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寶寶這樣正常嗎
要有耐心,我個朋友的寶寶2歲多才會叫爸爸媽媽。
如何開發幼兒的語言智能呢?根據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心理、教育學家們有以下建議: 一、保持幼兒對語言的好奇 語言智能高的人有一個突出特征:對語言的好奇心,他們喜歡語言,表現出極好的語感和對語言的鑒賞力。而事實上,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對話音刺激十分敏感,當親人對他說話時,會以微笑、手腳活動等作出積極的反應。
語言智能高的幼兒表現出對話音、節奏、語調反應靈敏;愛涂鴉;喜歡聽、讀、說故事;說話清晰有條理。父母若對這些語言智能品質給予關注和引導,便能使幼兒保持對語言的好奇和敏感。
二、語言智能開發越早越好 一個出生時只會啼哭的新生兒,為什么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學會了母語,掌握了結構如此復雜而嚴密的語言?可見語言作為一種智力與潛能。越早開發越好。
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張在懷孕5個月聽覺出現時就與胎兒說話,呼喚他的名字。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則建議從嬰兒出生第一天起,就將語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這有極重要的潛在作用,3-5個月嬰兒“交談”時讓他作出口部及出聲反應。
8-9個月開始伊呀學語時,要作出積極的反應,用語言說出他的需要。1歲時,要不斷鼓勵他說出單詞、電報式語詞,并逐漸要求說出單詞句、雙詞句直到完整語句。
嬰兒期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從單詞句(15-20月)到雙詞句(18-24個月)到簡單句及語法掌握(2-3歲)的語言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成人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里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能。
2.電報句 和 單詞句是一個意思嗎
不一樣的,兒童的語言發展總體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0-1歲是準備時期(前言語期),咿呀學語之類的;1-1.5歲是單詞句時期,一個詞代表一句話的意思;1.5-3歲是多詞句時期,多詞句時期又可劃分為兩個階段:1.5-2歲是簡單句階段,說出電報句。2-3歲是復合句階段。
例如一個寶寶看到餅干盒子很想吃餅干,若處于單詞句階段,他會對媽媽說:餅餅!或者是糖糖之類的一個詞來代表一句話的意思。此時一個名詞可能蘊含多層意思。
若處于電報句階段,可能會說:寶寶餅餅(或者媽媽餅餅)之類的缺少一些句子成分的句子。看到飛機害怕可能會說媽媽怕飛機,其實代表的含義是媽媽,寶寶怕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