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達傷心無人懂的詩句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胭脂淚 相留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2.有哪些表達傷心無人懂的詩句
表達傷心無人懂的詩句:
1.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示兒》南宋:陸游
譯文: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2.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北宋:蘇軾
譯文:一晃十年過去了,生死未知,下落不明,很長時間了,難以忘記你。
假如死去了,千里之外的孤墳,也沒有人能夠跟我說話,凄涼啊!
3.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五代:李煜
譯文: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4.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五代:李煜
譯文:最使我記得的是慌張地辭別宗廟的時候,宮廷里的音樂機關/教坊的樂工們還奏起別離的歌曲,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而已。
5.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葬花吟》林黛玉
譯文:傷春時節,落英繽紛,春風起處,飛滿天際,飄落塵土,花的紅艷香氣逐漸湮滅,不知道有什么人可以憐惜。
6.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邁坡塘·雁丘詞》元朝:元好問
譯文:你告訴我啊,在這渺茫無際的層云之上,在這連綿無盡冰雪覆蓋的群峰之間,天快黑了,我形影孤單,該飛向哪里啊?
3.表達天下之大,無人懂我的詩句有哪些
表達天下之大,無人懂我的詩句有哪些?
1.我傷心極了,豆大的淚水從眼眶中流浪,心中像斷了線的珍珠灑落一地。
2.我站在東南西北一直旋轉的風里,看著一件件事靜靜地從我身邊溜過。所有的一切終會停止,一切的一切終會完結,咱們大略要學會舍棄,學會回身就走,從此不再回首。這就是我們成長要付出的啞忍的代價。
3.有時候不得不否認自己是那么不堪一擊,在小小的挫折前無力、頹喪。 明明耳朵是那么清楚,卻為何時常嗡嗡作響,登時分不清本人是否蘇醒著。
4.在逞強,淚在投降,人都在假裝。習慣一個人聽著那哀傷的旋律,習慣一個人默默地看著那傷感的文字。夜那么靜,靜的讓人有點想哭。生涯那么蒼白,蒼白得讓人有點無力。事實那么殘酷,殘暴得有點讓人悲傷。感到那么清晰,清晰得讓人有點虛假。
5.傷感孤單,天下之大,無人懂我。放眼四望,縱目茫茫。不知道什么是懊悔,自君別后盡是悲涼。不知道什么是過錯,咫尺天邊山高水長。不知道什么是盼望,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6.回家的路上路燈壞了好多少盞,不了燈光我看不清,沒有發言權卻落寞的影子。
7.睛重得抬不起來,長長的的睫羽上掛著起源不明繁重的幾滴珠水,眨了幾回,晃悠悠跌落下來,視線迷迷蒙蒙的,透過依稀水氣,映出一張表情迷迷糊糊的臉。
8.天空灰蒙蒙的,空氣也變得渾濁,嚴寒的風刺骨的撲打在人心上。
9.我的眼淚留了下來,澆灌了下面柔軟的小草,不曉得來年,會不會開出一地的記憶跟發愁。
10.辛棄疾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其中有: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11.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4.我的寂寞無人能懂的歌詞
靜靜關上了手機
把自己鎖在車里
你狠心說出 那句分手
心從此被掏空
還是忍不住眼淚
今后在為你來陪
只能買醉換來安慰
誰又能夠體會
心會冷 也會疼
寂寞叫我快發瘋
怎么天空突然就變黑
怎么還執迷不悔
我的寂寞無人能懂
失去你是我最大的痛
然而淚流過 我的心等過
到最后傷害全留給我
我的寂寞誰又能懂
誰來填滿我心里的空
你一次次把我捉弄
寒風中的我該何去何從
5.“情到深處無人懂”的下一句詩句
原話是:情到深處無怨尤。上一句是意到濃時怎忍舍。
出自
納蘭性德的《無題》
原文:
《無題》
煙般往事夢中休,繞梁芳蹤難去留。
君言相思一樣苦,妾嘆離散兩般愁。
意到濃時怎忍舍,情到深處無怨尤。
孤影月明應寂寞,問君何處是歸途?
翻譯:如煙的往事在睡夢中煙消云散,想抓住它卻發現很難,你說往事如相思一般苦澀,我嘆息著往事如離別一般惆悵,濃濃的情義怎么舍得舍棄,情到深處無幽怨。最寂寞的時候是孤影明月之時,我問你:什么時候才能歸來回來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