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隨州李君墓表》文言文譯文

    【譯文】

    道光二十六年(1846)某月,隨州的李先生八十四歲,在鄉里的私宅里壽終正寢。

    他的兄長的兒子,戶部主事李樹人,在京城接到訃告(報喪),將要辭去官職(回鄉)服喪。

    我前去吊喪祭拜,對他說:“在古代(喪禮來說),五服之內需要服喪一年左右的親族長輩去世,出仕做官的人要辭去官職(回鄉守喪);五服之內服喪最輕的親族長輩去世,士子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如今您回鄉服喪,這是遵守禮制的表現啊。”李樹人說:“(我這樣做)難道(是)用來為禮制的嗎?(我這么做只不過是用來)表達我的哀思罷了。”邊說邊哭泣著說:“叔父下葬已經有些日子了,已經在墳墓之中埋下石棺,只是在墓前甬道中應當另外立塊石碑,來表露他的履歷事跡和品行道義以便使后來者看到,恭敬地把這件事情托付給先生。”于是(他)給我一一分條陳述了(李先生的履歷事跡和品行道義),非常詳細。

    李樹人侍奉我非常尊敬,又以重禮請求,我豈能推辭?想到先生生性剛強正直,對任何事沒有什么不敢做的。

    凡是他所承擔的事,必定出自公心,有時對屬于自己的私事,絲毫不放在心上。

    越是別人所忌憚的事,(他)做起來越是勇敢。

    嘉慶初年,川楚各地教眾亂徒川楚紛紛起義,漢水沔水地區,荊州襄陽地區被侵擾摧殘接近全部。

    隨州的西部有個環潭鎮,是一個大鎮。

    賊眾將要大規模侵襲那里并準備搶掠一空。

    先生告訴鎮上每家出一個人,各自背負一束柴薪,手執長竿點著一支火把。

    在水邊像一字雁陣一樣整齊排列,通宵(在岸邊)焚燒柴火,火光連亙六七里地,賊眾(因此)不敢渡水,隨州因此沒有陷入賊手。

    靠近村子的地方有一片田,很久以來都被水淹沒,官吏向臨近的村子要求上繳田賦,百姓因此所受之苦非常嚴重。

    先生向全部官署一一哀求,乞求免除無田百姓的田賦,最后官府答應了他的請求。

    其他對鄉民有恩惠的事也都差不多是這樣子。

    所以縣里有要興辦的事,除非他來倡導就不能辦好;鄉里有了紛爭,除非他來調解就不會了結。

    他地位高貴顯赫了,人人都說希望這樣!他生病了,大家都競相前去探視!他死了,人人(都)為他哭得非常傷心。

    李氏一族,世代居住在隨州,家族出身微賤。

    先生少年時與他的兄長某某發憤努力學習,估計自己最終沒有辦法光大自己的家族了,于是就離開學業去經商,逐漸積累了千金之資,全部用來資助兄長謀求學習出仕做官的學問,不過問其他的事。

    過了很久,就為(他的)兄長向朝廷捐納金錢,得以被授予丞官。

    (后來)不斷升遷,官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先生本人也憑武學生的身份,取得資格做了都司之職。

    從此以后李氏諸子侄輩在才能仕途上連綿不斷,文學才能入仕做官進取,逐漸光大了李氏家族。

    先生名某,字某。

    曾祖李某,祖父李某,都未出仕做官。

    父親李某,因為嵩明君身份尊貴,接受朝廷封賞做了奉直大夫。

    先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某,因為嵩明君生子比較晚,就過繼給他做了嗣子,后來(嵩明君生了兒子)也未再歸籍;次子李某。

    孫子李某某。

    自從嵩明君去世二十年間,先生(獨立)撫養他的幾位孤兒,非常辛勞,特別周到。

    李樹人到京城做官,先生全力資助他,就像(當年)資助他的兄長一樣。

    他對待兄長的兒子,不知道他們不是自己的兒子;他對待自己的兒子,不知道他們不是兄長的兒子。

    唉!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評價他,他對鄉人們的恩惠太多了;從通曉天地之道人事之理的得道者的角度來評價他,(會覺得)他對自己家族的貢獻更是難以做到的事啊!(正是因為)更難做到,才更是可以永垂不朽的啊!

    【注釋】

    1、隨州:地名。

    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北部。

    隨州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

    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鐘(打擊樂器),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

    2、墓表:猶墓碑。

    因其豎于墓前或墓道內,表彰死者,故稱。

    后轉為指一種特定的文體。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墓表》:“按墓表自東漢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謁者景君墓表》,厥后因之。

    其文體與碑碣同,有官無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級限制也。”清惲敬《與李愛堂》:“惟是墓表之法,止表數大事,視神道碑、廟碑體不同,視墓志銘體亦不同。

    墓志銘可言情,言小事,表斷不可。”姚華《論文后編·目錄中三》:“至與墓碣式同而名異者,有墓表,如呂憲;有墓專,如房宣。

    表則樹于墓外,專或藏于墓中。”

    3、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70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

    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

    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后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4、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

    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號(1820—1850)。

    5、考終:即“考終命”。

    享盡天年;壽終正寢。

    《書·洪范》:“五曰考終命。”孔傳:“各成其長短之命以自終,不橫夭。”唐白居易《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于是乎三和之氣,欣合絪缊,積為壽,蓄為富,舒為康寧,敷為攸好德,益為考終命。”亦省作“考終”。

    晉潘岳《楊荊州誄》:“誄德策勛,考終定謚”宋陸游《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銘》:“考終于新第。”《明史·韓爌傳》:“進藥始末實只如此,若不據實詳剖,直舉非命之兇稱,加之考終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靈,不無恫怨。”

    6、里第:指里中宅第。

    多指大官僚的私宅。

    《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于是等各還里第焉。”《資治通鑒·晉惠帝永寧元年》:“廣平王自河北還,至九曲,聞變,棄軍,將數十人歸里第。”宋陶谷《清異錄·文章樹》:“張曲江 里第之側,有古柘。”

    7、戶部主事:官職。

    戶部是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副職為侍郎,主事是下屬職務,相當于今司局級,負責日常工作,掌管戶口、財政的主事,多數朝代品階相當于縣官一級。

    8、聞赴:也說“赴聞”“赴告”。

    報喪;亦指報喪的文告。

    赴,同“訃”。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九:“及軍中以孔明死赴聞,蜀人赴之不許,祠之又不許。”

    9、京師:帝王的都城。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自京師來。”《資治通鑒·唐紀》:“元濟詣京師。”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赴舉京師。”清姚鼐《登泰山記》:“自京師乘風雪。”

    10、去官:免除或辭去官職。

    《后漢書·黨錮傳·杜密》:“后去官還家,每謁守令,多所陳托。”唐林寬《送惠補闕》詩:“長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清葉廷琯《吹網錄·陳夫人年譜》:“某為汝事去官,須聯之以敦世好。”

    11、持喪:護喪;服喪。

    《后漢書·劉玄傳》:“圣公詐死,使人持喪歸舂陵。”宋范鎮《東齋記事》卷二:“故事,武臣不持喪,韓玉汝奏請持喪。”清曾國藩《隨州李君墓表》:“(其兄之子)聞赴京師,將去官持喪。”

    12、期功之喪:也說“期功”“朞功”“期功服”。

    古代喪服的名稱。

    期,服喪一年。

    功,按關系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月,小功服喪五月。

    亦用以指五服之內的宗親。

    晉李密《陳情事表》:“外無朞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吊。”南朝梁慧皎《高僧傳·明律·釋知稱》:“每有兇故,秉戒節哀,唯行道加勤,以終朞功之制。”明李東陽《劉益齋傳》:“生彌月而孤,族無期功之親。”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一:“按邊氏聚族河間已數百載,阮宗南北,裴眷東西,其行輩幾不可復辨。

    己卯同捷六君,亦不皆期功房從之親。”

    13、去職:離開職位。

    《宋書·庾悅傳》:“(悅)以病去職。”唐韓愈《崔評事墓銘》:“既去職,遂家于汝州。”

    14、緦之喪:即緦,也說“緦喪”“緦麻”“緦麻喪”。

    古代喪服名。

    五服中之最輕者。

    宋樂史《廣卓異記·崔琳》:“自開元迄于天寶十五年,無中外緦麻喪。”亦省作“緦喪”。

    《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三年》:“乙亥,諸路貢舉人郭楨等四千三百人見于崇政殿,時冒緦喪貢舉,為同輩所訟。”

    15、應舉:參加科舉考試。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家貧,不足以自活,應舉覓官,凡二十年矣。”宋蘇軾《答李端叔書》:“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滿生在家無事,日夜讀書,思量應舉。”清侯方域《賈生傳》:“賈生乃辭歸里,凡七應舉,不第。”

    16、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17、之: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18、致:表達。

    唐杜甫《石壕吏》:“聽婦前致詞。”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致殷勤之意。”

    19、爾:句末語氣副詞,表示限止語氣,罷了。

    20、有日:多日。

    《晏子春秋·諫下十九》:“今君處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猶出若言,不亦甚乎!”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錢忠懿王)既至,會太祖幸洛陽郊禋,西駕有日矣。”

    21、既:時間副詞,已經;以后。

    22、埋石:指立墓碑。

    23、幽宮:墳墓。

    唐王維《過秦皇墓》詩:“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宋王安石《大理寺丞楊君墓志銘》:“納銘幽宮,以慰其子。”清方苞《陳依宣墓志銘》:“我言無飾,以奠幽宮。”

    24、維:句首語助詞,無實義。

    25、墓道: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

    《左傳·定公元年》:“秋,七月,癸巳,葬昭公與墓道南。”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七·滄溟見夢》:“愚山適將往南山購石,見墓道間有石仆地,磨礱如新,遂刻己文。”

    26、碣:圓頂的碑石。

    27、揭:揭示;披露;發表;公布。

    李昌祺《前燈余話》:“會闈揭曉,名次群英。”

    28、行義:這里以下二義兼有。

    (1)品行道義。

    《荀子·禮論》:“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馀,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史記·酷吏列傳》:“始(張湯)為小吏時,與錢通。

    為大吏,(田甲)所以責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清袁枚《新齊諧·陳圣濤遇狐》:“喜君行義甚高,開我之箱,分文不取,亦足敬也。”

    (2)指履歷;事跡。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九:“予即愛其(韋應物)詩,因考次其平生行義官閥,皆有憑藉始終,可概見如此。”清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謹具歷官行義,牒付史館,俾傳循吏者采覽焉。”

    29、視: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視(看到)。

    30、來者:將來的人;后輩。

    《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此人皆意有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李善注:“言故述往前行事,思令將來人知己之志。”宋曾鞏《洪州新建縣廳壁記》:“故予為之載其行治,而因著其為縣之難,使來者得覽焉。”

    31、屬:通“囑”。

    托付;委托。

    《戰國策·齊策四》:“屬孟嘗君。”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明史》:“屬巡鹽御史。”

    32、先生:古時對人的敬稱。

    33、縷述:詳細敘述。

    宋蘇舜欽《與歐陽公書》:“舜欽不曉世病,踏此禍機,雖為知己者羞,而內省實無所愧。

    恐流言奉惑,不避縷述。”《宋史·天文志一》:“故與天文休咎之應,有不容不縷述而申言之者,是亦時勢使然。”清趙翼《青山莊歌》:“頭白園丁老扶病,為余縷述資談柄。”丁玲《入伍》六:“徐清成了一個嶄新的人物,很多人都跑來慰問他,聽他縷述他們的冒險的故事。”

    34、一一:舊時書信常用語。

    謂詳細敘述。

    漢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辭多不可一一,粗舉大綱,以當談笑。”晉王羲之《羊參軍帖》:“羊參軍尋至,具一一。”唐韓愈《與孟東野書》:“眼疾,比劇,甚無聊,不復一一。”宋車若水《腳氣集》卷上:“王右軍帖,多于后結寫不具,猶言不備也。

    有時寫不備,其不具草書似不一一。

    蔡君謨帖竝寫不一一,亦不失理。”

    35、惟:思。

    36、君:即李君。

    37、受性:賦性;生性。

    《詩·大雅·桑柔》“維此良人,作為式谷;維彼不順,征以中垢”漢鄭玄箋:“受性與天,不可變也。”《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宋蘇軾《乞加張方平恩禮札子》:“仁宗皇帝眷遇至重,特以受性剛簡,論高寡合,故齟齬于世。”清曾國藩《隨州李君墓表》:“惟君受性剛介,于事無所不敢。”

    38、剛介:剛強正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彼剛介,有才氣,卿往不如不去。”《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剛介雅正,以風教為己任。”宋呂祖謙《臥游錄》:“田晝,字承君,陽翟人,剛介自守。”謝覺哉《憶叔衡同志》:“叔衡同志很篤實,又很剛介。”

    39、無所:沒有什么。

    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周禮·考工記·輪人》:“無所取之,取諸圜也。”鄭玄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漢書·杜喬傳》:“先是李固見廢,內外喪氣,群臣側足而立,唯正色無所回橈。”《通典·食貨九》:“后魏初至太和錢貨無所用也。”明陳文燭《〈少室山房筆叢〉序》:“大哉孔子!博學無所成名。”瞿秋白《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藝術的價值’也是美——抽象的美,無所附麗的美。”

    40、力任:擔任;從事。

    41、自于:出于;出自。

    42、毫毛:絲毫。

    極小或很少。

    《莊子·山木》:“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史記·項羽本紀》:“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唐韓愈《張君墓志銘》:“觀察使使劇吏案簿書,十日不得毫毛罪。”宋蘇軾《上梅龍圖書》:“差之毫毛,輒以擯落。”《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二三十兩是朝奉的毫毛,小人得了卻一生一世受用不盡了。”

    43、措意:留意;在意。

    《孔子家語·致思》:“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三:“所謂五十許字者,在南面稍平處,人所常摹,其三面殘缺,人不措意。”魯迅《書信集·致楊霽云》:“大約這種文章,在身受者,最初是會憤懣的,后來經驗一多,就不大措意,也更無憤懣或痛苦。”

    44、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年號(1796-1820)。

    45、川楚教匪:指川楚白蓮教亂(1796-1804),又稱為川楚教亂、白蓮教起義或川楚白蓮教起事。

    指中國清朝嘉慶年間爆發于四川、陜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抗清政府的事件。

    從嘉慶元年(1796)到嘉慶九年(1804),歷時九年,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46、蜂起:像群蜂飛舞;紛然并起。

    《史記·項羽本紀論》:“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后漢書·謝弼傳》:“今日邊境日蹙,兵革蜂起,自非孝道,何以濟之!”《宣和遺事》前集:“更兼連歲災蝗,餓死人遍地,盜賊蜂起。”清戴名世《姚符御詩序》:“程舍人松皋好為詩,余與符御……嘗至松皋家,更唱迭和,議論蠭起。”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我看北平學界,是非蜂起,難辦之至,所以最先是勸他不要去。”

    48、漢:漢水流域地區。

    49、沔:沔水流域地區。

    50、荊:湖北或荊州地區。

    51、襄:襄陽地區。

    52、蹂躪:侵擾;侵略。

    《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東攠烏桓,蹂轔濊貊。”李賢注:“蹂,踐也。

    轔,轢也。”明唐順之《答廖東雩提學書》:“連年虜騎入太原,蹂躪之慘,二百年來晉 人所未見。”清魏源《圣武記》卷九:“若不亟行掃蕩,非但老師糜餉,且多一日蹂躪,即多一方瘡痍。”蕭三《我記得……》詩:“這樣美麗的邦家國土,怎忍叫敵人的鐵蹄蹂躪?!”

    53、殆遍:接近全部。

    54、臨水:臨近河水。

    55、雁列:像雁行一樣地排列。

    形容排列齊整。

    明楊維楨《席上賦》:“魚吹綠酒常雙躍,雁列瑤箏不獨飛。”清曾國藩《隨州李君墓表》:“君戒鎮家出一人,負薪一束,執長竿籠一炬,臨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亙六七里。”

    56、竟夕:終夜;通宵。

    《后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詩:“竟夕瞻光彩,昂頭把白醪。”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小弟有許多心事,要為竟夕之談,不知可否?”

    57、比鄰:鄰近《后漢書·孔融傳》:“融與鴻豫州里比鄰。”

    58、諸司:眾官吏;眾官署。

    《左傳·桓公十三年》:“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新唐書·百官志一》:“諸司奏大事者,前期三日具狀,長官躬署,對仗伏奏,仗下,中書門下涖讀。”

    59、蠲(juān):免除;除去;驅出;去掉。

    《后漢書·慮植傳》:“宜弘大務,蠲略細微。”白居易《杜陵叟》:“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60、稱是:與此相稱或相當。

    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明日遣使齎繒帛三萬疋,名馬二百疋,他物稱是,以獻于。”《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三年》:“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胡三省注:“言他物與布金銀錢絹相稱也。

    稱,尺證翻。”《金史·仆散忠義傳》:“今已許宋講好,而屯戍尚多,可除舊軍外,選馬一萬二千,阿里喜稱是。”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孔東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詩集若干,佳句云:‘船沖宿鷺排檣起,燈引秋蚊入帳飛。

    ’其他首未能稱是。”

    61、是故:連詞,因此;所以。

    《論語·先進》:“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唐柳宗元《劉叟傳》:“是故事至而后求,曷若未至而先備。”梁啟超《論請愿國會當與請愿政府并行》:“是故指會議政務處或憲政編查館為政府,更無有是處。”

    62、貴盛:高貴顯赫。

    《戰國策·秦策三》:“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竊為君危之。”《漢書·趙破奴傳》:“而霍去病貴盛,自有傳。”唐羅隱《上江州陳員外》詩:“人自中臺方貴盛,地從西晉即風流。”清汪懋麟《〈陳學士詩集〉序》:“故有身處貴盛,四體彊壯,必托言疾病窮老,以為非是不可以言工。”

    63、奔視:(競相)前去探視。

    64、沒:通“歿”,去世;死亡。

    65、云:語助詞,相當于“云云”“等等”。

    66、世居:世代居住。

    67、家微:家庭出身微賤。

    宋周密《齊東野語·楊太后》:“(楊太后)既貴,恥其家微,陰有所遺,而絕不與通,密遣內珰求同宗,遂得右庠生嚴陵楊次山為侄。”

    68、發憤:勤奮;決心努力。

    《史記·孔子世家》:“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乃發憤著論,杜門絕交,斯誠感激有為而然。”《宋史·文苑傳五·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徐翁》:“督尚書兄弟發憤為學,相繼登第。”丁玲《過年》:“小菡要發憤讀書,要爭氣。”參見“發憤忘食”。

    69、力學:努力學習。

    唐楊炯《臥讀書架賦》:“儒有傳經有乎致遠,力學在乎請益。”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至于大倫、大法、禮義之際,先王之所力學而守者,蓋不及也。”《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在家躬耕力學,一如我在家之時,不可懈惰廢業。”

    70、自度:自己衡量;自忖。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史記·項羽本紀》:“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如仆者,自度若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宋陳亮《論勵臣之道》:“上率其下,下勉其上,自度其力之不逮者,無尸厥官,朕將明賞罰以厲其后。”清曾國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銘》:“公力戰終日,自度事不可為。”

    71、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沒有什么可以拿來;無從;沒辦法。

    《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覈究。”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清侯方域《于謙論》:“推其意,以為非我發之,而我又非秉鈞者,天下無以專責之也。”

    72、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光大(光耀)。

    73、門:家;家族。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三國志·先主傳》:“汝勿妄語,滅吾門也。”《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道還兄門。”白居易《長恨歌》:“可憐光采生門戶。”

    74、累致:不斷積累以至(達到)。

    75、千金:一千斤金子;極言錢財多。

    《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

    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三國魏曹植《名都篇》:“寶劍直千金,被服光且鮮。”明李介《天香閣隨筆》卷二:“君庸少年裘馬,揮斥千金,負縱橫捭闔之才,游長安塞外,不得志而死。”

    76、一以:全部拿來;全都用來。

    一,副詞,全部;全都。

    以,連詞,表目的,拿來;用來。

    77、宦學:學習仕宦所需的各種知識。

    《禮記·曲禮上》:“宦學事師,非禮不親。”鄭玄注:“宦,仕也。”孔穎達疏引熊安生曰:“宦謂學仕官之事,學謂習學六藝。”《漢書·游俠傳·樓護》:“樓護字君卿,齊人……長者咸愛重之,共謂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學乎?’繇是辭其父,學經傳,為京兆吏數年,甚得名譽。”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棄衰色而廣欲,非宦學而遠游者,蕩人也。”《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成長教示中又分為二:初明獎教禮儀,后說婚嫁宦學。”宋王安石《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君孤童子,徒步宦學,終就立,為朝廷顯用。”清譚嗣同《報貝元徵書》:“宦學遐士,去留殆難自由,稱心而言,無嫌參差也。”

    78、不問:不過問;不詢問。

    《史記·陳丞相世家》:“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唐李商隱《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夕,不問蒼生問鬼神。”宋曾鞏《兜率院記》:“至于浮屠人雖費如此,皆置不問,反傾府空藏而棄與之。”夏衍《不愁沒有工作》:“但是上海就是這樣的可以放置不問了嗎?”

    79、久之:多時以后。

    《漢書·蔡義傳》:“久之,詔求能為《韓詩》者,徵待詔。”晉潘岳《馬汧督誄》:“久之,安西之救至,竟免虎口之厄。”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不中第,益困。

    久之,聞金吾李將軍年少,喜士可撼,乃蹐門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適,愿見將軍白事。

    ’”

    80、納金:捐納金錢(以求功名或官職)。

    也說輸金、捐金。

    81、縣官:朝廷;官府。

    《史記·孝景本紀》:“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漢書·食貨志上》:“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今富者稅益少,貧者不免于捃拾以輸縣官,其為不均大矣。”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然而世之識者,以為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于理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清吳偉業《天王寺看牡丹》詩:“苦辭山地薄,縣官責常賦。”

    82、除:拜受官位。

    《漢書·景帝紀》:“初除之官。”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83、丞:官職。

    指輔佐的官,一個官府中最高官員或主要官員的副手。

    84、稍遷:不斷升遷(官職)。

    85、嵩明州:即今嵩明縣,隸屬云南昆明市,位于云南中部,地處昆明市東北部。

    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會盟于此而得名。

    一說因蜀漢時諸葛亮南征,與當地部族會盟于秀嵩山麓,故名。

    又據《元史》:“嵩明,治沙扎臥城,烏蠻東氏所筑。

    白蠻強盛,漢人徙云,盟誓于此,因號嵩盟。

    今州南有土臺,盟會處也。

    漢人立長州,蒙氏改長州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為名。

    嵩明縣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即有人居住。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設置牧靡縣,管轄今嵩明、尋甸兩地,隸屬益州郡。

    唐朝南詔前期,嵩明、尋甸兩地分別置部,嵩明地帶稱崧盟部。

    元至正年間改“崧盟”為“嵩明”。

    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嵩盟州,1914年始稱嵩明縣。

    注:因受字數限制,后面30多條注釋只能刪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隨州李君墓表》文言文譯文

    短句

    十種病句類型

    閱讀(970)

    (1)語序不當。(2)搭配不當。(3)成分殘缺或贅余。(4)結構混亂。(5)表意不明。(6)不合邏輯。(7)歧義。(8)句式雜糅。(9)分類不當。(10)單面性對多面性。擴展資料常見病句有以下六大類:一、語序不當1、定語位置不當。如:我國棉花的生產,長期不能自給。(定語與中心

    短句

    社交與禮儀心得體會2000字

    閱讀(606)

    社交禮儀是一種無聲的人際交往語言,它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涵養、教養和素質水平,而且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它是我們個人發展、事業進步的需要,是社會時代的需要,是一門必修課,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社交禮儀。作為一個剛剛學習過社交禮儀的

    短句

    哪吒的長相,動作,神態用文字寫一句話

    閱讀(975)

    他有三頭八臂,脖子上套著乾坤圈,腳踏風火輪,威風八面。哪吒外形特征《封神演義》原著:貴為歷代第一圣人,天生麗質眉清目秀、面如傅粉唇紅齒白、昂昂眉宇眼運精光白白胖胖,容顏俊美清秀童面,形似少年仙氣逼人。年方七歲長六尺,蓮花化身高一丈。

    短句

    腹黑評價十二星座

    閱讀(551)

    白羊男事業心重疼老婆,脾氣大一點就著,床上也是。下半身與上半身總難保持一致的速度。白羊座男女差異特別大。白羊男,超級沒種。脾氣是有,那是因為小心眼,不是因為男子氣概。職場上最孫子,回家也是孫子輩。耳朵根和下面一樣軟,總之就是沒主意。

    短句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話題作文

    閱讀(852)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安全路口,是我大學時所在大學的一個樂隊的名字,安全路口這個名字深入同學們的內心四個奇葩組建成的樂隊,讓同學們愛不釋手,只要聽到“安全路口”同學們臉上的笑容都如春風吹過,他們真的有那么的神奇嘛?他

    短句

    巴黎圣母院每卷概括要一卷一卷的概括

    閱讀(7255)

    第一章大廳采用倒敘的手法開篇詳細介紹愚人節的娛樂傳統以及用來演出圣跡劇的司法宮大廳,以及在格蘭古瓦的帶領下演出的圣跡劇。第二章格蘭古瓦編寫的圣跡劇被喧鬧的人群屢屢打斷,同時也詳細介紹了詩人格蘭古瓦的性格特點。第三章因為紅衣

    短句

    讀史記虞卿信陵君列傳的一個疑惑

    閱讀(621)

    順序是這樣的:首先因為長平之戰,趙國告危,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和信陵君是親戚,所以就像信陵君求救,信陵君竊符救趙(也就是你最先說的)。然后趙國的虞卿因為平原君的求救使趙國得以保存而為平原君請封。(也就是你第三個說的前半部分)之后是虞卿同魏

    短句

    語文語法

    閱讀(590)

    高中語文語法基礎知識概述:句子成分句子有六個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主語和謂語:主語是句子里被陳述的對象,謂語是用來陳述主語的在一般情況下,主語在前,謂語在后(1)大伙都散了(《分馬》)(2)滿樹淺黃色的小花,并不出眾(《荔

    短句

    《少年啊賓》全文目錄列表是什么?

    閱讀(4517)

    少年阿賓(一)房東太太、少年阿賓(二)學姐、少年阿賓(三)初識鈺慧、少年阿賓(四)迷亂舞會少年阿賓(五)圖書館、少年阿賓(六)逛街、少年阿賓(七)打工、少年阿賓(八)理發少年阿賓(九)蓮蓮、少年阿賓(十)寒假開始、少年阿賓(十一)表妹孟卉、

    短句

    祖國有哪些風景名勝

    閱讀(797)

    1.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是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以有九個藏族村寨(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九寨溝平均海拔在2000-3500米,遍布原始森林,溝內分布108個湖泊,有“童話世界”之譽。2.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游資源的總稱。

    短句

    什么是摘記格式怎樣

    閱讀(546)

    摘記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意思是說邊讀書邊做旁批,讀書之后可以作一些摘抄,摘抄一些好詞好句。格式主要包括:題目、作者、精彩語句、賞析、感想。備注:賞析要賞出修辭手法,思想感情等,感想可以看作是讀了書之后自己得到的啟迪。

    短句

    關于摘抄格式

    閱讀(1400)

    《繁星春水》①摘抄:殘花綴在繁枝上;鳥兒飛去了,撒得落紅滿地――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繁星春水》②摘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繁星春水》③摘抄: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

    短句

    西游記人物評價豬八戒

    閱讀(608)

    既有神的本領,還有豬的貪吃貪睡的特點,更有人的吃苦耐勞、憨厚率直的品質和自私、好色及懶惰的習性,在他身上體現了神、豬、人的完美結合。其主要特點:1.貪吃,卻“貪”而不挑2.貪睡,卻“貪”不擇地3.貪財,卻“貪”而不奪4.貪色,卻“貪而不淫5.

    短句

    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形象600字左右

    閱讀(1089)

    豬八戒的形象具有時代意義。在《西游記》中,豬八戒不習慣更不喜歡長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護僧取經是出于無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難,總是第一個打退堂鼓,要散伙,賣行李、嚷著回高老莊做女婿、種地過日子,這種回歸土地、眷念家園、渴望定

    散文

    自學語文選修之文言文

    閱讀(526)

    “卬”讀ang第三聲:表示第一人稱代詞,我。也是通假字,同昂,抬起抬高的意思,還通仰,讀成yǎng。具體翻譯問題的話你可以試試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還不錯的。你說的這幾本,作為文科生我也沒像你一樣全部啃完。。慚愧+佩服追問謝謝了,已經找到方法了

    散文

    文言文夏日賞荷翻譯

    閱讀(7210)

    【原文】:《夏日賞荷》李盛仙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數友,觀荷于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一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婀娜多姿,清麗雅致,實為花中仙

    散文

    翻譯一句文言文: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閱讀(3611)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意思是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項脊軒志》。全文以作者青年

    散文

    以“我讀文言文”為題寫500字左右的作文

    閱讀(679)

    從小學起,我們便開始接觸文言文,但那時只是“小和尚念經”般搖頭晃腦一陣。真正開始學習文言文后,我才覺得感觸頗深。文言文里,我看見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背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守著一片內心的寧靜,向往那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讓

    散文

    一篇文章中現代文與文言文能否并存呢?

    閱讀(581)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很有意思的。之前我嘗試過寫這樣的文章,以段落為隔界,但完成的部分,總覺得不合適。從文言段落跳到白話文,這個跨度,無異于從亞洲跑到非洲,兩種文化的差異,想要完滿自然的過度,似乎總是有些困難的。其實細細分析一下兩種文體,我覺

    短句

    聊齋志異嬰寧譯文

    閱讀(841)

    譯文王子服,是莒縣羅店人。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非常聰明,十四歲就考中了秀才。母親十分疼愛他,平時不許他到荒郊野外去游玩。和蕭家的女兒訂了婚,還沒嫁過來姑娘就去世了,所以他還沒有娶親。正值上元節這天,舅舅的兒子吳生邀他一塊出去游覽

    散文

    翻譯文章著作權問題怎么解決

    閱讀(604)

    首先沒有作者的同意你是不能翻譯的,除非文章沒有版權了。其次雜志社是不負責版權問題的,都有作者負責。參考資料:www.time-bq.com時代金諾

    散文

    文言文在線翻譯器

    閱讀(613)

    朋友你好,我自學文言文的,現在試著給你翻譯下,過后請自查證,如有失誤,請見諒:我毛文龍拜禮兩次給您寫這封信:我讀可汗的來信,感到很不明白。那些驕傲失信,使人生疑的地方,我怎么會不知道呢?何況和談的事情,是兩國都愿意的事。對兩國都有好處的事,您若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