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與友人別中的詩句數聲風笛離亭晚的意思
數聲風笛離亭晚的意思:晚風陣陣,從驛亭里飄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
原文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譯文
揚子江的岸邊楊柳依依,那亂飛的柳絮,愁壞了渡江的游子。晚風陣陣,從驛亭里飄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你要去瀟水和湘水流經的城鎮(今湖南一帶),而我要去京城長安。
注釋
①淮(huái):揚州。
②揚子江:長江在江蘇鎮江、揚州一帶的干流,古稱揚子江。
③離亭:驛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們常在此送別,所以稱為“離亭”
④瀟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帶。
⑤楊花:柳絮。
⑥秦:指當時的都城長安。在今陜西境內。
⑦風笛:風中傳來的笛聲。
⑧楊柳:“柳”與“留”諧音,表示挽留之意。
如何鑒賞詩句數聲風笛離亭晚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是出自唐·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淮上:此指揚州。瀟湘:今湖南一帶。
秦:今陜西。這兩句大意是:離亭別宴上笛子吹奏起象征離別的《折楊柳》曲,在沉沉暮靄中君向瀟湘我向秦,天南地北,各自一方。
這首詩全文是:“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羈旅漂泊,客中作別,已夠令人悲愁;加之風笛暮靄、離亭別宴等物象,更加使人傷情;況且此地一別,南北異途,后會無期,怎不教人銷魂!所有這一切都在這樸直的敘述語氣的結句里得到充分的表達。如此結尾,別開生面。
數聲風笛離亭晚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蕭湘我向秦”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鄭谷,字守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氏,唐代詩人.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進士,歷官鄠縣尉、右拾遺、都官郎中,時稱鄭都官.鄭谷曾自云:“七歲侍行湖外去,岳陽樓上敢題詩.”《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以此詩出名,被稱為“鄭鷓鴣”.其詩清婉曉暢,輕巧綿邈,富有韻味.這首送別詩,一句一景,一景一情.首句“揚子江頭楊柳春”,繪春意盎然之美景,隱含內心的喜悅之情.“揚子江頭”是地點,“春”是時間,“楊柳”是眼前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佇立揚子江頭,放眼望去,但見楊柳青青,婷婷裊裊,柳絲輕拂,婀娜多姿.于楊柳柔情萬千的風姿中,自可想見詩人的欣喜、留戀之情.次句“楊花愁殺渡江人”,繪楊花零亂飄飛的迷蒙之景,言離別在即的愁情.“楊花”是狀物繪景,“渡江人”扣題寫別,“愁殺”是抒寫愁情.承首句所見青青柳絲隨風飄搖,自然過渡到寫楊花.因風而起的楊花零亂飄飛,煙蒙迷漫,觸動了詩人與友人繚亂的離緒.沐浴駘蕩的春風,玩賞著江頭柳色,詩人陡生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因為詩人雖知千萬縷嫩綠的楊柳輕拂,千萬朵雪白的楊花飄舞確是難得一見的美景,怎奈岸邊停泊著待發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自己面臨著與友人的分別時刻,愁緒禁不住涌上心頭.第三句“數聲風笛離亭晚”,寫晚風吹送“愁殺行客兒”的笛音,引起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送友人過了揚子江,在長亭話別,不覺天已近黑,觸景生情,離愁倍增,難舍難分.詩筆從江頭景色收轉到離亭別宴,直寫分別情景.驛亭餞別,酒酣情濃,江風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賓主耳接神馳,寂然相對,愁思縈繞,隨風飄蕩.賓主沉浸在這離笛聲中,意猶未盡之時,天色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雙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涼氣,一股難言的離愁滾涌心頭.末句“君向瀟湘我向秦”,寫暮色蒼茫中的分別情景,表達出對朋友的祝福與慰勉之情.沉沉暮靄中,詩人與朋友不得不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瀟湘在南,秦在西,詩人與朋友在這揚州一別,從此天高路遠,音耗難托,更不知何時再能相會.想到這里,茫茫別意,涌上心頭,令人黯然銷魂.兩個“向”字,不僅寫出彼此一步一回頭,舉步不前的難舍離情,更傳達出朋友之間互道珍重的真誠祝福與深情慰勉之意.總之,全詩因情即景,見景生情,景美而情悲,富有無限韻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理解詞句數聲風每笛離亭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