可要當心在你高興的

    短句

    描寫夏天的好詞好句好段

    閱讀(335)

    好詞立夏入夏夏至初夏仲夏盛夏夏日夏天夏季夏裝夏夜酷熱炎熱火辣灼熱悶熱初夏時節已近立夏時值初夏初夏之際春去夏來春末夏初時當下令時值盛夏正值盛夏夏天過去正值炎夏正值盛暑盛夏時節盛夏之季盛夏之日盛夏季節酷暑季節酷暑盛夏盛暑炎

    散文

    魯迅《吶喊》梗概

    閱讀(487)

    1、《頭發的故事》“頭發”代表著中國人民心中長存已久的封建思想,通過我與N君的對話,寫出人們對革命的淡忘。革命之后,民眾除了割去頭上的辮子外,社會狀態是換湯不換藥,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也就是說封建思想在中國人心中難以除去的。2、《風波

    散文

    魯迅寫的文章《一件小事》梗概

    閱讀(964)

    魯迅的作品《一件小事》,刻畫了一個有愛心、關心他人、勇于承擔責任的質樸的車夫。把“我”的行為與思想與車夫的行為與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感到雖然車夫處在社會最下層,但他仍有一顆勇于承擔責任的心,贊美了有愛心的車夫。

    散文

    《魯迅散文集》梗概

    閱讀(396)

    作者魯迅著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5-10-1ISBN所屬分類圖書>文學>名家作品圖書>文學>中國現當代隨筆編輯推薦本書收輯了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魯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詩作。文中附以導讀和注釋,文

    散文

    (風箏)是魯迅散文詩()中的一篇

    閱讀(394)

    《野草》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本書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

    散文

    讀魯迅的散文詩《風箏》

    閱讀(323)

    《風箏》敘寫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作品中的“我”向來不愛放風箏,并且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還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一件當時毫不在意的小事,時隔二十年,突然出現在記憶中,竟如此

    散文

    魯迅愛國主題散文詩

    閱讀(360)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1900年)謀生無奈日奔馳,有弟偏教各別離。最是令人凄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蓮蓬人(1900年)芰

    散文

    魯迅的小說集有哪些

    閱讀(375)

    魯迅的小說集有:1、《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2、《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出版;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

    散文

    魯迅的散文集和小說集

    閱讀(422)

    小說集有三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只有《朝花夕拾》,散文詩集是《野草》,其他都是雜文集。希望對你有用,呵呵~~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