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端午節的句子有哪些
荷香暗度意謂荷葉的香氣裊裊,四處散發。
宋?揚無咎 《齊天樂》:“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
端午插艾意謂端午時節要插艾草。艾,亦稱家艾、艾蒿, 多年生草本,揉之有香氣。
龍門福氣意謂龍舟競發,福氣連連。 魚躍龍門意謂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菖蒲角黍家家節意謂家家戶戶都沉浸在享用菖蒲和粽 子的喜悅里。菖蒲,多年生水生植物,有香氣。
葉狹長,似劍 形。角黍,粽子。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意謂粽子包著的米粒呈金黃色,菖 蒲的葉子則好像泛出玉的光澤。語出宋?揚無咎《齊天樂》。
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意謂龍舟賽意氣風發,以奪得名次 方才罷休。語出宋?史浩《花心動》。
每年端午節我國的許多 地方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活動。 端起快樂,煩惱全消意謂端午節以“端”為先,讓我們捧 持快樂,驅散俗慮吧。
2.關于端午節優美句子
1、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2、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并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3、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5、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6、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7、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8、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9、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11、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12、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13、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3.描寫端午節句子
1) 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2) 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緩而舒坦。
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3)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4)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歷史。 5) 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6)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7) 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8) 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9)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4.說說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傷感單身端午節說說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1]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2]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