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春秋戰國時的成語及他的故事情節及背景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于他的名聲太響亮了,于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后,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后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
」一個月后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后,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只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
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
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
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墻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
二、關于春秋時期的名言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 2: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9: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10: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名人
【春秋】: 一提起春秋時期,就令人想到諸子百家。
的確,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而且也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化的重要時期。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后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
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楚、吳、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
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后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
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國】: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后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爭十分激烈。
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于后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
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斗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
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后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后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
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后,剩下韓、魏、趙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
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于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
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
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
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人才流動】:春秋堪稱一個人才流動自由的時代。
那時候,沒有所謂的房地產,也沒有所謂的故鄉情,所以人才流動十分的頻繁,十分的廣。很多國 家都是沒有限人材,這為統一埋下了最早的基礎。
人才的流動造成了文化的統一化,文化的統一才有可能造就了地理方面的統一。 【先秦諸子】 春秋戰國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
四、春秋時代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大體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社會制度大變革.這一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并且向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發展.奴隸制經歷了西周盛世,完成了歷史使命,開始衰落,領主的土地所有制轉化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奴隸制轉化為封建制.
第二,生產力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使用鐵,鐵的使用帶來了生產工具的變革,加上牛耕的推廣,施肥人工灌概等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使當時在社會經濟各部門中占重要地位的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它又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奴隸制的那種“千耦其耘”和“十千維耦”的集體勞動形式和生產關系已經不再適應新的生產力水平的要求,而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生產方式,有了成為社會經濟基礎的可能.這一時期,從田制、賦稅、剝削方式、生產方式到社會的階級結構等都發生了歷史大轉變.新興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隸制度,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冶鐵業的發達,包括煉鐵、煉鋼和鑄造、鍛造等.戰國時期各國都興建了冶鐵手工業中心,如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楚國的宛(今河南南陽),韓國的棠溪(今河南西平縣西北)等,都是著名的冶鐵手工業中心.當時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都普遍使用鐵制工具。
第三,國家逐漸統一.春秋時期,奴隸制生產關系已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桎梏,廣大奴隸迫切要求從奴隸制的枷鎖中擺脫出來,奴隸的反抗、起義和奴隸戰爭不斷發生,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從根本上動搖了奴隸主的統治.在這種形勢下,代表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新興地主階級乘勢向奴隸主階級展開了奪權斗爭.這種斗爭從西周末年一直持續到春秋末際.經過反復較量,終于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內普遍確立了封建制.而后,社會主要矛盾就由反抗奴隸制而轉向封建制的統一.據古文獻記載,夏禹的時候是萬國,商的時候是三干國,西周時是一千二百國,到春秋時就剩下一百六十多國了,到了戰國,主要的只剩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最后以秦統一六國而告結束.
第四,經濟出現空前繁榮.隨著國家的統一,郡縣制的出現,生產管理、經營上有了很大發展.工具改進、耕作效率提高.興修水利、修堤開渠,使農業產量比過去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業除冶鐵業外,紡織業、煮鹽業、木工業、漆器業、陶器業都有很大進步.商業也發達起來.打破了過去“小國寡民”的封閉狀態,出現了許多商業城市,較大的不下數十個.這些城市成為當時商品交換的中心地.如齊國臨淄已經成為一個擁有7萬戶的城市.象周的洛邑(今洛陽)、魏的大梁(今河南開封)、韓的陽翟(今河南禹縣)、趙的邯鄲、宋的陶(今山東定陶)、衛的濮陽(今河由濮陽)、楚的郢(今湖北江陵),燕的薊(今北京東北),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第五。思想文化“百家爭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我國歷史上一個思想文化大發展時期.此時,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間,社會上涌現出大量的文學游說之士.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都爭著招賢養士.在社會大變革中,擺在人們面前的是怎樣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法制來適應新的社會的要求;怎樣結束列國的紛爭,謀取統一的局面.政治界、學術界,軍事界都在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思索,尋求各種解答方案,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藍圖,所以,涌現出一批杰出的哲學家、政治家、法學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象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管子、晏子、孫子、孫臏、吳起、尉繚,田穰苴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人。他們著書立說,各抒己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五、春秋時期歷史背景 急,,,,,,,,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于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后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并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六、春秋戰國時代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又稱東周時期,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
春秋戰國來源于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而戰國來源于西漢劉向的國別體史書《戰國策》。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
隱藏在這一過程中并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七、春秋戰國 社會背景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后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楚、吳、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后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相關春秋時期詞句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