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中幾種審題方法
材料作文的立意取決于審題。
審題忌囫圇吞棗憑感覺,還沒有讀懂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住一處就寫,結果往往偏離題意。寫好材料作文,先要審清材料的內容,審準題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關鍵。
一、全面、深入解讀材料審清材料關鍵在于全面、深入解讀材料,找準關鍵詞句,把握材料內容和中心。(一)反復閱讀材料與命題作文不同,材料作文更考驗學生的分析力和敏銳性。
在解讀材料時,切忌囫圇吞棗地讀一遍后憑感覺立意,而不去仔細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和導向。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讀,明內容;二讀,找感覺;三讀,明主旨。
如這樣一則材料:在英國小鎮上,一個神情憂郁的年輕人坐在路邊喝著悶酒。在他不遠處坐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乞丐,老乞丐一直在關注著這個人。
終于,老乞丐走上前去,對年輕人說:“你一定遇上了什么難題,我想和你聊聊。”年輕人看了老乞丐一眼,沮喪地說:“我的問題太多了,快崩潰了,你幫不了我。”
老乞丐誠懇地說道:“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想帶你去一個地方。”年輕人沒有拒絕,隨老乞丐坐車來到了郊區。
下車后,老乞丐指著一排排的墓碑說:“你看見了嗎,只有躺在這里的人,才是沒有問題的。”這個人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笑了。
初讀時學生可能會感到很困惑,材料只是一段從報紙上引用的記敘性內容,而沒有一句表明觀點的議論性句子。這就需要學生自己來總結歸納。
再讀后,認真琢磨,可以提煉出“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沒有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困難、挫折、磨難的過程”“問題是生活饋贈給我們的一筆厚禮”等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
深入解讀材料,還可以從老人讓一個幾乎被所謂的“問題”壓垮了的青年,通過巧妙的方法,“使他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的角度,確立立意為:碰到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要直面問題。當然還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嘗試立意。
(二)抓住關鍵詞審準材料抓關鍵詞是審準材料的前提。如材料:他撒謊了,你可以提醒他“民無信不立”。
他灰心了,你可以提醒他“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受挫折了,應該提醒自己“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
我想躲避了,應該提醒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誰都無法代替你”。我要消沉了,應該提醒自己“意志堅強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塊一樣任意揉捏”。
“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嗎?這則材料的關鍵詞就是“提醒”。從材料內容上看,有意引導學生對生活、生命中的境遇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材料中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講到了提醒別人和提醒自己要堅強、向上、堅持。除此之外,“提醒”還有著豐富的內涵。
因此,學生可以抓住提醒這個關鍵詞展開回憶和思索:生活中自己遇到過什么事情,提醒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什么(誰)提醒了自己?提醒了什么?你提醒了誰?提醒之后有了怎樣的變化?……沿著這樣的思路去學習和生活中尋找典型事件,引發自己的真情實感,生發啟迪感悟,那些有意義的事例就會成為文章的血肉,那些智慧的思想火花便成為文章的靈魂。(三)抓住關鍵句審準材料關鍵句往往是材料中的評論性語句,但有些材料不會直接陳述該句子,因此學生需要仔細尋找揣摩材料中的關鍵句。
如材料:紙、墨、筆、硯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雖然非親非故,卻從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了一起。瞧這哥們四個,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軟的軟;方的方,長的長。
長相各異,脾氣不同,卻相安無事,團結如一,所以被人們尊稱為“文房四寶”。這則材料的關鍵句就不是那么明顯,學生就要仔細審讀材料,抓住“從四面八方友好地走到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長相各異,脾氣不同,卻相安無事,團結如一”等關鍵句,才能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那就是:為了共同的目錄要團結合作。
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紙、墨、筆、硯相互配合,才能創作出美好的藝術作品,我們也應如此,可以從“要自覺地適應別人,彼此相互包容,相互接納,相互理解,不要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自以為是”這一立意出發進行寫作。如寫記敘文可以擬題《相親相愛一家人》,寫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相互關心幫助的事例,表現團結合作的精神;如寫議論文可以擬題為《眾人拾柴火焰高》《包容走遍四方》等。
(四)以果探因審準材料審讀材料采用以果探因法也很有效,即根據材料給出的內容,把握命題者情感導向,以準確地讀懂材料。如材料:屢遭創業失敗的年輕人,垂頭喪氣地走到自己的書房,推開窗子。
窗外是棚戶區拆遷后留下的一片廢墟,斷壁頹垣,雜草叢生……“砰”的一聲,他猛地關上了窗子,低著頭,坐在房間的一隅,默不作聲。妻子看到了,拉著他來到郊區的公園散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樹上鳥兒唱著婉轉動聽的歌謠……看著沁人心脾的景色,他萬念俱灰的心情也漸漸舒緩過來。
這種類型的材料作文就可以用以果探因的方法,去思考年輕人心情改變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妻子的引導,二是自己主觀思想的改變。他的主觀思想的改變是受環境的影響。
這個材料至少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在生活中,環境對人的情緒會。
材料作文如何審題立意
一、抓關鍵語句,找對切入點
抓關鍵語句即抓住所給材料中的關鍵語句,正確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關鍵語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點。學生要能夠提煉出這樣的關鍵語句,透過材料看到其表達的思想和主旨。在材料作文中,關鍵語句要么是所給材料中議論性的語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復出現的語句,要么是人與人或物與物之間的對話,要么是轉折復句的后半句。掌握了這些技巧,學生在分析和判斷時就會很容易地找到這些關鍵性語句。在訓練學生抓關鍵語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抓關鍵詞句、進行聯想、提煉中心。
二、提煉出中心,寫出新立意
提煉中心法就是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而推導出材料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時首先要明確作文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內容,進而才能夠寫出表意正確的文章。這是寫材料作文最為常見而且也是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只有明確中心,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才不會出現偏題或者是跑題的現象,順理成章地寫出精彩絕倫的作文。
寫材料作文時,如果學生能夠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并且以其作為材料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的文章切題又有深度。分析概括是在閱讀材料時要針對給定材料的內容層面,通過分析,概括出內容要點;提煉加工是針對給定材料的精神層面,提煉出材料的主題。
三、尋求互補法,合理去安排
“互補”來源于幾何中的互補角,用在作文審題中,也就是通過材料提供的信息挖掘其中給出的信息和對不足的內容加以補充,尋求互補。在材料作文中,有的是給出幾條材料,這些材料性質是統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為補充的。面對這樣的材料,只有將他們疊加起來找出幾則材料的重合之處,才能更為科學合理地提煉出最佳的立意觀點。學生要善于利用給出的條件和信息來分析和尋找隱含的信息和內容,促進學生通過互補的方式來完善文章的寫作思路,形成自己的立意。立意新穎,下筆自然會輕松,從而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四、由因來溯果,體驗全面性
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與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他們之間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聯系的形式存在的。材料作文審題時,學生也要善于找到材料中的因果聯系。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對于因果關系非常明顯的材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分析因果關系上入手,促進學生探究事物之間的關系,形成完整的文章。
中考作文審題方法
審題的要求 考場作文基礎等級評分標準對審題立意的要求是符合題意。
符合題意就是要準確、全面、快速地了解題目的含義,嚴格按照題目暗含或明示的要求行文,在體裁、選材、中心、情感、表達等諸方面符合題目設定的要求。 1. 準確 即要求對題目展現的各個部分進行合乎題意地審讀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準確是審題的命脈。如 “愿景”,審題雖無難度,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審題不準,偏題甚至跑題。
有的只寫自己的美好愿望,這被視為勉強切合題意;有的只寫對“愿景”這個詞語的理解,這被視為不切合題意。這些情況的出現是由于對“愿景”的內涵把握不準。
愿景,指的是所向往的前景,表現了對未來的一種期望、一種理想、一種憧憬,這種期望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國家的、民族的或社會的,但必須是美好的、幸福的。但相對而言,寫自己的“愿景”更容易展現個性色彩。
在表達方式上,采用敘述、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形式比較好。文中對“愿景”的描繪,應盡可能表現得真切而感人。
對如何實現“愿景”,則要表達得具體而實在,否則就會流于空泛、華而不實。“愿景”給我們以前進的動力,讓我們不畏險阻,越挫越勇,風雨過后依然傲然挺立。
寫作時,我們可以重點表達確定愿景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意義,也可以重點記敘為達到愿景而要付出的不懈努力。這樣的審讀和理解,就把我們的思維引向對自我和社會的深層思考上來。
如此,審題立意才算準確。 2.全面 即要求對題目或題目中的材料、提示語、寫作要求等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認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加以綜合,把握題目所提示的寫作范圍和重點,從總體上把握文題的內涵 。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題目中的“你”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故舊新知,也可以是歷史上的碩師大儒、民族英烈;“手”可以實指,也可以虛指,即思想感情、精神品質等;“握住”就是要走向對方、接近對方、關注對方、溫暖對方;“想”表明“握手”只是一種向往的情緒,內心的趨向,并沒有真正發生。同時,“我”又限制了對事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主體必須是作者自己,因此,行文中必須處處有“我”的存在。
“我想握住你的手”充滿溫情,給人以希望。如果我們在審題時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詞語,都有可能造成文不對題,所以審題必須全面。
審題的類型 作文的命題形式不外乎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和綜合作文(即材料加話題抑或材料加命題、半命題作文)幾種。不論哪種題型,其審題要求是一致的,只不過切入的角度不同罷了。
命題作文命題作文就是根據指定題目寫文章。在命題作文中,題目是選擇材料、確定主題的一個重要依據。
⑴要全面理解題意。辨明題目的要求,把握題目所提示的寫作范圍和重點。
如“閱讀伴隨我成長”,題目要求寫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在閱讀中自己的變化與提升。如果只寫閱讀,不寫成長,就不切題意。
(2)要辨別題目中的精微含義,把握寫作的中心。如“傾聽”,應強調聽取的過程及聽到某種聲音之后的內心感受。
寫作時一定要重過程、重細節、重感受而輕對象,因為聽的東西不過是個引子,聽后所引發的感受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要把這些感受形象具體、可觀可感地表現出來才算切題。
另外,“傾聽”還關涉到施動和受動的問題,如果是別人聽“我”說,就變成“我”在傾訴,就不切題意。(3)要選擇適合題目要求的體裁。
有些題目較明確地表示了對體裁的要求,如在題目的首尾有“記”“事”一類字眼,或在要求中標明寫出某一過程、某人事跡等,就適合寫成記敘類文章。如在題目的首尾有“談”“議”“說”“論”一類字眼,或在要求中標明寫出對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問題、某一現象的看法的,就適合寫成議論類文章。
半命題作文 半命題作文就是指作文題目只出現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補充的一種作文。這種題型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題權掌握在作者手里,選材有較大的自由度。
半命題作文從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組成,有的題目前有一段提示語,后面還有具體要求。我們要在弄清提示語所表達的意思之后補充文題。
補充文題就是將半命題作文變為命題作文。我們要充分利用半命題作文選材自由的特點,填上自己認為較容易寫的內容。
如“善待____________(親人、生命、自己……)”,從本題已有的文字部分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對待的意思,“善待”的對象可以是親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覺得應該好好對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質等。你可以選擇提供的詞語,也可另選詞語。
總之,應在題目要求的范圍內,選擇自己認為好寫和有東西可寫的內容填在橫線上。值得關注的是,有的考生會填一些消極的內容,不去表現自己健康向上的心態,自然降低了作文的品位。
如“_______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填 “打麻將”“抽煙” “喝酒”“自殺”等詞語,讓閱卷者瞠目結舌,甚為困惑。因此,我們不能因一時的感情沖動,或是為標新立異,填寫消極偏激的內容,應填寫積極向上,。
如何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何謂關鍵?怎樣抓?這兩個問題老師不解決,只是舉幾個例子說這段話中這句就是關鍵語句,這篇文章中這些就是關鍵語句;然后告訴學生,你去抓,抓得多了就會了。
像這樣不引導學生找出規律,讓學生全憑語感去找,結果就是語感強的學生你不“教”他也會,語感欠缺的同學,你“教”了他仍然不會。教學的效果靠天收,教學效率當然就大打折扣。
“抓”,不妨嘗試一下這個辦法:拆、縮、合。 所謂“拆”,就是文拆成段,段拆成句。
句拆成主、謂、賓、定、補、狀 所謂“縮”,就是“縮句”。將拆出來的句子縮成主干。
一般情況下是保留主謂賓,但有時也要根據上下文作靈活的把握。 所謂“合”,就是“縮”完后的句子,拼合起來。
當然不是機械的拼合,不是做加法。而是分析“縮句”與“縮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去次留主(主次關系)、去表留里(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去因留果(因果關系)、去前留后(遞進關系和轉折關系)等等的處理后進行有機的拼合從而形成段的中心句,最后將段的中心句通過去次留主、去面留里、去因留果、去前留后等等的處理有機地拼合起來,最終形成文章主旨。
這個拆、縮、合的過程就是“抓”的方法。單個句子“縮”剩的部分,就是這個句子的關鍵詞。
“縮句”通過有機拼合形成的語句就是段落的關鍵語句。段落的關鍵語句有機拼合形成的結果就是文章的關鍵語句。
引導學生找到這個規律,再輔以適量的訓練,學生可能會比較快地習得“抓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材料作文如何審題立意
一、抓關鍵語句,找對切入點抓關鍵語句即抓住所給材料中的關鍵語句,正確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關鍵語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點。學生要能夠提煉出這樣的關鍵語句,透過材料看到其表達的思想和主旨。
在材料作文中,關鍵語句要么是所給材料中議論性的語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復出現的語句,要么是人與人或物與物之間的對話,要么是轉折復句的后半句。掌握了這些技巧,學生在分析和判斷時就會很容易地找到這些關鍵性語句。
在訓練學生抓關鍵語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抓關鍵詞句、進行聯想、提煉中心。二、提煉出中心,寫出新立意提煉中心法就是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而推導出材料的中心思想的方法。
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時首先要明確作文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內容,進而才能夠寫出表意正確的文章。這是寫材料作文最為常見而且也是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
只有明確中心,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才不會出現偏題或者是跑題的現象,順理成章地寫出精彩絕倫的作文。寫材料作文時,如果學生能夠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并且以其作為材料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的文章切題又有深度。
分析概括是在閱讀材料時要針對給定材料的內容層面,通過分析,概括出內容要點;提煉加工是針對給定材料的精神層面,提煉出材料的主題。三、尋求互補法,合理去安排“互補”來源于幾何中的互補角,用在作文審題中,也就是通過材料提供的信息挖掘其中給出的信息和對不足的內容加以補充,尋求互補。
在材料作文中,有的是給出幾條材料,這些材料性質是統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為補充的。面對這樣的材料,只有將他們疊加起來找出幾則材料的重合之處,才能更為科學合理地提煉出最佳的立意觀點。
學生要善于利用給出的條件和信息來分析和尋找隱含的信息和內容,促進學生通過互補的方式來完善文章的寫作思路,形成自己的立意。立意新穎,下筆自然會輕松,從而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四、由因來溯果,體驗全面性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與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他們之間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聯系的形式存在的。材料作文審題時,學生也要善于找到材料中的因果聯系。
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對于因果關系非常明顯的材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分析因果關系上入手,促進學生探究事物之間的關系,形成完整的文章。
中考作文審題方法
審題的要求 考場作文基礎等級評分標準對審題立意的要求是符合題意。
符合題意就是要準確、全面、快速地了解題目的含義,嚴格按照題目暗含或明示的要求行文,在體裁、選材、中心、情感、表達等諸方面符合題目設定的要求。 1. 準確 即要求對題目展現的各個部分進行合乎題意地審讀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準確是審題的命脈。如 “愿景”,審題雖無難度,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審題不準,偏題甚至跑題。
有的只寫自己的美好愿望,這被視為勉強切合題意;有的只寫對“愿景”這個詞語的理解,這被視為不切合題意。這些情況的出現是由于對“愿景”的內涵把握不準。
愿景,指的是所向往的前景,表現了對未來的一種期望、一種理想、一種憧憬,這種期望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國家的、民族的或社會的,但必須是美好的、幸福的。但相對而言,寫自己的“愿景”更容易展現個性色彩。
在表達方式上,采用敘述、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形式比較好。文中對“愿景”的描繪,應盡可能表現得真切而感人。
對如何實現“愿景”,則要表達得具體而實在,否則就會流于空泛、華而不實。“愿景”給我們以前進的動力,讓我們不畏險阻,越挫越勇,風雨過后依然傲然挺立。
寫作時,我們可以重點表達確定愿景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意義,也可以重點記敘為達到愿景而要付出的不懈努力。這樣的審讀和理解,就把我們的思維引向對自我和社會的深層思考上來。
如此,審題立意才算準確。 2.全面 即要求對題目或題目中的材料、提示語、寫作要求等每一個字、詞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認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加以綜合,把握題目所提示的寫作范圍和重點,從總體上把握文題的內涵 。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題目中的“你”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故舊新知,也可以是歷史上的碩師大儒、民族英烈;“手”可以實指,也可以虛指,即思想感情、精神品質等;“握住”就是要走向對方、接近對方、關注對方、溫暖對方;“想”表明“握手”只是一種向往的情緒,內心的趨向,并沒有真正發生。同時,“我”又限制了對事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主體必須是作者自己,因此,行文中必須處處有“我”的存在。
“我想握住你的手”充滿溫情,給人以希望。如果我們在審題時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詞語,都有可能造成文不對題,所以審題必須全面。
審題的類型 作文的命題形式不外乎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和綜合作文(即材料加話題抑或材料加命題、半命題作文)幾種。不論哪種題型,其審題要求是一致的,只不過切入的角度不同罷了。
命題作文命題作文就是根據指定題目寫文章。在命題作文中,題目是選擇材料、確定主題的一個重要依據。
⑴要全面理解題意。辨明題目的要求,把握題目所提示的寫作范圍和重點。
如“閱讀伴隨我成長”,題目要求寫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在閱讀中自己的變化與提升。如果只寫閱讀,不寫成長,就不切題意。
(2)要辨別題目中的精微含義,把握寫作的中心。如“傾聽”,應強調聽取的過程及聽到某種聲音之后的內心感受。
寫作時一定要重過程、重細節、重感受而輕對象,因為聽的東西不過是個引子,聽后所引發的感受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要把這些感受形象具體、可觀可感地表現出來才算切題。
另外,“傾聽”還關涉到施動和受動的問題,如果是別人聽“我”說,就變成“我”在傾訴,就不切題意。(3)要選擇適合題目要求的體裁。
有些題目較明確地表示了對體裁的要求,如在題目的首尾有“記”“事”一類字眼,或在要求中標明寫出某一過程、某人事跡等,就適合寫成記敘類文章。如在題目的首尾有“談”“議”“說”“論”一類字眼,或在要求中標明寫出對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問題、某一現象的看法的,就適合寫成議論類文章。
半命題作文 半命題作文就是指作文題目只出現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補充的一種作文。這種題型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題權掌握在作者手里,選材有較大的自由度。
半命題作文從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組成,有的題目前有一段提示語,后面還有具體要求。我們要在弄清提示語所表達的意思之后補充文題。
補充文題就是將半命題作文變為命題作文。我們要充分利用半命題作文選材自由的特點,填上自己認為較容易寫的內容。
如“善待____________(親人、生命、自己……)”,從本題已有的文字部分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對待的意思,“善待”的對象可以是親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覺得應該好好對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質等。你可以選擇提供的詞語,也可另選詞語。
總之,應在題目要求的范圍內,選擇自己認為好寫和有東西可寫的內容填在橫線上。值得關注的是,有的考生會填一些消極的內容,不去表現自己健康向上的心態,自然降低了作文的品位。
如“_______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填 “打麻將”“抽煙” “喝酒”“自殺”等詞語,讓閱卷者瞠目結舌,甚為困惑。因此,我們不能因一時的感情沖動,或是為標新立異,填寫消極偏激的內容,應填寫積極向上,反映青少年時代。
材料作文審題技巧
基礎講解知識儲備依據所提供的材料,例如:一段文字、一幅圖表、一組素材等,按要求寫作,叫材料作文,是一種很傳統、在平時的寫作學習中經常用到的常規訓練模式,應儲備下列知識:1.材料作文的特點。
2.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3.材料作文的基本寫法。
4.材料作文的材料類型。5.材料作文的分類。
關鍵提示審題是材料作文的難點,寫材料作文要注意以下幾點:1.讀懂材料。2.看清要求。
3.選好角度。4.精心布局。
5.注意語體1-1 材料作文由命題人提供(或指定)語言材料,并附注了相關的要求。考生須經閱讀、分析、提煉、聯想,并根據材料的內容和提示、要求去立意表達,完成寫作任務。
寫材料作文一般有五方面的技巧:(1)初步審題,整體把握,明確要求。(2)吃透材料,確定話題,選定中心。
(3)優選體裁,組織素材,新穎擬題。(4)精心構思,組織語言,從容行文。
(5)通覽全文,潤色語句,修整文面。1-2 材料作文由作文材料和題目兩部分組成,材料對作文內容的限制遠甚于話題作文,如是記敘文,須根據材料提供的情景寫人記事,擴寫、續寫也都須以材料為本;如是議論文,須選擇材料所包含的角度提煉觀點,發表看法,材料提供的寫作角度又遠小于話題作文;而話題作文所附的材料,在于引出作文的話題,材料只起提示話題內容的作用。
1-3 材料作文主要有以下若干種:(1)敘述一件較為完整的事情;(2)引述一個完整的故事;(3)引用一段新聞報道或消息;(4)與寫作者道德修養或學習生活的某一方面緊密相關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幾句幾段);(5)一段主題鮮明、道理深刻的論述;(6)一段或幾段突出一個中心的抒情性文字;(7)揭露社會生活中某一丑陋現象的一幅或幾幅組合而成的漫畫……1-4 寫材料作文時,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據材料的內容核對作文的要求來做材料作文。認真閱讀和研究所提供的材料,這是寫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關鍵的一步。
在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應該把材料深加工,提煉出作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確定了作文的主題后,也不能馬上動筆寫作文,還要確定作文的題目。
1-5 寫材料作文要注意三個方面帶有傾向性的問題:一方面是不能全部照抄所提供的材料,要把提供的材料變成作文的題材,同時,還要有合理的想象;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脫離材料,作文時,容易按自己的主觀想象作文,不使用提供的材料,就會造成寫出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第三方面,應該注意要敢于創新,既不要被材料所束縛,又要有所突破。2-1 材料作文的審題材料作文審題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要弄清題意,二是要明確要求,如例2。
可采用下列步驟:(1)讀懂材料:針對不同類型的材料的不同意蘊,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細節,抓住材料的中心。(2)看清要求:要同讀材料一樣,逐字逐條細細品味,把握其精神實質并據此作文。
(3)選好角度:①要根據自己的寫作能力(擅長寫的文體)和對材料的理解程度,選擇自己最易寫的、最好把握的角度人手。②要注意求異創新。
應從那些不被人重視,又有價值的方面進行突破,寫別人沒寫出來的旨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4)精心布局:材料相同,所擬的題目也大體相似,有的題目已擬好,要“新”就得靠“新”的思路、“新”的結構,根據所定的文體,可按下列方法安排作文的結構:若寫成記敘文,可采用“縱式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橫式結構”(即從不同方面選擇不同材料,分別敘述,材料之間是并列關系。
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若寫成議論文,可按“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模式,或稍作調整去寫作。
若寫成說明文,可采用“特征式結構”(即是什么、怎么樣、對象特征)和“順序式特征”(空間方位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前者多用于寫實體事物說明文,后者多用于寫事理性說明文。
(5)注意語體:相同的材料可以寫出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時,一定要根據所寫的文體運用得體的語言加以表達,力求明晰暢達,自然得體。
2-2 看圖作文寫作程序看圖作文是一種變“圖”為文的作文方式,主要訓練和考查學生的觀察思考力、想象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其寫作程序是:(1)讀題目:了解題目要求,明確所規定的體裁。(2)析圖:要根據確定的寫作文體來看圖、讀圖。
若寫說明文,就要看圖的結構,諸如畫面的主體、背景、細節、層次以及文字、對話等。若屬記敘文,要著重觀察每一幅圖或多幅圖之間的關系,全面了解圖中的“情節”。
若寫成議論文,就要著力探求畫面的深層含意,依“圖”論理,并聯系實際,引申聯想,立意構思。還可以從如下角度“析圖”:A.看“情節發展”——組合圖;B.看“事物的變化”——立體圖;C.看“人物的對比”——人物圖;D.看“背景映襯”——諷喻圖;E.看“比喻手法”——諷喻圖。
借助類比聯想、喻意探求、比較綜合,分析圖文的整體意念。(3)立意、構思、表達,要依體而定。
要靈活處理,依據確定的文體,擬好提綱,按照提綱作文,并注意修改。2-3 材料作文注意事項(1)不要忽視題目限定的條件。
如例1,如果不按。
小學生作文怎么審題 作文審題的三個方法
命題作文通常規定了題目和擬題的范圍和要求,按照題目和規定的要求去寫作文。
命題作文是小學階段作文訓練的主要形式。其命題形式一般有三種:一是全命題作文,如:《難忘的一件事》、《春天的校園》、《我和老師》等;二是半命題作文,如《____教育了我》、《一個______的人》、《我愛我的_______》等;三是提供條件或范圍的題目,如“寫一篇作文,通過一個事物說明一個道理。
重點部分寫詳細,其它部分寫簡單些”、“就我市的衛生狀況,請你給市長寫一封信”等。 命題作文的完成一般包括: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寫作和修改六個階段。
審題是寫命題作文的基礎,也是作文成敗的關鍵之一。審題也叫解題,要求仔細分析題目,審查題目的意義和要求,確定選材范圍,決定與題目相適應的體裁、內容、行文重點、寫作方法和確定文章的中心主題。
有些小學生在寫作文時由于沒有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不重視審題的重要性,或者還不要審題,有的甚至連作文的題目和要求都不細看,提筆就寫,拿筆就畫,結果鬧出偏題、跑題、扣題不緊的現象。有的甚至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悲劇。
那么,小學命題作文如何審題呢?一、弄清楚命題作問的限制和要求。命題作文往往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限制,并提出了要求。
因此,審題時先要弄清楚作文題目有哪些限制,哪些要求。一般來說,命題作文限制的有體裁、時間、地點、數量和敘述的對象及其關系等,弄清楚了這些,也就好確定作文的選材范圍。
1、體裁。對小學生而言,一般是以練習寫記敘文為主。
我們在審題的時候,還應該將其分類,看清楚是屬于“寫人、寫景、記事、狀物”,還是屬于“日記、書信”之類的。如《我的老師》就是寫人的;《看日出》是寫景的;《難忘的一件事》是記事的;《荷花》是狀物》的。
日記和書信的區別就比較明顯了。2、時間。
如《課間十分鐘》,選材的范圍就是下課后和上課前所發生的趣事和進行的活動;《家鄉的傍晚》時間范圍指定得很具體,是“傍晚”;《國慶節見聞》時間就是國慶節。3、地點。
如《公園一角》的地點就是“公園”,而且是公園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園新風》所寫的人和事應該是校園內發生的而不是校園外發生的;《瞻仰烈士陵園》地點就是“烈士陵園”。
4、數量。如《難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寫的事情可以是兩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只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難忘的一個人》記敘的主要人物是一個,而不是兩個或三個。
5、敘述的對象及其關系。如《我的同學》和《我和我的同學》,這兩個題目都是寫人與人之間的同學關系,但是前一個題目敘述的對象是“同學”,而后一個題目敘述的對象卻是“我”和“同學”。
《我愛語文課本》敘述的對象是“我”和“語文課本”,關系是人和物。當然,命題作文限制的體裁、時間、地點、數量、敘述的對象及其關系,并非每個作文題目都有,或有其一,或有其二,或有其三。
二、審題時,分析題目的關鍵詞語,扣住“題眼”,確定中心。題目的關鍵詞語,就是作文題目的“題眼”。
“題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題目的意義。扣住了“題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寫作重點。
1、作文題目是一個詞語,題目即為“題眼”。如《媽媽》、《春游》、《荷花》等,寫作文的時候就要抓住“題眼”,弄清楚是寫人、寫事、還是寫景,然后展開聯想,確定中心,完成作文。
2、題目中,一般起修飾作用的詞語是“題眼”。如《課間十分鐘》、《可愛的玩具》、《難忘的一件事》、《驕傲的爸爸》等,題眼就是“課間”、“可愛”、“難忘”、“驕傲”。
3、作文題目中的動詞一般是“題眼”。如《這件事教育了我》、《我愛我的小鬧鐘》、《瞻仰烈士陵園》、《清明節億王大伯》等,題眼就是“教育”、“愛”、“瞻仰”、“憶”。
我們寫作文之前,如果能夠扣住“題眼”,寫作文時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不致于出現偏題、跑題,甚至“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現象了。三析找出題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開拓思維,廣泛選材。
命題作文有了上述諸多限制,是不是就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選材范圍太狹窄了呢?不是的。命題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往往非限制的范圍很大,也就是說選材范圍非常廣,這有利于學生拓展思路,展開聯想,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
例如:《暑假趣事一件》,分析:①體裁:寫事的記敘文;②題眼“趣”,只要有趣,什么樣的事情,題目沒有限制。那么,我們就可以打開思路,放開思維,拓展視野去選材。
寫什么呢?游泳?看電影?做家務?義務勞動?等等。③時間限制了是暑假;④數量限制了是一件,但是暑假生活有一個多月,發生的趣事幾乎每天都有,可供選材的“趣事”少說也有幾十件,由此可見,限制之外的范圍很大,選材范圍非常廣。
再如《記我身邊的一個人》,分析:敘述的對象是“人”,關系是“我身邊的”,這是題目限制了的,但是我身邊可以寫的人很多: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鄰居等等,這些都沒有限制。因此,我們在寫命題作文時,不要受限制,既要注意作文題目的限制和要求,又要分析找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作文審題方法抓關鍵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