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文學作品中什么叫關鍵語句
就是文眼吧文眼 在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時候,通常要借助文眼,因為這是把握中心的重要手段。
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的出現有四種情況: 一、出現在標題。
如魯迅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全文就是通過剖析標題所概括的內容,層層剝皮,揭露了梁實秋的反動本質和丑惡嘴臉。 二、出現在篇首。
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是:“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全文正是由這一句展開回憶,通過背影,抒發了父子之間深厚、真摯的愛。又如楊朔的《荔枝蜜》,開頭說:“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
全文正是由“總不大喜歡”展開,為什么不大喜歡?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了。為什么后來發生了興趣?因為喝了荔枝蜜,“覺得生活都是甜的”。
為何后來發出贊嘆,甚至夢見自己變成蜜蜂?因為被蜜蜂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進而又聯想到些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由文眼引出線索,由線索牽出中心。
三、出現在篇末。如魯迅的《社戲》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關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為什么?難道那夜的豆味道就真那么好?不是。難道那夜的戲就真那么好看?不是。
是因為那豆是他們在最快樂的時候吃的,那戲是在最快樂的時候看的,那情那景是日后無法比擬的,“我”所難忘的是豆中情、戲中情,是鄉間少年朋友那段誠摯情誼,是他們的淳樸、善良、熱情、勤勞以及相互間的和諧親密,是那段美好自由的生活。 四、有時出現在篇中。
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句話:“唉!如果說于勒竟在這只般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為什么?因為于勒已經不是他們送走時的窮光蛋,而是一個發了財的善良人。一個“竟”字活脫脫地刻畫出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淋漓盡致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有的文眼本身就是中心句,如吳晗的《談骨氣》開頭的一句:“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又如唐韜的《同志的信任》最后一句:“魯迅先生不是中國**員,可是,在所有**員的心目中,他永遠是一個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當然,要準確把握中心思想,還應該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弄清文章的結構,并深入地思考這些記敘、議論、說明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闡明了什么道理,說明了什么特點、規律,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概括。
2. 怎樣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義
現代文閱讀中,所謂“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和情感的語句;在結構層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結構復雜的語句等.做題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首先要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把語段或篇章的內容有條理地分列成若干要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主旨結合起來,而后再做題.對于選擇性試題,要注意辨析對句子的不同解釋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干擾法有:用已然偷換未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一般偷換特殊,把相對說成絕對,把特稱說成全稱等,或者相反.就語言、內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別注意那些“形同神異”或“形異神同”的選項.對于主觀性試題,則要注意選用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對句子進行概括:對于句子的比喻義、象征義、指代義、反語義等隱含意思,則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從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義.具體做法如下:。
3. 在文學作品中什么叫關鍵語句
就是文眼吧
文眼
在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時候,通常要借助文眼,因為這是把握中心的重要手段。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的出現有四種情況:
一、出現在標題。如魯迅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全文就是通過剖析標題所概括的內容,層層剝皮,揭露了梁實秋的反動本質和丑惡嘴臉。
二、出現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是:“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全文正是由這一句展開回憶,通過背影,抒發了父子之間深厚、真摯的愛。又如楊朔的《荔枝蜜》,開頭說:“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全文正是由“總不大喜歡”展開,為什么不大喜歡?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了。為什么后來發生了興趣?因為喝了荔枝蜜,“覺得生活都是甜的”。為何后來發出贊嘆,甚至夢見自己變成蜜蜂?因為被蜜蜂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進而又聯想到些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由文眼引出線索,由線索牽出中心。
三、出現在篇末。如魯迅的《社戲》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關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么?難道那夜的豆味道就真那么好?不是。難道那夜的戲就真那么好看?不是。是因為那豆是他們在最快樂的時候吃的,那戲是在最快樂的時候看的,那情那景是日后無法比擬的,“我”所難忘的是豆中情、戲中情,是鄉間少年朋友那段誠摯情誼,是他們的淳樸、善良、熱情、勤勞以及相互間的和諧親密,是那段美好自由的生活。
四、有時出現在篇中。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句話:“唉!如果說于勒竟在這只般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為什么?因為于勒已經不是他們送走時的窮光蛋,而是一個發了財的善良人。一個“竟”字活脫脫地刻畫出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淋漓盡致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有的文眼本身就是中心句,如吳晗的《談骨氣》開頭的一句:“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又如唐韜的《同志的信任》最后一句:“魯迅先生不是中國**員,可是,在所有**員的心目中,他永遠是一個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當然,要準確把握中心思想,還應該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弄清文章的結構,并深入地思考這些記敘、議論、說明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闡明了什么道理,說明了什么特點、規律,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概括。
4. 如何分析文章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
對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結合特定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致”一詞的含義,首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后才能對“標致”作出準確理解。 是反語,表示諷刺。
二要注意詞語的感色彩,判斷詞語的特殊含義,例如:理解《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詞的表達效果,首先必須明確 “狡猾”本是貶義詞,“詭計多端”的意思,為什么要用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呢?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則知這是貶義詞褒用,用以形容兒童天真頑皮的神態,從側面表現了蔡老師對孩子的愛。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鄉》中“我只覺得我四周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悶。”句中的“高墻”是比喻的說法,這里既包含著作者對故鄉的失望,也包含著和故鄉人們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正是作者苦悶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題所在。
四要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寫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層含義。如《故鄉》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層含意必須了解該文的寫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國本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禮教仍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百姓還面臨著饑荒、兵、匪的威脅,農村經濟幾近破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的希望在哪里,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據此可知,地上的路實指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堅信只要去奮斗追求,希望最終定能實現。
生動、形象是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的語言除了要注意上述問題外,還要從其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特點、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體味。
同學們可試著讀讀這篇文章:武漢九年級語文閱讀基礎之提高試題集http://**questionRes/1874916/3c6309d743c311e4a4b400163e021d11
5. 如何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如何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湖北宜都陸城一中 汪昌友所謂“詞語的含義”,不是指一般的詞典義,而是這個詞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的臨時的、具體的、附加的、動態的、不同于詞典義又與詞典義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新的含義。
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是閱讀的基礎,能在上下文語境中迅速地領悟詞語的含義,是高水平閱讀的一項重要標志,也是中考現代文閱讀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詞語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據具體語境來把握詞義。
授之以漁——方法技巧展示一、結合語境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根據比較的內容,找出閱讀材料中相同點與不同點。只有準確地找出閱讀材料的異同點才有可能進行具體的比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細研讀材料。研讀有利于分析材料的異同,發現材料之間的細微差別。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畫線的兩處“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關文段]④忽然有個婦人行來,赭紅的皮膚特別像那一帶泥土的色調。“你們來找人?”“我們——來看花。”
“花?”婦人匆匆往前趕路,一面丟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時游獅頭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覺如萬艷爭流競渡,一片西天華美到幾乎受傷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對行過的老尼說:“快看那落日!”她安靜垂眉道:“天天都是這樣的!”⑦事隔二十年,這山村女子的口氣,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來。⑧不為花而目醉神迷、驚愕嘆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對那山村婦人而言,花是樹的一部分,樹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渾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與花就像山與云,相親相融而不相知。⑨年年桐花開的時候,我總想起那步過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婦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兩處“暗暗嫉妒”的不同之處是:1、從事件經過來看,前者出現在具體的事件之尾,屬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現在事件結束以后。2、從表達方式來看,前者是出現在敘述之后;后者出現在議論之后。
3、從文章結構來看,前者是出現在高潮;后者出現在結尾。因此我們可以判斷:第一處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議論,第二處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時呼應第一處。
二、瞻前顧后釋義法一個詞語單獨看,它可能有多種含義,一旦進入語言環境,它就只有一種含義。這就要求我們對于該詞語既要瞻前,又要顧后,對詞義進行辨析,詞語在文中使用的含義,可能是它的本義,也可能是引申義、比喻義或者其他修辭義,甚至可能是臨時產生的某個具體義。
例二:找出下列詞語中表現“飛”的意思的字。(1)、燕剪春風: (2)、鷹擊長空: (3)、雁橫煙渚: (4)、鶯穿柳浪: 【分析】本題著重考查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
飛燕似剪,在春風中斜掠;雄鷹展翅,在長空中搏擊;雁群排成陣式,在煙霧迷濛的小洲上空橫列;黃鶯掠過層層柳浪,在翠柳綠蔭中穿行。把這幾個畫面想象出來,表示“飛”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
這幾個字實際上表現“燕、鷹、雁、鶯”在飛行中不同的姿態。三、遵循規律篩選法語言內部都是有一的規律可循,比如詞語本身使用的規律,詞語間搭配的規律,事件發生的規律等等,遵循這些規律,篩選最佳詞語,是作者創作的必然,我們遵循這些規律,對于詞語的理解就如游刃有余。
例三:請仔細揣摩文章,然后將“儒教”、“儒術”、“儒學”分別填在第⑧段的括號里。[相關文段]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不是被漢武帝罷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獨尊的“( )”,不是與“道”“釋”并稱于莊嚴儀式的“( )”,不是被窮究義理囿于考據的“( )”。
【分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歷史事件,也是一個常識,同學如果不知道這個常識也沒有關系,我們從規律出發,漢武帝是當時的最高統治,他“罷黜、獨尊”的都應該是 “原則、思想”,而不是細枝末節的東西,“儒術”的重心就是先秦儒家的原則、思想,因此我們可以把“儒術”篩選出來,放在第一個空里;儒教又稱“孔教”。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稱為三教。
它的重心是“流派”,是某種形式,某種集合,因此常常與“儀式”相伴;“儒學”即儒家經學,它的重心是具體的內容,常常被“窮究義理囿于考據”。因此正確的順序是“儒術、儒教、儒學”。
四、整體把握還原法一般代詞指代的內容,應把握以下幾點:(1)了解代詞的用法。如“這”“這個”“這些”是近指;“那”“那個”“那些”是遠指;“某”“某類”“某些”是不定指等。
(2)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代詞指代的具體內容,然后進行分析、概括。(3)將所找出的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例四:第(4)段畫線句子中的“這”具體指什么?[相關文段]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這可以說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如果這位生在封建時代的女子奈何不了這種生活,那么現代的那位美國哲人桑塔耶那則更有想得破,甘愿為春天俘虜的意味了。這先生長期在哈佛教書,50歲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講臺上,偶有知更鳥飛來,立在窗格子上,他。
6. 寫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篇文章的出現,在于頭腦中的構思,也可以理解成是對一種對事物的認知和感悟。靈感來自于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而這些感受可以刺激你的神經去想事情,去思考問題。這時候就會有了思路,比如說失戀,這就是靈感的來源,往往會有寫不完的字。
當有了思路,已經決定去寫什么。如果這篇文章是日記或者是心情之類,大可不必傷腦筋,一揮而就,因為那是給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看的。如果你想寫一個純粹的文學作品,這時候就需要用點腦筋了。
其一,不要寫浮華的文章。空洞而沒有內涵的文,是無病呻吟。文章內在的品質才是一個寫手所追求的理想,而這種品質也是一種責任,既是自己的文章的責任,也是對欣賞者的責任。假、大、空是對文字的一種褻瀆,這時有人會問,如果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用不用心寫的文章,我想地球人都知道。
其二,抓住內心對事物的感知。這讓我想到了雜文和說明文,說明文是對一件事物全方面的了解;而雜文的本質就是對一件事物進行深入的剖析,挖出其內在的本質。但我所要說不是這兩種文體,是對一件事物的敏感性。比如說一個杯子,我觀察它,可以從顏色、質地、均勻程度、年代、價值、用途等想到關于它的很多事情。這也就是對一件事物的敏感,當你可以抓住這種感覺的時候,剩下來的工作就只是完成而已。
其三,仿寫。寫作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人可以保證第一次下筆就可以寫的驚天動地。這時候有兩個方向,一是自己摸索,把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二是仿寫,找一個與你性格相符合人,模仿他(她)的筆風。我個人認為,一定量的訪寫是必要的,因為你可以從中找到寫作的經驗。比如說,哪里下筆重些,哪里需要一筆帶過,這需要經驗的積累。訪寫,能更快的找到寫作的捷徑,達到事半功倍。但要聲明一點,杜絕抄襲!
其四,創意。寫作離不開創意,這讓我想到了征文。最能打動讀者和評委的是什么,首先是創意,其次是文筆。創意來自于構思,也就是構思的獨特性。我記得我給人當評委的時候,其中有一篇是寫狐貍的,構思巧妙,立意獨特,結果她拿了第一。其實比她文筆老辣的人有很多,只是他們輸在了創意兩個字上。這等同與在社會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成敗的關鍵在于此。
其五,假想。當你發現周圍的東西實在沒有興趣寫的時候,需要的就是假想。你可以把黑的想成白的,紅的的想成綠的,無所謂,只要你敢想!不有一句話嘛,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雖然這話說的不十分正確,可是從中我們也可以學到一樣東西,假想的可怕。比如寫瓷器,大家都寫,寫的天花爛綴,可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沒新意。你大可以杜撰出一個故事來,比如說某某人80天環游地球一圈,這就是很好的假想。
其六,腳踏實地。寫文章要塌實,也是就說不要濫用語句。老舍先生曾經說過,他很少用成語。當然,我所說的并不是反對用名言警句,這些只是使得文章升華的可選品。我說的是寫文章的一個態度,不要剛寫三兩句就弄出一個什么名言來,有時候這不是一個好習慣,你需要的是自己去想,去思索。塌塌實實的寫,不要刻意的追求華麗,弄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出來。
其七,回首往事。對于從前寫過的文章,不要隨手仍掉,要好好的保管著。過了幾天后,當你再回頭看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不足。而當時為什么沒有發現呢,因為你已經進步了,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不足記錄下來,敲著警鐘。不斷的完善自己,很多天以后你會發現,已經不用再買橡皮了。
其八,吹毛求疵。我這個人比較喜歡挑毛病,也喜歡別人挑我的毛病。挑毛病的好處在于,可以及時的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對待自己的文章,一要認真,二要挑剔。雞蛋里挑骨頭,那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認識一個朋友,就是是喜歡挑錯別字,挑的我眼淚汗水一把一把的。不過這就是這人的可取之處,多挑毛病少恭維,這樣才能進步。
最后,不要懷疑你的能力。謙虛很重要,謙過頭了就成了虛偽。當你確定你的思路的時候,就寫下去,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