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量變到質變的古文
1、雨小,漢故潛。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小人 不誠于內而求之于外。
出自:戰國末期荀子的《荀子·大略》
翻譯: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盡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度就和潤,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而小人卻不充實自己的內在品質只是到外界去追求美好的聲譽,這是徒勞的。
2、人非上智,其孰無過。過而能知,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過不改,大惡形焉;小善能遷,大善成焉。
出自:《內訓·遷善》,是明成祖的徐皇后為教育宮中婦女﹐采輯“古圣先賢”關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誨﹐於永樂二年(1404)所編著。
翻譯: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誰能沒有過錯。有過錯就能改正,可以成為聰明人。知錯能改,離圣賢就不遠了。小的過錯不改正,就會鑄成大錯;小的好事樂于做,就能成為高尚的人。
3、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自:戰國末期荀子的《勸學》
翻譯: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翻譯: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5、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自:明代朱熹的《警世賢文·勤奮篇》。
譯文: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2.形容量變不如質變的成語
形容量變不如質變的成語:遠水救不了近火、勞而無功。
1、遠水救不了近火
【拼音】:yuǎn shuǐ jiù bù liǎo jìn huǒ
【解釋】:∶遠距離的水熄滅不了就在附近的火∶比喻緩慢的某種糾正或抵制邪惡的東西不可能應付緊急的性質或狀態只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實等不得那從容的事了。--《二刻拍案驚奇》
【例句】:遠水救不了近火,他在高山上出事,我就是想救援也鞭長莫及啊!
2、勞而無功
【拼音】:láo ér wú gōng
【釋義】: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出處】:《管子·形勢篇》:“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例句】:不注意科學,一味地蠻干,結果必定是~。
3.體現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有哪些詞句
(1)積腋成裘,積沙成丘 (2)國家興亡,匹夫有責(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繩鋸木斷,水滴石穿(5)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6)小時偷針,大時偷金(7)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8)行百里者半九十(9)過猶不及 (10)防微杜漸 (11)水到渠成 (12)眾望所歸 (13)瓜熟蒂落 (14)田忌賽馬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6)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17)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18)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19)獨枝不成樹,獨木不成林 (20)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飛落玉淵長(21)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輟學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年有所虧(22)七寸筷子能勾魂,二斤點心觸居身,巴豆雖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 (23)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量變到質變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