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PPT
孩子的發展是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后,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扎下根來就難多了。孩子學會學習,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他們從此就進入了緊張又愉快的學習生活。怎樣使孩子學習好,有一個好的開端,這是個不能馬虎的問題。
有些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其實,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習慣的培養比知識還重要的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早就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因為就人的學習來說,不僅是智力活動,而且還和非智力因素有關,諸如求知欲、學習意志和學習習慣等。
其實進入學校就讀的孩子智力因素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后來會有那么大的差異,就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如果家長一開始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那勢必要影響到孩子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
俗話說: “5歲養成的習慣,60歲都難改。” 這話盡管說的有些夸張,但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那么,家長們應該怎樣去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什么是學習習慣 在講如何培養之前,我先來解釋一下什么是學習習慣?所謂習慣就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征。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飯前要洗手,每當要吃飯了,你就會去洗手,而不需要別人提醒。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如學習數學,為了使計算正確,某位學生每次計算后都會進行驗算,而不是根據學習要求,需要驗算再驗算,不需要驗算就不驗算了。
后者的行為還不能說是一種學習習慣。根據觀察,我們發現孩子的學習習慣一般分為三個層次。
最低層次是不自覺行為,它需要外部的強制力量;第二層次是較自覺的行為,它不需要外部的監督,但還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層次是自動性行為,它既不需要外部監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種定型動作習慣(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習慣成自然)。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一般都需經過這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小學生尤其是新入學的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自制力較差,學習還沒有成為他的自覺的行動,這時就需要較強的外部監督。
這種監督主要來自家長和老師。 在學校,老師對那些主動學習的孩子多給予表揚,對學習自覺性有所增強的孩子給予鼓勵,而對被動學習的孩子則給予提醒與暗示,甚至實施一些小小的懲罰來推動他參與學習。
孩子度過了艱難的第一層次,在家長和老師的影響和鼓勵下,就會很輕松地躍到第二個層次,持之以恒地強化訓練、第三層次就會自然形成。二、學習習慣有哪些?怎樣培養? 學生的學習習慣包括:(一)、閱讀自學習慣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后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所以這種能力我們要從小培養。
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具體要求是:愛閱讀課外書籍,平均每兩周看完一本課外書;看完課外書后,能大致說出書的主要內容和自己的感受;能獨立完成課內閱讀訓練,正確率高。家長可以這樣指導孩子:當孩子看完一篇文章后請孩子簡單的復述、表演或請孩子給文章換尾巴等。
避免孩子走馬觀花。其次還要配合老師叫孩子做好摘錄,家長要給孩子準備好摘錄本,讀一篇文章就摘錄一些好詞佳句。
以豐富詞匯。(二)、預習、復習的習慣 家長要督促孩子預習和復習。
讓孩子在預習時可以把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圈出來,能了解明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語文學科要孩子自學字、詞,運用工具書幫助理解新詞的意思,并作好必要的書面記錄。
能給課文標好自然段,朗讀到流利為止;在復習時,要能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有條理地進行復習,復習時要能抓住重點核心內容復習,可復述給父母親聽。我們的課本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必須有單元小結。
每學完一個單元,家長可根據目錄讓孩子說說學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到了三、四年級,要讓孩子將目錄擴充。
2. 提高小學生一二年級默寫生字詞語能力,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嗎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 曾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會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活動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學生健康的發育成長。反之,壞習慣不僅降低學習效果,而且有損于身心健康。
小學一年級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 一、一年級小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由于一年級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再加上剛離開幼兒園不久,還不能立刻適應小學生活。
因此,一年級小學生在課堂和課后的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
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課堂上時常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被少數學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數學生成了課堂的陪襯。
從日常的觀察記錄看,大多數小學生在一節課的前十分鐘時注意力比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離開教師的教學內容。從家長反映情況來看,一年級小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往往邊做邊玩,不夠專心,大部分家長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業。
(二)認真傾聽的習慣欠缺。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常常是老師問題一提出,學生個個舉手,有舉的高高的,有站起來的,有嗷嗷直叫的。
而最終被請到回答問題的學生一臉高興,急著發表自己的見解。未請到則垂頭喪氣,而不是認真聽取同伴的發言。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大部分學生喜歡發表各自的見解,不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 (三)語言表達的能力不足。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當老師提問時,所有的小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但是請到個別小學生回答時候,他站起來后又不知道要說什么;有的孩子站起來后,支支吾吾,聲音很輕;有的孩子表達內容的完全和題目的要求無關。
(四)作業習慣普遍比較差。觀察發現,大部分一年級小學生還沒能掌握正確的作業的姿勢,做作業時候頭趴得低,作業本斜放,握筆很低,大拇指壓著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師的反復提醒。
個別小學生做作業時隨意涂改,頁面不整潔,完成的作業也不能很好地達到字跡勻稱、端正、美觀的要求。 二、一年級小學生應重點培養的幾種習慣 學習習慣需要訓練,但對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在內容和方法上都有區別。
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主要是針對一些常規的學習習慣進行訓練。 (一)專心聽講。
專心聽講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應要求學生聽課時,不要思想開小差或做小動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們認真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有沒有需要補充的;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講課時應做到精神飽滿,語言生動有趣,方法靈活多樣。
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講。 (二)口頭表達。
在培養一年級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養成正確、有序、說完整話的好習慣。無論哪種情況都要要求學生先想后說,想好再說,然后強調語句完整,條理清晰,連貫流暢。
并學會根據不同的場合調整語氣、音量和說話的方法。還要求回答提問時音量要大,語氣要肯定,讓全班同學都聽見;糾正他人發言時態度要誠懇,音量要適中;小組討論時要用商量的語氣相互補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
(三)就語文學科來說讀的習慣的培養很重要,根據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從二個方面進行訓練:(a)初讀。讓學生借助拼音掃除生字障礙,做到正確。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姿勢以及自覺朗讀的習慣。(b)精讀。
就是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的習慣。同時,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涉獵天文地理,擴大知識面,使孩子們從小主動尋找科學的奧秘。
(四)認真書寫。寫字時,首先要求學生坐姿端正,握筆姿勢正確。
寫作業之前,教師要帶著學生復習一下正確的書寫姿勢。在學生寫作業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坐姿。
其次,通過講解,使學生樹立形成正確、美觀的印象。再次,要求學生用本干凈整潔;字跡清楚規范;有一定的書寫速度。
為此,學生寫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寶寶,教師要事先給他們寫好樣子,讓他們先觀察,再書空一次,最后在練習寫。 三、培養過程中需把握的幾個方法 一年級小學生好動、好問、模仿性強,所以良好習慣培養應以常規學習習慣培養為主,在培養方法上重激發欲望,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一)及時提醒。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非常必要的。
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不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還要注重提醒。
當發現哪個學生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時,及時送去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是一下輕輕地愛撫,就會喚起學生的注意。 (二)樹立榜樣。
在孩子們的眼里,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小學。
3. 如何指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組詞造句
如何指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組詞造句
在低年級句子訓練中,造句是重要的方式。通常我們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含有這個詞的句子,然后說說這個詞的意思,最后用這個詞說一句話,比如:“許多”,有個學生說:“我看見旁邊有許多鮮花。”原來學生模仿課文:“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石子。”這不怕,“上文說到了,在什么旁邊?”“瓶子”。“那,你在什么旁邊,看到有許多鮮花?”“校門旁邊。”“好,從頭說,把‘校門’加進去!”“我看見校門旁邊有許多鮮花。”“我們大家熱愛學校,學校很美。誰還能以熱愛學校,贊美學校為內容,用‘許多’說一句話呀?”作文要從內容入手,造句也要從內容入手。不是用上這個詞就行了,還得有思想,有意義。”除了熱愛學校,我們還能用熱愛父母為內容用‘許多’說一句話嗎?”“我的爸爸有許多榮譽證書。”“我媽媽工作很忙,有許多天沒休息了。”“請大家用‘許多’說一句愛學習的話!”“我要學許多生字。”這樣的訓練體現了“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要指引思維的途徑方法,鼓勵獨立思考。”“‘我要學會許多生字,’‘爸爸有許多榮譽證書,’這些句子‘許多’都在句子的后邊,咱們再造一個句子,把‘許多’放在句子前邊,大家想一想,誰來造一個?”“許多同學上課都舉手發言。”“許多江河都流入海洋。”“許多花都在春天開放。”……不要把造句當成家庭作業,臨下課一布置,就完事。那樣,沒有引導,沒有訓練,盡管作業都寫了,但是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就落實不了。二年級比一年級教材有了很大坡度。就句子而言,最突出的是長句子的高頻出現。第一課的歸類識字里就出現:“北京是聞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20個字,兩個小句子,用“是…也是……”連起。看圖學文第一課“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金子。”中間兩個逗號,后邊一個比喻句。”有的落到水里,小魚游過去,藏在底下,把它當作桑”中間3個逗號,一句話寫了落葉、小魚兩個事物。“他走過去,緊緊握住工人的手,親切地說:‘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謝你。’”走過去,緊緊握住,說,三個連續動作,后邊接一句話。還有兩個分句合成一大句的,一大句成一個自然段的。長句子的高頻出現是適應發展兒童語言,發展兒童思維的需要。對提高孩子們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怎樣進行二年級的句子訓練?一、朗讀感知。三冊課文都有注音,老師不必領讀全文,可先讓學生小聲試讀。以自然段為單位,讀的聲音以自己能聽見為準,不宜大聲朗讀,以免互相干擾。一個自然段小聲讀后,請中等生朗讀。二、理解回答。請同學們思考,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這對于鞏固句子概念,建立自然段概念有好處。接下來再思考每句話是什么意思。“美術課上,老師教同學們畫風景,要畫上樹、房子和小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先找這句話寫的是“誰”,再看寫“誰”在“干什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師教同學們畫風景。理解并表達出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其實是縮句的訓練。訓練學生抓住句子的主干,構建句子的概念。三、感情朗讀。重點訓練長句子中間的停頓。這是對詞語連續的發展。一開始老師教給畫長句子中停頓的鉛筆豎線:“動物園|新來了|幾只|小企鵝。”“大家|向小光投來|責備的目光。”還要強調長句子中的重音:“它們披著·黑衣服,挺著·白胸脯、·圓滾滾的身子,·張著一對翅膀,·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真有趣!”逐漸引導同學自己試著確定句子停頓和重音。一篇課文只示范一兩個自然段,其余留給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還有,根據內容確定音量和語調適度的變化。四、聽寫與抄寫。聽寫有訓練學生寫字、記憶的作用,尤其是按標點符號停頓來念,讓學生聽寫,并寫出標點符號,這種訓練對學生理解、記憶句子更有好處。聽寫和朗讀是“逆運算”,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可是這種簡便易行的訓練手段竟讓問問答答給擠沒了。課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都要進行聽寫練習。
4. 小學一年級朗讀訓練小課題 怎么收集材料
按照以下收集朗讀材料。
一是節奏意識。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讀情感激越時節奏的加快、聲調的昂揚,情感悲戚時節奏的舒緩、聲調的壓抑等,把握適當的停頓在朗讀節奏中的重要意義。
二是角色意識。啟發學生去揣摩體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心領神會,表達出深刻含義和豐富感情。
三是問題意識。通過多讀多誦,在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質疑問難的思維能力,用自己的語言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小學一二年級字詞句訓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