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矛盾的生平事跡主要作品

    矛盾的生平事跡主要作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

    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致入微的筆風。

    到了“**”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辭世。

    茅盾(沈德鴻)簡介

    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繼母養育長大。

    7歲時,茅盾隨父親進了家塾,由繼母親自指導,學習新學。

    8歲時,父親病重,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后轉入值材高級小學,從

    **主席與周揚、茅盾、郭沫若

    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見得他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13歲時,在母親幫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車,結束童年時代,開始了中學生活。

    16歲時中秀才,通曉中醫,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新學。

    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也是“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

    積極開展革命文藝運動,在魯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開創性貢獻。

    他的學識和才能被總經理和編輯所所長發現,被調到國文部,幫助老先生孫毓修合作譯文。

    茅盾在一個月內譯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讀物,取名《衣》,后又譯了《食》和《住》,后又幫他編《童話》一刊,這是茅盾開始文學創作的第一站,1918年,寫出了童話《尋快樂》,他的童話作品還有《大槐國》《負國報恩》《樹中餓》《驢大哥》《金龜》《飛行鞋》《怪花園》《風雪云》。

    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的工作,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

    國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

    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于此。

    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創造》、《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抗戰時期,輾轉于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后》等。

    他還創作了《白楊禮贊》、《風景談》、《森林中的紳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達自己復雜的情感。

    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辰,他的聲名日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并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

    茅盾筆名

    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風等,都是他用過的筆名,他還有許多筆名,有幾十個。

    不過,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

    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

    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

    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

    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

    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

    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后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

    在這里,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并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

    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里,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

    《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

    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

    在學校里,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

    于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并在那里畢業。

    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

    “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后》)。

    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里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余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

    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

    預科畢業后,由于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

    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

    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

    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么?》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編并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并于1921年1月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

    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學革命活動。

    兩年后,由于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

      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同年7月,中國**成立,他成為中國**最早的黨員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聯絡員工作。

    這時期,也曾先后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學周報》第127期發表長篇論文《論無產階級藝術》。

    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學周報》第173、175和196期繼續刊載,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學的口號之后沈雁冰為了對無產階級藝術的各個方面試作探討,同時也清理自己過去的文學藝術觀點而寫的。

      文章共分5節。

    第一節探討無產階級藝術的形成;第二節論述無產階級藝術產生的條件;第三節探討對無產階級藝術的范疇;第四節蘇聯的文藝現象討論無產階級藝術的內容;第五節討論無產階級藝術的形成。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于群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

    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斗爭。

    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后,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

      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后,留廣州工作,在**任代理部長的國民**宣傳部作秘書。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后,茅盾返滬。

    10月,北伐軍占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

    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

    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余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

    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

    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

    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后遷京都。

    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

    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并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

    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斗爭。

      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

      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后,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

    ”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十年來,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

    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

    《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

    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

    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

    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后改名《烽火》)。

    上海淪陷后,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

    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

    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這時完成的。

    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

    在新疆學院任教。

    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

      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于5月末抵達延安。

    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

    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

    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

    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

      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

    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并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

    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

    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國**領導的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

    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遺》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慶。

      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后》的創作,并于9月在重慶上演。

    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并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戰勝利后,茅盾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

    主編《文聯》雜志;并參加呼吁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

    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

    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樸、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后,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

    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

    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張)  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

    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

    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

    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吁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

    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

    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脫險雜記》。

    同年底,應中國**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沈陽,于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并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

    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后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在“**”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于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

    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吐露出心聲,他是李漢俊介紹入黨的,應當是**最早的黨員,因戰爭原因與黨失去了聯系,盼望死后仍承認他是黨員之一。

    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恢復他的黨籍的決定,明確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是中國**的最早的一批黨員。

    ”這一正確結論,也是對李漢俊革命功勞的肯定。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

    ”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

    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后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他的作品《森林中的紳士》被選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編輯本段小說意義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

    這一派來源于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

    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這部寫于70年代并未經最后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于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于世。

    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

    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

    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

    實際上,后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并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蕩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

    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

    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林家鋪子》是在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轟炸了上海,矛盾原來供職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及涵芬樓圖書樓,毀于炮火。

    矛盾陪母親回鄉居住的一段時間,所見所聞所感是一篇30年代悲劇畫面,深深感受到“一·二八”戰爭像一顆炸彈,把壓抑、沉默的人們驟然驚醒。

    回到上海,恰逢《申報月刊》向,茅盾約稿,茅盾立刻想到,寫一篇反映小鎮商人生活的小說。

    茅盾發現故鄉商人勤儉、怯弱、謹慎、奉公守法、缺少決斷、有會做生意的個性,是小商店老板的共性。

    寫完之后,茅盾提上《倒閉》二字,交給主編后,主編連夜讀完,發現是一篇難得的好小說,作品展現的社會生活豐實、復雜,故事線索脈絡清楚而富有個性,林老板形象極有地方特色,語言形象化個性化。

    但一看題目。

    覺有不妥,建議修改題目,和茅盾商量之后,起用“林家鋪子”這個題目。

      因祖母去世,茅盾回鄉,進一步熟悉了故鄉的狀況,加深了他對豐收成災的感受。

    茅盾決定用這個題目寫一篇小說,小說寫成后,就是茅盾的短篇名作《春蠶》。

    小說通過農民老通寶家境的變遷,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民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封建地主、高利貸者聯合剝削下的苦難生活。

    全篇以養蠶為線索,小說結構靈巧又綿密。

    語言精巧秀麗,恰似一幅江南春蠶風俗圖。

    小說一經發表,立刻引起廣泛贊揚。

    朱自清肯定茅盾的創作路子;"我們現代小說,正應該如此取材,才有出路";也有讀者認為:“作者處處從側面入手,用強有力的襯托,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深入到農村,以及數年來一切兵禍、苛捐等種種剝削后的農村的殘酷景象,盡量暴露無疑。

    ”故鄉農村的艱辛,連上海也都見報了,加上自己對故鄉的了解和把握,茅盾便順著《春蠶》里的情節,在1933年4月,寫了《秋收》,寫了老通寶的稻子收成好反而又欠債,農民走投無路,自發吃大戶;6月間,又寫了《殘冬》,描寫了農村經濟破產,農民自發的抗租斗爭已經非武力所能壓制,爆發了農民的斗爭,這三篇小說合稱“農村三部曲”。

    編輯本段對茅盾的評價

    正面觀點

    茅盾是“社會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開拓的革命現實主義對于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大多數研究者高度評價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的優良傳統,反對輕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

      (1)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并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于一身的人”。

    將社會的歷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體的個人的茅盾研究。

      (2)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 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3)姜文《論〈子夜〉創作的多重動因》:從文藝發生學的角度,對作家的創作動因作了深層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結:參與情結、豐碑情結、鄉土情結、原型情結。

    他反對那種以“政治圖解”、“時事命題”來解釋《子夜》的創作動機的簡單化傾向。

      (4)孫中田《理性精神與茅盾小說》:高度評價茅盾小說的理性化傾向。

    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注重人物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一切都在人物——歷史的怪圈中動蕩,時代、歷史已經不是簡單的外在空間環境,而轉化為作品的“大角色”。

    即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動,都受制于環境,被這個無處不在的“巨手”所左右。

    這就是以理性精神燭照而產生的宏大嚴整 的藝術結構。

    反面觀點

    茅盾具有“雙重人格”,其靈魂深處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各半的結合。

    他的“社會剖析”的創作,主題先行, 一味追求政治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體性,作品思想大于藝術。

    因此,許多人對于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地位,提出了質疑。

      (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于作家的先行主題的。

    這種配合現實政治斗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級社會文件”。

    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于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恒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2)王曉明《驚濤駭浪里的自救之舟——論茅盾的小說創作》:茅盾創作中有滑坡現象。

    《蝕》三部曲是在“對往事的情感記憶中獲取靈感”,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風姿”;《子夜》、《林家鋪子》等則是“每每是從判斷時事的抽象例題出發去進行構思”、“擁有明確的社會政治主題”。

    茅盾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

    他從最初提倡“為人生”文學起就有強烈的功利欲求,此后十幾年政治熱情不減,到30年代大爆發,以致掩蓋、壓抑了自身藝術素質的充分發揮。

      (3)邱文治:茅盾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時代性和社會化”,然而隨之而來又存在著令人深思的矛盾現象。

    自覺的理性思考,既有助于組織題材、發揮想象力,也可以阻礙想象力,使主體失落。

    茅盾中長篇小說的網狀結構類型,是中外小說發展的較高藝術形態,但又是導致茅盾多部作品難以完成的原因之一。

    茅盾某些作品風格沉悶,顯示出單純追求藝術廣度的缺陷。

    經典名作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云》《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霧》《天窗》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矛盾的生平事跡主要作品

    散文

    矛盾的散文名作有哪些

    閱讀(453)

    《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白楊禮贊》《霧》《大地山河》《天窗》《談月亮》《霧中偶記》《全運會印象》《黃昏》《人造絲》《車中一瞥》。。。

    散文

    茅盾《風景談》的簡介及分析

    閱讀(15936)

    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構思精巧,文筆跌宕,結構嚴謹,富于變化,一向為人們所稱頌。文章共描寫了六個畫面,用五節概括性抒情議論的文字串聯起來,表在寫風景,意在歌頌人,在寫景頌人藝術上實在獨具匠心。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陣作者用靜景勾勒出猩猩峽

    散文

    急需茅盾《風景談》的原文

    閱讀(1138)

    風景談前夜看了《塞上風云》的預告片,便又回憶起猩猩峽外的沙漠來了。那還不能被稱為"戈壁",那在普通地圖上,還不過是無名的小點,但是人類的肉眼已經不能望到它的邊際,如果在中午陽光正射的時候,那單純而強烈的返光會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沒有隆起

    散文

    祖國統一感受的文章

    閱讀(407)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只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國慶,總給人

    散文

    自己去拉薩要準備什么

    閱讀(409)

    1、大號背包:去拉薩最好不要用拉桿箱,因為道路崎嶇,根本沒辦法拉著走,而手提又會很重很費事。2、高原安藥:針對高原反應,不建議買氧氣罐或紅景天口服液之類的,高原安易攜帶,可備一時之需。3、腹瀉藥、感冒藥、消炎藥、創可貼:高原上感冒很可怕,要

    散文

    去拉薩一般什么季節去最好幾月份

    閱讀(406)

    僅氣候而言,赴西藏旅游,3~11月較為適宜,其中4~10月為最佳時節。3~4月,雪域桃花狂。藍天之下,神山圣湖之畔,桃花朵朵遍地開。5月,我思念的林芝--杜鵑花開連成海,色季拉山、察隅、波密、墨脫、米林、錯那勒布溝以及亞東、陳塘、吉隆溝、聶拉木等。黃

    散文

    收藏陽光這篇散文以什么為線索

    閱讀(369)

    《收藏陽光》一文就是典型的既有詩歌的意境,又有工筆畫的細膩美感。這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的:深冬的早晨,太陽慢慢升高,屋頂上敷著的厚厚白霜,漸漸融化,潮濕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陽紅的瓦松。明媚的陽光,奢華地傾瀉進農家小屋里來,綠色的藤蘿窗紗,被

    散文

    周國平愛與孤獨賞析

    閱讀(478)

    愛與孤獨夜是讀書夜。春夜聞風搖樹動,布谷聲聲,驚蜇鴉啼,心中便有從遠古襲來的幽怨風起,凄苦云生;夏夜聽塘邊陣陣蛙鼓,雨打芭蕉,電閃雷鳴,心頭便有金戈鐵馬的萬里馳騁,八方縱橫;秋夜聽蟬哀楊柳梧桐鈴動,草叢蛩鳴,心田便有露灑霜橫,蕭瑟金風;冬夜聞街頭

    散文

    愛與孤獨琦君

    閱讀(634)

    在讀書時代很不幸竟未讀過這位被譽為“臺灣的冰心”——琦君的文章,看電視劇《橘子紅了》時也未注意這是誰的大作,直到新教材里入編了她的散文《春酒》,才一下子記住了她,讀到這篇課文,就被她那種恬淡醇濃的文味吸引了,立刻去網上狂搜她的作品

    散文

    散文選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

    閱讀(449)

    類別不同的散文,組織亦不同:寫人敘事:人,事件,事由,組織材料。寫景散文:景物取舍;合理安排來組織。思鄉懷人:過去趣事,過去值得憶的人組織。議論散文:對一個問題的分析程序來組織。雜文:內在脈絡來組織。

    散文

    關于自立自強的話題作文800字

    閱讀(437)

    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祖國大地上辛勤勞作,艱苦創業,形成了勤勞勇敢,不畏艱難的優秀品格,培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而艱苦奮斗,自立自強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人都必

    散文

    關于女人獨立自強的句子

    閱讀(357)

    女人堅強獨立的句子關于女人的經典語句1、【做一個獨立的女人】思想獨立:有主見、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上進心,永遠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做一份自己喜愛的事業,擁有快樂和成就感。經濟獨立:不依賴男人。自強自立的女人才更自信、更有人格

    散文

    獨立自強造就成功議論文

    閱讀(534)

    生活上需要獨立。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年,暫時不需要自己去打工養活自己,但我們最基本的獨立本領就是我們能夠自理,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煮飯等等。成年后,就要懂得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真正懂得教

    散文

    矛盾的散文名作有哪些

    閱讀(453)

    《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白楊禮贊》《霧》《大地山河》《天窗》《談月亮》《霧中偶記》《全運會印象》《黃昏》《人造絲》《車中一瞥》。。。

    短句

    史鐵生作品好句賞析

    閱讀(569)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

    散文

    第一部語錄體儒家經典散文作品是:

    閱讀(501)

    第一步語錄體儒家經典散文是《論語》,它首創語錄體,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現存的有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

    散文

    嚴文井的作品有

    閱讀(404)

    童話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1943)、《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1949)、《蚯蚓和蜜蜂的故事》(1950)、《三只驕傲的小貓》、《唐小溪在下一次開船港》(1957)、《小溪流的歌》;雜文集《關于鞭子的感想》;游記作品《印尼,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主要著

    散文

    談談你對徐志摩文學作品的印象

    閱讀(367)

    徐志摩的文學成就及其影響作為出身于巨商名門的富家子弟,又在劍橋那樣貴族化的學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徐志摩的思想性格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感召、對于西方文化的向往、深入頻繁的中西交往活動、活潑好動的個性和廣泛的社

    散文

    巴金的作品及其簡介

    閱讀(593)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簡介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于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

    散文

    有關彼岸花的文學作品

    閱讀(503)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84.htm這里是彼岸花的介紹佛曰:梵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有生有死的境界謂之此岸超脫生死的

    散文

    聯系作品實際談談你對十七年文學的認識

    閱讀(1151)

    1、政治性凌駕在文學性之上,政治運動造成了文學的盲從特征。面對那時的作品,我們幾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政治氣息和那個時代人們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強行要求放進一個形勢認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傾向。當高昂的革命熱情替代了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