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畬族服飾
傳統服飾 畬族的傳統服飾,衣服崇尚青、藍色,多著自織的苧麻布。
由于居住地區不同,服飾的樣式不一,種類很多。在文獻記載中,多說畬族早就“織績木皮,染以果實,好五色衣服”。
清代,畬族服飾大致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纓珞狀”。
福建古田縣畬族戴竹笠,穿草鞋,婦女以藍布裹發戴冠,短衣束腰帶,裙長不蔽膝,跣足。浙江景寧畬族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
男穿單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襪裹綁腿的習慣,腰間多懸圍身裙。婦女頭戴鳳冠,裹以花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
近幾十年來畬族的服飾變化不大。 民國以來地方志所載,福州侯官一帶畬族“短衫跣足,婦女高髻蒙布,加飾如瓔珞狀”。
德化畬族男子不巾不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婦女不笄飾,結草珠,若瓔珞,蒙髻上。
建陽畬族男子服飾與漢人略同,婦女不纏足,不施膏澤,無金銀飾物,服色唯藍、青與白色,常披蓑衣戴笠,跣足,與男子同勞作。 不同類型的服飾 畬族婦女因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服飾。
一般有如下幾種:(1)福安式。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寧德地區。
該地區婦女的服裝上衣黑色,花紋比較簡單,大襟服差別上繡的花紋少,只在衣領(高二厘米)上繡有水紅、黃、大綠等色的馬牙花紋,沿服斗的邊緣縫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邊,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繡上一塊角隅花紋圖案。 袖口縫一寸多寬的紅布邊。
穿黑色長褲,著方頭黑布厚底鞋。圍身裙(又稱合手巾)長一尺,上端有一段三寸多的紅布橫縫在裙身上,裙身上端兩角繡有花紋。
(2)福鼎式,婦女上衣一般為黑色。上衣大襟上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刺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
衣領高四公分,比福安高二公分,衣領兩頭下端靠領口地方繡有二朵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紋。袖口有一條紅、一條綠或其他顏色的布條。
(3)霞浦式。福建霞浦畬族婦女的服裝式樣與上述二地區相仿,但上衣大襟、小襟的尺寸與福安、福鼎的都不一樣,尺寸前后一樣,便于翻穿,所以大襟上有了服斗,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斗。
袖口是用藍色布條縫制,在服斗和花邊下端的琵琶帶也比較講究,美觀大方。領上多繡自然花紋,與福安只繡幾何紋、馬牙紋不同,一般有大葉牡丹、小葉牡丹、蓮花,還有雙龍搶珠,用色絢麗多彩。
服斗上的花樣有:梅花、梅鵲、鳳凰牡丹、“鰲魚望涼亭”、“鹿竹 ”、“曲龍上天”、盤桃等,顏色有大紅、桃紅、大綠、水綠、藍、白、大黃等幾種,有的還配有金線,增添艷色。 (4)羅連式。
福建羅源、連江和寧德南部飛鸞一帶畬族婦女的服裝一般都穿黑色短褲,打綁腿,領長9寸、寬1。5寸,領上花色由紅、黃、綠、紅、藍、紅、黑、紅、水綠的順序排列成柳條紋圖案。
上領的黑底上繡有一條水紅、黃色的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圍身裙的圖案花紋以大朵的云頭紋為其特征,裙邊配上柳條紋原色圖案花紋,非常醒目。
(5)麗水式。浙江畬族的服裝以麗水地區為代表,富有特色的是花邊衫,畬族稱為“蘭觀衫”。
男子現常見的是直襟短花邊衫,領、袖、襟處鑲有花邊,口袋繡有花朵。婦女一般服裝崇尚青色,闊領小袖。
一般都圍以青裙,后來也有改裙為褲的。腰縛以花帶,帶寬二、三寸,以赭色土絲織成。
腳穿黑色布鞋,鞋頭繡綴紅花。這種鞋多走親訪友之用。
平時勞動穿草鞋,在家趿木托鞋。上述各式服裝,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服裝用料為例,現在就同漢族地區無異,各種機織布料,應有盡有。
至于服裝樣式,也是融傳統特色與時代風格為一體了。 頭飾 畬族頭飾因年齡、地區而有差別。
一般妙齡少女的頭發是用紅色絨線摻在一起編成一條辮子,纏盤在頭上,做成圓形狀,前留若干劉海,無特殊的飾物。畬家少女兩鬢夾有兩支銀笄,訂了婚,須脫下一邊,以示已許配人家。
已婚婦女一般都把頭發從后梳成螺式(羅源)或截筒高帽式(福安)盤在頭上,高高隆起,插飾珠料,形似鳳頭。 羅源畬族婦女發用紅色線成高七、八寸的髻子,畬家叫“鳳凰髻”。
福安畬族婦女把頭發挽成“碗匣式”,上面束一條紅帶,發下端蹺起似鳳凰翼,發上端橫壓銀釵和斜插一條簪,耳戴一副大圓環的銀耳墜。婦女發間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籍以標志其老、中、青不同的年齡。
結婚時,頭戴鳳冠,鳳冠系一根細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紅布,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絢麗多彩。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懸垂在額前,畬民稱它為龍髻。
畬族婦女頸上還佩戴銀項圈、銀鏈,腕上戴銀手鐲,耳戴耳環。畬族婦女喜戴精美別致的斗笠。
。
二、關于畬族人的服飾
大襟短衫 舊時穿麻布,民國后,男以青、藍土布為料,大襟短衫,下穿長褲。婦女布料同,大襟短衫,衫長過膝,襟邊,右衣襟鑲以1-3條彩色花邊,腰系寬花帶,褲至膝下。男女膝下均裹以藍布。女的時常不穿裙,學師傳師時做過王母娘的死后穿紅裙。60年代后,男女平常所穿服裝與當地漢人相同。
喜慶衣 男稱“郎冠衫”,顏色有深藍、月白藍。女稱“龍冠衫”,顏色有青、藍。喜慶衣只在逢年過節、喜慶、走親訪友時穿。
馬藍、赤衫傳師的人傳師時穿紫青禮服,叫“馬藍”,被傳師的人穿大紅的禮服,叫“赤衫”。
頭飾 男的一般戴平頂帽,在傳師學師時,戴畫有太陽神像及風云日月的頭冠,裹以紅布。年長婦女額頂戴有用紅絲帕包裹小竹筒制成的“頭冠”,稱髻,懸有半圓銀片一塊,下掛五塊小銀牌,稱為“髻牌”,自頭頂至腦后有寸余寬的紅絨布,有五、六串白珠盤繞頭部,右鬢插有一支銀釵,下懸5-7束“鬢須”。女孩留長辮。60年代后平常已無此頭飾。
飾品 婦女喜戴銀制手鐲、項圈、戒指、耳環等。
鞋履勞動時赤腳。平時穿草鞋、木屐,喜慶時婦女多穿花鞋。花鞋面有花飾,鞋尖綴紅色絲纓。60年代后鞋履與當地漢人相同。
三、畬族服飾的介紹
畬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于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畬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畬家婦女特色顯著,并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畬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畬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畬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于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于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畬村婦女發式也不同于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畬族婦女發式為龍船髻。閩北畬族婦女以百根銀簪并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畬族婦女發飾稱為笄。2008年6月7日,畬族服飾經**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畬族的服裝,節日,民居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畬族都過“烏飯節”。節日那天,畬族家家戶戶蒸“烏米飯”,闔家共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沉醉在一片歡樂、淳樸的鄉情之中。
畬族關于“三月三”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說。其一,“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畬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其二,三月三蟲蟻大作,畬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畬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
其四,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后,雷萬興越獄,于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
其五,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里,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饑,為畬軍度過春荒,并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采擷。
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出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烏米飯是畬民從山地里采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于石臼中搗爛后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后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里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
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
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畬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順昌是我省畬族人口分布的較多的地方,很多山里人平時忙于勞作,四季沒有閑時,唯“三月三”是他們交友,購物,情人相見的日子。 “三月三”最令來客興奮的,還是人群中豐富多彩的服飾。
這一天,山里人都穿上畬民族最漂亮的服裝,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畬家姑娘們的裝扮,平時壓在箱底的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頭簪、銀梳子今天都穿戴出來,這些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衣服也是繡有各式各樣圖案的精工繡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們的嫁衣。“三月三”儼然成為她們比銀飾,比繡工的隆重節日。
畬族姑娘小伙要表演古樸歡快的舞蹈。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后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
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如今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復,卻能婉轉悠揚。
這種對歌,傳統上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規模壯觀,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一點不假。
五、畬族服飾的服飾樣式
畬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
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
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畬族婦女服飾以象征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
畬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畬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閩東畬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其款式為對襟、無領,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
冬天畬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類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其襟、胸前繡花紋飾,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繡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
畬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繡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由于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么差別。
畬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制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
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畬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云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畬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
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后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
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
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發式比較簡單,只將頭發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
不過,不少畬族姑娘也剪短發或梳辮子了。 畬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致的斗笠。
斗笠是畬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觀,成為畬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畬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
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
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畬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制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畬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
相傳畬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后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占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鳳凰裝以閩東諸縣最有特色,一般為大襟衫。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
頭發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但各地的服裝又略有不同。
福安的鳳凰裝上衣沿服斗的邊上縫一條3至4厘米的紅布邊,邊下端靠袖頭之處繡半個方形的角隅花紋。畬家稱,這是上古高辛王賜封時所蓋的金印。
福鼎女服在右邊襟袖間有兩條比衣襟還長的紅色繡花飄帶。霞浦縣畬女上衣尺寸特異,即前后裾等長,大襟上。
六、少數民族畬族服裝
勤勞淳樸的畬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
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彩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
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致,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畬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畬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彩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
解放后,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游產品和出口產品。 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
彩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
畬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民族服飾以頭飾的"鳳冠"和"牛角帽"聞名,服飾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您現在看到的這雙"腳龍套",又稱"鞋襪",用藍色土布縫制,鞋幫前部用黑色 土布,加白點作為裝飾;后部為暗紅色"硬布",上繡有纏枝梅花圖案,既美觀大方,又可保持鞋襪不變形。
鞋底亦為藍布,用白線納制,形成片片魚鱗紋,周邊則 鑲有鋸齒紋. 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畬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畬族人民 交往中,受到畬族的影響,吸收了畬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于畬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
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這種裝飾打扮,與數十年前客家人的裝飾打扮幾無二致。
以婦女發髻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的辮發很多是盤成高髻的,狀如獨木舟,謂之‘船子髻’,系以紅繩,插以銀替,髻上可套涼笠,髻端外露前翹,笠沿周圍垂下長約五寸的五彩布條,微風吹來,彩條飄拂,確是別有一番風韻。”(王增能《客家與畬族的關系》)把辮發盤成高髻,用紅頭繩一扎,象獨木舟似的,這就是所謂“椎髻”;“髻上可套涼笠”,笠沿還要飾以五彩布條,也就是所謂“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兩相對照,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真是一目了然.再拿婦女衣著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穿的是右側開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寬紋一寸。可見清代中前期以前,閩南、潮州下層婦女并不像我們想象中傳統的一副循規蹈矩的“淑女”形象。
“文公帕”是古代潮汕婦女的服飾,清代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廣東潮州婦女出行,則以皂布丈余蒙頭,自首以下,雙垂至膝。時或兩手翕張其布以視人,狀甚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遺制也。”
福建的泉、漳二州也有此俗,但稱為“文公兜”,以為是朱子遺教。 然而椎髻蒙面的風俗本來就不是漢族的特征,與儒學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前文所引的《三陽志》先強調其俗“與中州異”,接著又說:“嘉定間,曾侯噩下令諭之,舊俗為之一變,今無復有蠻妝者矣。”明確指出這種妝容屬于“蠻妝”。
只是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并未如文中所說的因地方官的勸喻而絕跡了,因為直到晚清民國,潮屬婦女仍以高髻椎結為特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唯其髻發,則殊可怪。如惠來則多將發于腦后結束成小刀形,而旋其末于頂,貫于一紅染之竹筒;筒長二寸許,圓徑大小如銀元,發突出筒外寸許,乃結以經繩,橫以約長五寸之針,循下牢插,四圍點綴以珠,借壯觀瞻,行時動搖不定,如鷺鷥之踣伏顱上,誠奇觀也。”
饒宗頤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學” ———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鄭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現象和整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畬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于史冊。
陳元光開辟漳州,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畬民結不解緣。華南畬民分布,據專家調查,皖、浙、贛、粵、閩五省,畬族保存了不少祖圖和族譜,無不記載著他們始祖盤瓠的傳說和盤王祖墳的地點均在饒平的鳳凰山,換句話說,鳳凰山是該族祖先策源地。”
由此可見,畬族文化與潮汕文化的關系歷史上就是極其密切的。倘若運用“文化之源多層次說”的觀點,對“潮汕文化”這一文化綜合體,來一個“血液會診”與“源流”考察,那么,人們將會立即發現,粵東畬族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無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來源,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
本文先從文化學的語言、音樂、戲劇、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簡要的記錄,算是開臺鑼鼓,期望有更加熱烈而美妙的交響。
七、畬族的服裝,節日,民居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畬族都過“烏飯節”。節日那天,畬族家家戶戶蒸“烏米飯”,闔家共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沉醉在一片歡樂、淳樸的鄉情之中。
畬族關于“三月三”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說。其一,“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畬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其二,三月三蟲蟻大作,畬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畬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
其四,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后,雷萬興越獄,于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
其五,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里,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饑,為畬軍度過春荒,并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采擷。
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出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烏米飯是畬民從山地里采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于石臼中搗爛后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后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里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
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
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畬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順昌是我省畬族人口分布的較多的地方,很多山里人平時忙于勞作,四季沒有閑時,唯“三月三”是他們交友,購物,情人相見的日子。 “三月三”最令來客興奮的,還是人群中豐富多彩的服飾。
這一天,山里人都穿上畬民族最漂亮的服裝,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畬家姑娘們的裝扮,平時壓在箱底的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頭簪、銀梳子今天都穿戴出來,這些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衣服也是繡有各式各樣圖案的精工繡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們的嫁衣。“三月三”儼然成為她們比銀飾,比繡工的隆重節日。
畬族姑娘小伙要表演古樸歡快的舞蹈。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后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
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如今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復,卻能婉轉悠揚。
這種對歌,傳統上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規模壯觀,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一點不假。
八、畬族服飾圖案的內涵
畬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
她們制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
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
她們把山里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制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上看,畬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舍車馬以及傳統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云頭、云勾、浮龍紋、葉紋等。
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
再如象征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征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造型上看,創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與美術符號精神的和諧一致。
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范式。它根本不討論藝術與物象的模仿關系,也不顧及用人的觀念打破自然給藝術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為勞動者物質活動中精神需求的對象。
所以,圖案紋樣不以光影為主要表現手法而是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以單線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姑娘們很善于抓住一個形象主要的特征,將最有特點的動態,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出來。
但她們在制作圖案時,不滿足于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夸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于理想化。她們往往借助于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之中。
從用色上看,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畬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
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憑添幾分情趣。畬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
總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
畬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福建省福安、寧德一帶的畬族,在藍綠色上衣上繡黑色的花紋,衣領上又繡水紅、黃、大綠等馬牙花紋,沿服飾的邊縫鑲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條,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有一塊繡花的角偶花紋。
福鼎一帶畬族婦女的服飾更為艷麗,上衣大襟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針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衣領兩頭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兩枝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
袖口配的色邊,一條紅,一條綠,對比強烈。羅源畬族婦女衣飾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領上,由紅、黃、藍、綠、水綠、黑等顏色,有層次、有順序地排列成柳條紋圖案。
在上領的黑底上繡一些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多為水紅色和黃色。圍身裙的圖案花樣是以大朵的云頭紋樣為特征,裙邊也有柳條紋圖案。
畬族衣飾的色彩組合以紅綠色為主。“紅間綠,花簇簇”,他們把這叫作鳳凰妝或公雞裝,自認為是模仿公雞斑斕的羽毛縫制的。
總之,她們非常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于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
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于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于畫面之外。
從構圖上看,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系的變化。大多數圖案采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
有時在一塊繡片中要挑幾十種花紋,自由、不規則地組合成主體圖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鳥、昆蟲等組合成花,或幾只鳥相互共用一個翅膀。這種巧妙的構思可以看出她們的智慧和靈巧。
她們根據不同的裝飾部位采用不同的格式。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復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魁力。
從內涵上看,這些圖案不但美化著服飾,還有深刻的涵義,其手法大致可歸納為諧音、寓意和符號三種。諧音,即借音而述意,如鴛鴦配偶,五福(蝠)捧壽。
寓意,借一件物體或一組畫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 四合如意。有的圖案在表現手法上諧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壽雙全。
民間美術創作的觀念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統一,集體意識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集體心智,它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歷史地向客體滲透,使那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客觀對象逐漸固定化為觀念的替代物,成為特定的符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