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的文言文句子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漁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龜雖壽》
6.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8.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代白頭吟》
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賜蕭禹》
10.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贈韋侍御黃活裳二首》
11.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氣歌》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絕句》(《烏江》)
13.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憶長安曲二章寄龐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難》
16.少年心事當拂云——唐.李賀《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23.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唐.竇庠《醉中贈符載》
2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25.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3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31.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二、《說虎》古文里加點字詞的翻譯
說虎 作者或出處:劉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于虎也,無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譯文 老虎的力氣,比人的力氣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鋒利的爪牙,但是人沒有,又使力氣比人大幾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見,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來做坐臥的物品,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氣,人運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齒,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氣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齒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對抗一百,即使兇猛也一定不能取勝.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氣卻不用智慧,和(只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別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樣.他們像老虎被別人捕捉到(殺死)而坐臥在他們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啻:止. 利:以……為利. 倍:比……大幾倍 恒:常常,一直. 以:用. 敵:對抗 雖:即使 故人:所以. 是故天下:原因. 于:對于,被. 足:值得。
三、文言文說心靜的句子
老來自覺萬緣都盡,哪管人是人非,春來只有一事關心,只在花開花落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一塵不到禪關掩,何處風翻貝葉辭
山僧不解數甲子 一葉落知天下秋
山中歲月無古今,世外風煙空往來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歡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四、含有之的文言文句子
一、之作助詞用。主要用法有四種類型:
1、結構助詞。 例如:
①忘路之遠近。(陱淵明《桃花源記》)譯:忘記了路的遠近。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句成為句子成分或復句的成分。不必譯出。
例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劉禹錫《愛蓮說》)譯:我唯獨愛蓮花的從淤泥中長出而不受到沾染。
3、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時間副詞后起協調音節、舒緩語氣作用。不必譯出。
例如: ①公將鼓之。(左秋明《曹劌論戰》)譯:魯莊公將要擊鼓進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齡《狼》)譯:時間長了,
4、賓語前置標志。通常出現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謂語前。
其格式為:賓語+之+謂語。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譯: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譯:宋國有什么罪呢?
5、定語后置標志。為了強調定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例如:
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吃完一石糧食。
二、作代詞用:
1、人稱代詞,例如: ①具答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親戚背叛反對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劌論戰》)譯:所以戰勝了他們。之:代指齊國軍隊。
④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譯:殺死了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事”、“那”、“那樣”等。例如: ① 漁為甚異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為非常驚異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聽說了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譯:還不能挖掉魁父這樣的小山。
三、作動詞用,相當于“到”、“往”、“去”: 例如:
①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譯: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譯:到蜀州上任。
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