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觀書有感》古詩

    【名稱】觀書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體裁】七言絕句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①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問渠③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④來。

    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源頭為它源源不斷的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里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順漂。

    【注釋】 其一: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

    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鏡。

    古人以銅為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nǎ)得:怎么會。

    清如許:這樣清澈。

    ④源頭活水":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其二: 1.艨艟:也作蒙沖,古代戰艦,這里指大船。

    2.向來:從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

    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

    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

    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

    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

    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

    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

    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

    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

    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其二) 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

    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

    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從以‘巨艦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評的是榜書大字的創作。

    此詩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漲船高則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書法藝術創作一旦靈感勃發,則能夠使書寫一下子變得流暢自如,這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一個本質過程,也是一般藝術創作的重要本質。

    當然,該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見書法作品的技藝精煉且生動流暢,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藝術道理。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于寫景抒情而不宜于說理。

    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

    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于吸引力。

    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

    (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古今詩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

    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

    后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觀書有感》二詩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

    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

    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像

    朱熹 (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

    字元晦,號晦庵。

    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

    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

    后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后創辦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個人履歷 朱熹出生于南宋時期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后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

    晚年曾在撫州定居,游歷甚廣。

    南宋詩人、哲學家。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

    任滿后,請求為辭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

    淳熙二年(1175),與陸九淵為首的另一學派在信州(今上饒)鵝湖寺相聚,就兩學派之間的哲學分歧展開辯論。

    淳熙五年(1178),經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

    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來到撫州常平司官邸。

    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生。

    擬調直秘閣,他以捐賑者未得獎賞不就職。

    宰相王淮以浙東大荒,改薦朱熹為浙東常平提舉。

    待捐賑者得到獎勵,他才赴紹興就職。

    后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

    慶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慶元二年(1196),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

    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

    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

    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

    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

    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

    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朱熹還先后到過樂安、金溪、東鄉等地。

    在樂安流坑為村口“狀元樓”題寫了匾額。

    應陸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書院講學,并書“一家兄弟學,千古圣賢心”相贈。

    在東鄉路過潤溪(水名)時,留有《過潤溪》詩。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

    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

    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作為一代理學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及門人所輯《朱子大全》、《朱子語錄》等。

    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除詞外,還善長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

    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熹曾有“神筆”之稱:又一次他將茅筆投入江內,波濤洶涌的江面立刻一時間平靜,此事流傳千古。

    還有一次,朱熹因一顆高大挺拔的松樹擋住了實現,氣憤地說:“你這顆樹長到這么高已經很不錯了!”第二天,怪事發生了,那片松樹林變得整整齊齊,和原來一樣高,人們去觀賞時,把這片松樹林叫做“齊齊松”。

    編輯本段史料記載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尤溪(原屬南劍州今屬三明),求學僑寓于延平、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安葬于建陽黃坑大林谷。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

    朱熹出生地--南溪書院 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

    榮登進士榜。

    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

    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圣人。

    李侗曾贊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游累年,精思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

    并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

    ”(《年譜》卷1)。

    其仕途生涯多艱,做官清正有為 。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朱熹墓 建陽黃坑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

    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

    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

    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

    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熹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學家交往甚密。

    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師承當時的洛學一脈“南劍三先生”李侗的教誨,開創閩學,集理學之大成,與“南劍三先生”并稱為“延平四賢”。

    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研究理學,著書立說,與蔡元定等創建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考亭也因此喻為“南閩闕里”,建陽稱為“理學之鄉”,也因朱熹、蔡元定、劉爚、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史稱“七賢過化”之鄉。

    如今每年清明節前后,遠在美日韓及港澳臺等海外朱子后裔都會前來祭祀拜謁,他所創立的南宋理學迄今仍被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來等國推崇。

    朱熹受教于父,聰明過人。

    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

    ”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

    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友劉子、劉勉子、胡憲三人皆是道學家。

    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后者。

    因此朱熹既熱衷于道學,同時于佛學也有濃厚興趣。

    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

    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

    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的“南劍三先生”道學家程頤的再傳弟子李侗。

    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里從崇安走到延平。

    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

    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

    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

    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著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

    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

    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

    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

    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系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

    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

    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的喜悅心情。

    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 (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 (二)罷黜和議; (三)任用賢能。

    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白鹿洞書院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他趕至臨安,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

    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

    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

    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

    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

    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

    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

    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御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金朝打壓宋朝,隆興協議之后,宋金結為侄叔,關系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鉆進理學中去了。

    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并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

    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

    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并制定一整套學規。

    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武夷書院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

    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于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刻印發行。

    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書影響深遠,后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面控制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職于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岳麓書院。

    使之與白鹿洞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

    書院在南宋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 岳麓書院 的。

    朱熹一生雖然為官時間不長,但總是努力設法緩和社會矛盾,或多或少地為下層人民辦好事。

    他退居崇安時期,崇安因水災發生饑荒,爆發農民起義。

    有鑒于此,朱熹主張設“社倉”,以官粟為本,“俾愿貸者出息什二,……歲或不幸小饑,則馳半息,大俊則盡”。

    設立社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地主豪紳在災荒時期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無疑是有惠于民的。

    此后,朱熹并在多處推行。

    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一帶),上任不久發生災荒,朱熹上疏要求減免租稅。

    同時,請求政府興修長江石堤,一方面解決石堤失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饑民,解決他們缺食問題,饑民稱善。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時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并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

    為此,朱熹提出“經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納稅。

    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強烈反對。

    “經界”終于未能推行,朱熹憤怒不已,辭職離去,以示抗議。

    朱熹的一生志在樹立理學,使之成為統治思想。

    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

    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

    途經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

    到職后,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污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

    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

    于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還鄉。

    考亭書院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贛縣)江州(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事務。

    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

    幾年后受當時南宋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

    剛即位不久的南宋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

    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借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于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ghf受韓侂胄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

    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于是發動了tr jfg 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

    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

    監察御史沈繼祖乘機 觀書有感(13張)指控朱熹十罪,請斬。

    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

    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

    寧宗一改舊態,下詔命凡薦舉為 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建陽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

    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志于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愿。

    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觀書有感(13張)

    《觀書有感》古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觀書有感》古詩

    散文

    讀清明的心弦有感

    閱讀(338)

    《清明的心弦》與其說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還不如說就是一首詩。它的詩意與詩韻,卻又為詩所不能及。優秀的作家都是十分講求語言的音樂性的,王蒙尤甚。他講求每一個字所在位置的讀音平仄。如果音韻不符,一定要換成另外的宇。不信,請讀《清明的心

    散文

    梅蘭竹菊為什么被稱為四大君子

    閱讀(581)

    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分別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高潔、清逸、氣節和淡泊的四種品格,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梅蘭竹菊分別指:梅樹,蘭花,竹子,菊花。因為它們具有自強不息

    散文

    梅蘭竹菊的象征精神是什么

    閱讀(514)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

    散文

    有沒有托物言志的短文關于梅蘭竹菊

    閱讀(400)

    梅雪花沁透著綠意朔風漫卷卻白雪皚皚傲立枝向世宣布:春雪映顏白透紅嬌羞含著冷艷;傲立枝清雅俊逸看似柔弱卻亭亭玉立承載著濃濃嫣秀藏堅嚴寒放像雪渾色像少膚冰清玉潔滑凝脂;像火似夕陽映照云;黃似金囅輝綠碧玉晶瑩剔透沁脾香淡雅悠遠別

    散文

    關于梅蘭竹菊的現代詩帶賞析和推薦理由

    閱讀(566)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李白《古風》數莖幽玉色,晚夕翠煙分。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漸籠當檻

    散文

    梅蘭竹菊的象征意義和詩句

    閱讀(587)

    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王安石《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唐李白

    散文

    贊美梅蘭竹菊的詩各1首

    閱讀(446)

    梅: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蘭:汪士慎幽谷出幽蘭,秋來花畹畹。與我共幽期,空山欲歸遠。竹: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中.菊:殘菊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折得一枝還好在

    散文

    清明節的傳說200字

    閱讀(374)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躲迫害流亡國外。流亡中,在一個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沒有力氣了。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有個叫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肉,煮了碗肉湯,給重耳喝下。喝下后重耳恢復了精神,才發現肉是從介子推腿上割下的,流

    散文

    英美散文有哪些

    閱讀(411)

    序Preface論妒忌OfEnvy一個小小的建議AModestProposal不滿足自己命運的愚蠢TheFollyofDiscontentwithOneSOwnLot自傳Autobiography英國詩人傳·蒲TheLivesofEnglishPoets:Pope世界公民Th

    散文

    英美散文選讀(1

    閱讀(366)

    就是價格偏貴了一點打算精讀英美散文選的可以買來不打算精讀的,就可有可無了里面資料還算豐富,對于想考貿大的學生很適合里面有10套歷年真題

    散文

    秦漢文學

    閱讀(351)

    秦代和兩漢文學,由于秦代歷時短促,文學成就不高,因而主要是兩漢文學的成就。從文學樣式看,秦漢文學主要在辭賦、史傳文、政論文和樂府詩歌等四個方面取得較高成就,在上有較為深遠的作用和影響。秦代文學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統

    散文

    感恩領導的詩句有哪些

    閱讀(518)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曾為大梁客,不忘信陵恩。《答武陵太守》唐朝,王昌齡。表達對領導知遇之恩的感謝。感恩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感恩是一種美好品質,對于領導的感恩,是想感謝他對您的關心照顧,對你的提攜幫助,還是節日祝福呢……那要怎么寫

    散文

    不像樣的領導沒有希望散文

    閱讀(351)

    季節,花開,憑欄江南。幾分迷離,靜遙軒窗之外,俗世剪影如風,無影無蹤,感覺卻依存,時光覆蓋了它們,借得笙歌,清清淺淺的有了痕跡。

    散文

    讀清明的心弦有感

    閱讀(338)

    《清明的心弦》與其說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還不如說就是一首詩。它的詩意與詩韻,卻又為詩所不能及。優秀的作家都是十分講求語言的音樂性的,王蒙尤甚。他講求每一個字所在位置的讀音平仄。如果音韻不符,一定要換成另外的宇。不信,請讀《清明的心

    散文

    描寫黃山的古詩

    閱讀(345)

    黃山大千——詠山詩句--------------------------------------------------------------------------------發表日期:2003年5月11日已經有977位讀者讀過此文李白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黃山四千仞,

    散文

    關于描寫黃山的古詩

    閱讀(323)

    張仲素【雜曲歌辭·宮中樂】奇樹留寒翠,神池結夕波。黃山一夜雪,渭水雁聲多。李頎【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云陰帶殘日,悵別此何時。欲望黃山道,無由見所思。張仲素【宮中樂五首】奇樹留寒翠,神池結夕波。黃山一夜雪,渭水瀉聲多。武平一【侍

    短句

    描寫葡萄的古詩

    閱讀(366)

    描寫葡萄的古詩1、唐·唐彥謙《葡萄》:“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2、元·鄭允端《葡萄》:“滿筐圓實驪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園知此味,露華應不乞金盤。”3、清·吳偉業《葡萄》:“百斛明珠富,清陰翠幕張。曉懸

    散文

    誰知到關于文明禮儀的古詩句

    閱讀(423)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離婁下》譯文: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

    散文

    古詩小池里哪句話是描寫初夏的景色

    閱讀(589)

    寫的是初夏時節荷塘的景色,從“小荷才露尖尖角”能看出季節,“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一句能看出是池塘.初夏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可以看出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

    散文

    初夏季荷塘古詩等急

    閱讀(395)

    夏日里,我來到荷塘邊,只見碧綠的荷葉一眼望不到邊,粉紅的荷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紅顏,我不由得吟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追問有小橋,初夏荷榶內容的五言絕句

    短句

    初中語文課后古詩詞全文

    閱讀(330)

    初中語文課后古詩文全文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竹里館王維(唐)體裁:五絕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春夜洛城聞笛李白(唐)誰家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