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余秋雨《三峽》原文

    余秋雨《三峽》原文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

    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

    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課本里就能讀到。

    當我真的坐船經過白帝城的時候,依然虔誠地抬著頭,尋找著銀袍與彩霞。

    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樂曲。

    猛地,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涌成一團,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劇,說的是戰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郁悶而死,把兒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給諸葛亮。

    抑揚有致的聲腔飄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濕漉漉的山巖間,悲忿而蒼涼。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郁,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江流。

    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

    可憐的白帝城多么勞累,清晨,剛剛送走了李白們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

    只是,時間一長,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他們的衣帶經常熏焦,他們由高邁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無聲。

    中國,還留下幾個詩人?

    幸好還留存了一些詩句,留存了一些記憶。

    幸好有那么多中國人還記得,有那么一個早晨,有那么一位詩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

    也說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沒有舉行過歡送儀式,卻終于被記住千年,而且還要被記下去,直至地老天荒。

    這里透露了一個民族的饑渴:他們本來應該擁有更多這樣平靜的早晨。

    在李白的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

    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

    寫出了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

    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

    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

    余光中《尋李白》詩云: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幾句,我一直看成是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土文物,又向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于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

    腳在何處,故鄉就在何處,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

    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

    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備著一次生命對自然的強力沖撞。

    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

    詩人在三峽的小木船上,剛剛告別白帝城。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200公里的三峽。

    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

    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于冗長的文章。

    這里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2000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翟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

    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

    對此,1500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

    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

    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

    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

    神女在連峰間側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

    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于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一角觀禮。

    被選上的當然是女性,正當妙齡,風姿綽約,人類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

    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佩鳴響,說她云雨歸來時渾身異香。

    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

    “神女”一詞終于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

    溫熱的肌體,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

    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終于,人們看累了,回艙休息。

    艙內聚集著一群早有先見之明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出過艙門,寧靜端坐,自足而又安詳。

    讓山川在外面張牙舞爪吧,這兒有四壁,有艙頂,有臥床。

    據說三峽要造水庫,最好,省得滿耳喧鬧。

    把廣播關掉,別又讓李白來煩吵。

    歷史在這兒終結,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

    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國游客還在聲聲驚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過去了。

    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

    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過去了。

    也許是這里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汨羅江,一時把那里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

    都會卷起一點旋渦,發起一些沖撞。

    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

    他們都不以家鄉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注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

    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么模樣?

    在船舷上驚叫的外國游客,以及向我探詢中國第一名勝的外國朋友,你們終究不會真正了解三峽。

    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穩地行駛,客艙內談笑從容,煙霧繚繞。

    明早,它會抵達一個碼頭的,然后再緩緩啟航。

    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

    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了。

    拓展資料: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

    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

    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余秋雨以擅寫歷史文化散文著稱,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廣受歡迎。

    此外,他還著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

    創作特色:

    第一,余秋雨先生在寫作散文之前,就已經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學者。

    一切能夠用學術方式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早已在幾百萬言的學術著作中說清楚。

    因此,他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贊揚他的那句話:“詩化地思索天下”。

    他筆下蘊藏的“詩化”靈魂,是“給一系列精神悖論提供優美的儀式”。

    第二,余秋雨先生寫作散文前已經有過深厚的人生體驗。

    他出生在文化蘊藏深厚的鄉村,經歷過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災難之后被推舉為廳局級高校首長,還感受過辭職前后的蒼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國和世界,把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國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選的寫作題目,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

    即使講歷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理隔閡。

    這與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龍散文”、“小資散文”、“文藝散文”、“憤青散文”有極大的區別。

    第三,余秋雨先生在小說、戲劇方面的創作,皈依的是歐洲二十世紀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義”美學。

    誠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說:“為生命哲學披上通俗情節的外衣;為重構歷史設計貌似歷史的游戲”。

    2005年4月應邀赴美國巡回演講:

    1、4月9日講《中國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在紐約大學亨特學院);

    2、4月10日講《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所在》(在北美華文作家協會);

    3、4月12日上午講《空間意義上的中華文化》(在馬里蘭大學);

    4、4月12日下午講《君子的腳步》(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

    5、4月13日講《時間意義上中華文化》(在耶魯大學);

    6)4月15日講《中國文化所追求的集體人格》(在哈佛大學)

    6、4月17日講《中華文化的三大優勢和四大泥潭》(在休斯頓美南華文寫作協會)。

    個人生活:

    妻子馬蘭,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是迄今國內囊括舞臺劇、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的唯一人;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市文化局、美華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最佳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馬蘭主要的舞臺劇演出,大多由余秋雨親自編劇。

    夫妻倆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

    參考資料:

    余秋雨_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余秋雨《三峽》原文

    散文

    三峽的文學常識

    閱讀(609)

    酈道元,字善長,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散文家.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后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

    散文

    長江三峽介紹200作文

    閱讀(394)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2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的瑰寶,古往今來,閃爍著迷人的光彩。長江三段峽谷中的

    散文

    寫雨的名家文章名家

    閱讀(337)

    雨作者:沈從文朝來不知疲倦的雨,只是落,只是落;把人人都落得有點疲倦而厭煩了。各人在下課后左右無事耍了,正好到電話處去找朋友談天。那方面若是一個女人,自然是更有意思!叫來叫去,鈴兒時時刻刻是丁丁當當嚷著的。電話器死死的釘在墻壁上,接線生

    散文

    關于豐都名山的散文一兩百字

    閱讀(365)

    清明節,我游覽了豐都名山。站在名山廣場上,只見名山的大門上寫著“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的對聯,橫批是“天下名山”。導游說:“鬼城走一走,活過九十九。”我們跟著導游來到哼哈祠,哼哈祠內有哼哈二將。哼將叫鄭倫,哈將叫陳奇,對稱地守衛在殿內

    散文

    關于學者蔣勛的主題閱讀

    閱讀(351)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蔣勛說紅樓這是他最著名的一套演講講學集,有音頻和書兩種形式2.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同上所述3.蔣勛除研究文學,自己也寫散文和詩。可以去他的新浪博客看見一些4.畫家。可以去欣賞他的畫

    散文

    急需幾篇哲思類的散文但不要太深奧急用

    閱讀(328)

    川端康成《花未眠》東山魁夷《聽泉》還有史鐵生的散文,也非常耐人尋味《我與地壇》臺灣美學家蔣勛《此時眾生》里的散文幾乎都是哲思散文小品比如《相思》相思相思木還是這一帶丘陵最常見的樹木。枝干修長向上升起,線條干凈優美。細如柳葉

    散文

    三個名人故事并作詳細感受

    閱讀(324)

    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散文

    蘇洵小故事

    閱讀(656)

    1、編寫族譜蘇渙問蘇洵:“三弟啊,你游歷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讓我看看這紙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這一下真的把蘇洵難住了,他覺得滿肚子都是錦繡河山,卻不知如何將它吐到紙上,想畫畫不成,想寫寫不出,急得他滿頭是汗。蘇渙見狀一笑,

    散文

    豐都王家大院的歷史

    閱讀(410)

    清初,族人王興旺開始經商,做小買賣,至第十四世王謙受、王謙和、王正居等,資本見厚,店鋪增多,逐步成為豪商巨賈。到清中葉,王家便由原來的平民百姓發展成為居官、經商、事農綜合型的名門望族。王家大院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

    散文

    “霜葉紅于二月花”全文是什么

    閱讀(586)

    “霜葉紅于二月花”出自唐朝杜牧的《山行》。《山行》【作者】杜牧【朝代】唐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白話翻譯: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云生發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

    散文

    如何寫以《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作文

    閱讀(351)

    首先要明白“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主題是什么,主要說的是秋天的美好,說秋天的樹葉比春天的花還好看,這就一反悲秋的主題。有了這個主題,你就可以聯想其他的了,寫議論文的話就找找關于這個主題的例子,寫散文的話就謝謝關于秋天的故事。

    散文

    霜葉紅于二月花描寫的是什么季節

    閱讀(547)

    “霜葉紅于二月花”,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

    散文

    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于是什么意思

    閱讀(544)

    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于釋義:比;勝過。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思是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原文如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注釋: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云生發之處隱隱約

    散文

    羅蘭的《秋頌》的原文

    閱讀(400)

    秋頌羅蘭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并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最動人是秋林映著

    散文

    屈原文章離騷的原文及翻譯

    閱讀(666)

    《離騷》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短句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原文

    閱讀(695)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卻說三藏師徒,次日天明,收拾前進。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決不肯

    短句

    余秋雨的《中國文脈》摘抄1000字

    閱讀(631)

    一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并領略了一種注定要

    短句

    求聞一多《死水》原文

    閱讀(773)

    死水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又被偷酒的

    短句

    紅樓夢原文摘抄,不少于500字,兩段

    閱讀(543)

    此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須眉,誠

    散文

    求梁實秋散文《錢》原文

    閱讀(672)

    原文:錢這個東西,不可說,不可說。一說起阿堵物,就顯著俗。其實錢本身是有用的東西,無所謂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圓而孔方,樣子都不難看。若是帶有斑斑綠銹,就更古樸可愛。稍晚的“交子”、“鈔引”以至于近代的紙幣,也無不力求精美雅觀,何俗之有?錢財

    散文

    六年級課文荔枝原文

    閱讀(3506)

    荔枝作者:肖復興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歲的時候。那是十幾年前,我剛從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那時,北京很少見到這種南國水果,時令一過,不消幾日,再想買就買不到了。想想活到28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