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輪回的詩詞
篇一:輪回
風兒在林間追
那四季又輪回
落寂的故事,有誰來繪
枯燥的夢又能變得完美
細雨在遼闊的大地上灑落淚水
是誰迎著春風把昔日的愛拾回
是否又是候鳥南歸
云兒在風里睡
那生命又輪回
孤獨的枝頭,葉兒又翠
枯萎的心又能回到最美
陽光在遼闊的大地上留下光輝
是誰踏著細雨把昨夜的幽夢追
是否又是一年春回
篇二:輪回一夢
彼岸花香
誰被喚起在心膛
入眸窗,淚冰涼
紅豆攀上誰的心房盤旋綻放
忘川河旁
誰欲煎熬千年傷
蝕衣裳,苦獨嘗
磐石堅固誰的信仰永不跌宕
奈何橋上
誰為誰哀嚎絕響
駐足悵,自彷徨
青絲編織誰的情網徘徊飄蕩
三生石央
誰蓋上幾世緣章
訴離殤,兩茫茫
鴛鴦游進誰的巷港思念斷腸
孟婆湯晃
誰一抹倩影蕩漾
憶過往,皆絕望
舍子染紅誰的回想馥郁芬芳
輪回啟航
誰與誰此生埋葬
淺時光,見淡忘
曇花閃現誰的宿命如夢一場
篇三:輪回
自己
就要死去
無奈
垂下雙臂
看見
孩子的驚訝
秉住了
呼吸
不舍
我
卻無能為力
自己
就要死去
無奈
垂下雙臂
看到
孩子的不安
秉住了呼吸
驚慌
我
卻無能為力
鳥
在叫
睜開眼
原來
是在夢里
自己
就要死去
一個夢
做出了
一個輪回
體味到
生與死
原來
并沒有
太多的神秘
2.表示輪回的詩句
1、芭蕉燈一盞 笑看有輪回。
2、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3、云悲傷地飄過,星星遠離月亮;天地分開的時候,命運不停地輪回。
4、今人未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5、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6、物是人非事事休,白云千載空悠悠。
7、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8、我相信生死輪回,所以我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恒,因為在輪回的世界里生命會度度重生!
9、一葉一輪回 一日一明亮 是誰 又在細細安排著 明天的故事 輪回中的重復呢
10、風車在四季輪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
11、紅塵有愛,輪回無懼
1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1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14、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3.形容人世輪回的詩詞
1、《漁家傲·聽說娑婆無量苦》 年代: 元 作者: 梵琦 聽說娑婆無量苦。
死生總作輪回主。 六賊操刀為伴侶。
同居住。何曾頃刻拋離去。
白話釋義:聽說六道里眾生無時無刻不在啊感受無量的痛苦,每個眾生都在做自己輪回的主人,感受生與死的變化。眼耳鼻舌身意六賊一直跟隨者我們,跟我們在一起,哪怕是片刻都沒有離開。
2、《沁園春·自古賢愚》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越過輪回,超升苦海,直上清涼般若船。 白話釋義:通過修行而超越六道輪回,不在感受生死輪回中的種種苦痛得以已出離,直接登上智慧的般若之船兒抵達解脫的彼岸。
3、《緣識》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修持須是要精專,常恐他人業類牽。 白話釋義:修行一定要專一、精進,常常要恐怕自己會融入到別人的業力之中。
4、《臨江仙·虛幻浮花休苦戀》 年代: 元 作者: 譚處端 百年渾似夢,七十古來稀。奉勸人人須省悟,輪回限到誰知。
修行宜早不宜遲。從前冤孽罪,要免速修持 白話釋義:百年人生如一場夢,能活到70歲的自古都是很稀少的。
所以奉勸世人都能早日醒悟,生死無常何時到來誰能知道。修行要提早而不要推遲等待。
過去我們造了很多罪業,所以要勉勵自己快快精進修行。 擴展資料: 1、作者: 譚處端 譚處端,全球道教主流-全真道北七真之一。
寧海人。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
金大定年間師事王重陽,為全真道南無派創立者。傳平昔好書龜蛇二字,奉道信士多收藏之。
元世祖贈長真水蘊德真人,世稱長真真。 2、作者: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后,趙光義登基為帝。
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趙光義的家族成員有趙匡濟、趙匡胤和趙廷美等。
3、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漢族,江西臨川人,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
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4.有關于地獄生死輪回的詩詞文章
生死輪回
佛教在描述了生命的種種形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其生死輪回的生命觀。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無我的。一方面,從宏觀上看,大千世界不斷生生滅滅,反復呈現出四種狀態,即:成(世界的成立期,即形成狀態)、住(世界的存續期,即相對穩定狀態)、壞(世界的破壞期,即趨于毀壞的狀態)、空(世界的空漠期,即虛無狀態),如此循環反復、無始無終。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眾生,在不斷的生死輪回過程中,也反復呈現出四種狀態,即:中有(死后至再生之間的存在)、生有(脫離中有、托胎之初剎那的存在)、本有(出生后至死亡之間的存在)、死有(臨終之剎那的存在)。與此相應,佛教認為,一切有為法,都具有生、住、異、滅四相。不論是器世間諸法,還是有情眾生,始終都處于生滅變遷的過程中。以有情眾生之一期生命而言,生相,指一念托胎,十月滿足,而生此身。住相,指出胎以后,住于世間。異相,指紅顏不再,年老體衰。滅相,指業盡命終,身亦壞滅。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有情眾生都要受到業力的支配和心力的影響。由于在本有狀態,有情眾生受業與造業的情形千差萬別、各有不同,從而決定了在中有狀態,其生命的內核(心識、神識)必然面臨未來的生命形態的種種選擇。這種選擇不僅是主觀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心力的影響),但更是客觀的(受生前已經形成的業力、因緣的支配)。所謂主觀,指的是在生死之際,有情眾生的神識依照生前造業、結緣與修行的性質、程度,可以發揮自己心力的作用,甚至可以了脫生死、自主生死或自主選擇投生之處。所謂客觀,指的是生死輪回及投生之處,系由眾生的善惡業力感招而來,是眾生的心力所無法改變、無法逃避也無法拒絕的。
由此可見,生死輪回的樞機是業力,而生死輪回的種類則有許多。從大體上看是六道輪回,但在六道輪回中,有升有沉、有苦有樂、有千差萬別的情狀,使整個宇宙生命呈現出無限的豐富多彩。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地獄、餓鬼、畜生多受苦報,難以修行去解脫生死輪回,阿修羅、天則多受福報,易耽于福樂之中,故也難以修行至最高的解脫境界。唯有人最適合修行,是解脫生死輪回的最佳生命形態。
至于生死輪回中具體的升沉苦樂之業報,則有種種不同的情形。以人道之生死來去為例,人死之后的去處不外乎有如下幾種可能:修行得解脫者,或往生凈土,或乘愿再來;未得解脫者,則根據其生前的善惡業因而升沉于三界六道之中。其中,修行禪定有成就者,生于色界或無色界諸天;未能修行禪定但有諸多善業者,則根據其善業的性質,或生于欲界諸天,或生于人間;善業雖多而煩惱尤其是瞋心、慢心重者,則生于阿修羅道;惡業多者,墮為畜生道;惡業更重一些,墮為餓鬼道;罪惡極重者,墮為地獄道。反過來,從人出生的角度而言,則生于人間者,要么是佛菩薩等乘愿而來;要么是人轉世投生;要么是天人、阿修羅福報享盡,轉而投生為人;要么是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眾生罪報受盡,轉而投生為人。由于蕓蕓眾生的善惡業報因緣千差萬別,所以,同樣是人,其秉性、遭遇也各不相同,從而使得滾滾紅塵,演變出千千萬萬的善惡罪福、悲歡離合的悲喜劇。大而言之,也使得大千世界,呈現出種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和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