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愈的經典詩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不必賢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選自(師 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已無待于外物之謂德。
—— 選自(原 道)
其責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 選自(原 毀)
麟之為靈,昭昭也。
—— 選自(獲麟解)
龍須氣成云。
—— 選自(雜 說)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選自(馬 說)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選自(進學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 選自(違 辨)
古之進人者,或取于盜,或舉于管庫。
—— 選自(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災害外者,皆已賓貢。
—— 選自(后二九日復上宰相書)
千百載乃一相遇焉!
故高才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
—— 選自(與于襄陽書)
若俯首 貼耳 ,搖尾 而乞憐,非吾志也。
—— 選自(應科目時與人書)
惟陳言之務去。
無迷其途,無絕 其源,終吾身而已。
—— 選自(答李翊書)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選自(送孟東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時者為也,我則為之。
—— 選自(送李愿歸盤谷序 )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 選自(送董昭序)
大丈夫文武忠孝 ,求士為國,不私于家。
—— 選自(送石處士序)
伯樂一過翼北之業,而馬群遂空。
—— 選自(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楊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 選自(圬 者王承福傳)
驅而出之四海之外。
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
—— 選自(祭鱷魚文)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
—— 選自(祭十二郎文)
士窮乃見節義。
—— 選自(柳子厚墓志銘)
二、韓愈的經典詩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不必賢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選自(師 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已無待于外物之謂德。
—— 選自(原 道) 其責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 選自(原 毀) 麟之為靈,昭昭也。
—— 選自(獲麟解) 龍須氣成云。 —— 選自(雜 說)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選自(馬 說)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選自(進學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 選自(違 辨) 古之進人者,或取于盜,或舉于管庫。 —— 選自(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災害外者,皆已賓貢。
—— 選自(后二九日復上宰相書) 千百載乃一相遇焉! 故高才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 —— 選自(與于襄陽書) 若俯首 貼耳 ,搖尾 而乞憐,非吾志也。
—— 選自(應科目時與人書) 惟陳言之務去。 無迷其途,無絕 其源,終吾身而已。
—— 選自(答李翊書)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選自(送孟東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時者為也,我則為之。
—— 選自(送李愿歸盤谷序 )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 選自(送董昭序) 大丈夫文武忠孝 ,求士為國,不私于家。
—— 選自(送石處士序) 伯樂一過翼北之業,而馬群遂空。 —— 選自(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楊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 選自(圬 者王承福傳) 驅而出之四海之外。 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
—— 選自(祭鱷魚文) 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
—— 選自(祭十二郎文) 士窮乃見節義。 —— 選自(柳子厚墓志銘)。
三、師說中的重點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4、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5、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四、韓愈《師說》名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唐·韓愈《師說》。道:指儒家之道。
受:同“授”,傳授之意。業:指儒家經典。
惑:兼指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問題。本句大意是:教師是用來傳播儒家治世之道,講授儒家經典,解答各種疑難問題的人。
這是韓愈給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師”所下的定義。作者僅用一個寥寥數字的判斷句便從三方面精到地概括出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范圍,可謂言簡盤賅,字字雋永。
囿于時代的原因,他的論述總是以儒家的教育范疇為準則。摒除其局限而廣言之,“道”與。
“業”完全可以作新的理解。如果從傳播正確的治國及人生道理,講授各種科學文化知識,解決各種疑難問題這一新角度立論,則這一古訓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名言語錄見唐·韓愈《師說》。
這幾句大意是:(人從師學習是向他學習儒家之道,因此)無論出身高貴還是貧賤,無論年長還是年少,儒家之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韓愈在這里提出了一個為師的準則——聞道。
不管什么人,只要他精通儒家道統,他就是眾人的老師。摒棄這種理論推崇儒道的偏頗,存其以能者為師的合理內涵,韓愈進步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有志不在年高,知識不分貴賤,誰掌握了真正的學問,誰就應該受到尊重,大家就應該向他學習。這就是~提供給我們的啟示。
五、韓愈《師說》名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唐·韓愈《師說》。道:指儒家之道。受:同“授”,傳授之意。業:指儒家經典。惑:兼指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問題。本句大意是:教師是用來傳播儒家治世之道,講授儒家經典,解答各種疑難問題的人。這是韓愈給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師”所下的定義。作者僅用一個寥寥數字的判斷句便從三方面精到地概括出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范圍,可謂言簡盤賅,字字雋永。囿于時代的原因,他的論述總是以儒家的教育范疇為準則。摒除其局限而廣言之,“道”與。“業”完全可以作新的理解。如果從傳播正確的治國及人生道理,講授各種科學文化知識,解決各種疑難問題這一新角度立論,則這一古訓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名言語錄
見唐·韓愈《師說》。這幾句大意是:(人從師學習是向他學習儒家之道,因此)無論出身高貴還是貧賤,無論年長還是年少,儒家之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韓愈在這里提出了一個為師的準則——聞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精通儒家道統,他就是眾人的老師。摒棄這種理論推崇儒道的偏頗,存其以能者為師的合理內涵,韓愈進步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有志不在年高,知識不分貴賤,誰掌握了真正的學問,誰就應該受到尊重,大家就應該向他學習。這就是~提供給我們的啟示。
六、師說重點字詞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其,那,指示代詞。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隨(他),拜他為老師。師之,既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庸,豈,表示 反問的語氣。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聰明人更加聰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遺忘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于“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感到恥辱。
〔25〕諛(yú于):奉承、諂媚。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于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 郯(tán談)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專門的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受時俗的限制,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