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蘇軾的有關磨難的詩句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2、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于雨中,下片著眼于雨后,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2.蘇東坡關于酒的詩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
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
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后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里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
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
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
(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述古聞之明日即來坐上復用前韻同賦】 仙衣不用剪刀裁,國色初酣卯酒來。
太守問花花有語,為君零落為君開。 【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 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簾前柳絮驚春晚,頭上花枝奈老何。露 濕醉巾香掩冉,月明歸路影婆娑。
綠珠吹笛何時見,欲把斜紅插皂羅。 【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二首】 白發相望兩故人,眼看時事幾番新。
曲無和者應思郢,論少卑之且借秦。歲 惡詩人無好語,(公擇來詩,皆道吳中饑苦之事。)
夜長鰥守向誰親。(貢父近喪偶。)
少思多睡無如我,鼻息雷鳴撼四鄰。 何人勸我此間來,弦管生衣甑有埃。
綠蟻濡唇無百斛,蝗蟲撲面已三回。磨 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
為郡鮮歡君莫嘆,猶勝塵土走章臺。 詩中“綠蟻”是酒名。
【答任師中家漢公(一題:奉和師中丈漢公兄見寄詩一首)】 先君昔未仕,杜門皇佑初。道德無貧賤,風采照鄉閭。
何嘗疏小人,小人自 闊疏。出門無所詣,老史在郊墟。
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
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園蔬。矯矯任夫子,罷官還舊廬。
是時里中兒,始識長者車。烹雞酌白酒,相對歡有余。
有如龐德公,往還葛與徐。妻子走堂下,主人竟誰歟。
我時年尚幼,作賦慕相如。侍立看君談,精悍實起予。
歲月曾幾何,耆老逝不居。史侯最先沒,孤墳拱桑樗。
我亦涉萬里,清血滿襟祛。漂流二十年,始悟萬緣虛。
獨喜任夫子,老佩刺史魚。威行烏白蠻,解辮請冠裾。
方當入奏事,清廟陳璠玙。胡為厭軒冕,歸意不少紓。
上蔡有良田,黃沙走清渠。罷亞百頃稻,雍容十年儲。
閑隨李丞相,搏射鹿與豬。蒼鷹十斤重,猛犬如黃驢。
豈比陶淵明,窮苦自把鋤。我今四十二,衰發不滿梳。
彭城古名郡,乏人偶見除。頭顱已可知,幾何不樵漁。
會當相從去,芒鞋老菑畬。念子瘴江邊,懷抱向誰攄。
賴我同年友,相歡出同輿。冰盤薦文鮪,(鮪,鮥也。
戎、瀘常有。)玉斝傾浮蛆。
醉中忽思我,清詩綴瓊琚。知我少詼諧,教我時卷舒。
世事日反覆,翩如風中旟。
3.關于蘇軾堅貞不屈的詩句
我感覺你是要找寫蘇軾那時候不服王安石變法 堅持己見 堅貞不屈的素材吧 前期蘇軾是比較狂妄 王安石找他 他都直接不甩他 不過因為多方勸阻 再加上父親 跟愛妻臨終時的遺言 他已經不敢太囂張 只是隱晦地表達 比如當時很有名的《上皇帝書》。再比如當時他不滿于王安石獨斷專行 上了一道《擬進士對試策》:“所試舉之人以得失為慮,不敢直陳闕政,而阿諛順旨卒據上第。。雖直言之科,亦無敢以直言者。"但是沒有反響。
當然后來還有定風波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至于后來被貶黃州 他就不是以前那個自負的蘇東坡了 他順利完成了突圍
如果你是寫這方面的文字 建議你看看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或者李時英的《蘇東坡》 雖然是長篇小說 不過也是紀實的。你是我在這里注冊以后回答的第一個問題。謝謝。
4.蘇軾壯志未酬的詩句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 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