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內容內容句 解賞析
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
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
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
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
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
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
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
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于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
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
李白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里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閑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
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夸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
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
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
在這里,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
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
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游親人早歸的意思。
2.《逢入京使》有同學在賞析“馬上相逢無紙筆”這一句時理解為“立
(1)不正確..,詩人離開了家鄉長安城.,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馬上”指的是兩人都在騎馬,而不是指時間.詩人的口信是想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所以不會“相見”.兩人匆忙,想寫卻沒帶紙筆,所以理解錯誤.(2)1、主題錯誤,詩人的口信是想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相逢的是入京使者.2、表達情感錯誤.這首詩抒發的是思鄉,思念家人之情.。
3.選一角度,賞析《逢入京使》后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①[1] 故園東望路漫漫②, 雙袖龍鐘淚不干③。
(有的版本也作“淚始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④。[2]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注釋∶ ①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②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③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
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④憑:托。
傳語:捎口信。譯文: 回頭向東看自己的故鄉,路途遙遠, 《逢入京使》書法 滿面淚水沾濕了衣袖,涕淚依然擦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相遇,想要寫封信卻沒有紙與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幫我報個平安。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
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
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
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此詩創作于天寶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
“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
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
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
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
(《藝概·詩概》)鐘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后人蹈襲不得。
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
(《唐詩別裁集》卷十九)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2]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岑參像 岑參∶ (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兩任州刺史。
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
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大歷(766~779)年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
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
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詩歌欣賞 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編輯本段賞析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
“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
4.金人捧露盤.盧龍懷古重點字詞解析
《金人捧露盤 盧龍①懷古②》閱讀答案【清】尤侗出神京,臨絕塞,是盧龍.想榆關、血戰英雄.南山射虎,將軍霹靂吼雕弓③.大旗落日,鳴笳起、萬馬秋風.問當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拋、金鎖苔紅.健兒白發,閑驅黃雀野田中.參軍岸幘④,戍樓上、獨數飛鴻.【注】①盧龍,自古為北方邊關要塞,漢代飛將軍李廣曾在此駐守.②此詞作于詞人被貶期間.③李廣射虎而又為虎所傷,最終射殺猛虎的英勇壯舉.④參軍岸幘,東晉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將軍桓溫的參軍,桓溫極為賞識孟嘉,并重用他.8.在詞的上闋內容中,作者是怎樣塑造“飛將軍”李廣的形象的?(5分)答:9.“問當年,人安在”一句在結構上有何作用?請結合下闋內容分析作者此問表達了怎樣的情感?(6分)8.①作者運用聯想(想象、虛寫)的手法,由險要的盧龍邊塞聯想到曾在這里駐守征戰的將軍李廣,(1分)接著點明了李廣射殺猛虎的事件,一個“吼” 字寫出其射虎時豪氣勇武、威風凜凜的氣勢.(2分)②最后作者運用襯托手法,用雄渾蒼涼的邊關景色把李廣的英雄形象襯托得更加高大.(2分)9.(1)過渡作用(承上啟下),從懷古轉入傷今.(2分)(2)戍邊多年而無所作為空添白發的健兒只能在田野中閑驅黃雀打發時光,自己難得孟嘉一 般的重用,只能戍樓上獨數飛鴻,(2分)表達了詞人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空自老大,功業無成的苦悶、孤獨的心情.。
5.在《逢入京使》中表現詩人強烈思鄉感情的詩句是哪一句
在《逢入京使》中表現詩人強烈思鄉感情的詩句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賞析:“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逢入京使重點詞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