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媚相關的句子
《元日》李世民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
繼文遵后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
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芳蘭》李世民
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
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
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
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賦簾》李世民
參差垂玉闕,舒卷映蘭宮。
珠光搖素月,竹影亂清風。
彩散銀鉤上,文斜桂戶中。
惟當雜羅綺,相與媚房櫳。
《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官》宋若憲
端拱承休命,時清荷圣皇。
四聰聞受諫,五服遠朝王。
景媚鶯初囀,春殘日更長。
命筵多濟濟,盛樂復鏘鏘。
豐鎬誰將敵,橫汾未可方。
愿齊山岳壽,祉福永無疆。
2.夏意古詩鑒賞
夏 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 夢覺流鶯時一聲。
詩歌運用了凡塵的手法,創造了優美的意境。
【賞析】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韓愈《鄭群贈簟》詩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音樂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于其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艷的風姿。韓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云:“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點評】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并續寫覺后之情景。看似不續,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后院》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象與此詩一二句相似,但常詩寫出世之想,寂滅之感,而此詩給人的印象是灑脫不羈。歐陽修稱舜欽“雄豪放肆”(《祭蘇子美文》),故雖同寫清景,卻能寓流麗俊爽于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于王、孟家數外別樹一格。
3.誰知道《賦簾》(唐 李世民)的譯文和賞析啊
賦簾
參差垂玉闕,舒卷映蘭宮。
珠光搖素月,竹影亂清風。
彩散銀鉤上,文斜桂戶中。
惟當雜羅綺,相與媚房櫳。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后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4.夏意古詩鑒賞
《夏意》是宋詩中的名篇之一。詩中雖寫炎熱盛夏,卻句句顯清涼靜謐、清幽朦朧的氣氛,表現了詩人悠閑曠達的心境。能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夏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
夢覺(jué )流鶯時一聲。
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詩人欹臥于其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艷的風姿。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待到醒來時,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
寫得小巧別致,情趣盎然。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現的,詩中的視線是在不斷的流動轉換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后透過竹簾望見一樹明艷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樹蔭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后以一聲流鶯驚破主人的夢和午睡時的靜寂。通過詩人內在體驗的流程來構成詩的節奏,脈絡肌理十分細密,這正是宋詩的一種特色。
別院:正院旁側的小院
簟:竹席
覺:睡醒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韓愈《鄭群贈簟》詩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深深是疊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音樂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于席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艷的風姿。韓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云:“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著清爽之意,讀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詩的表現手法尚有三點可注意: 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與晝寢相應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
5.經典詩詞、美文摘抄(外加賞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 愁字了得!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
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
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流離顛沛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遇人不淑,旋即離異。清照無兒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聲聲慢》詞,就是李清照身經上述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顛沛流離、孤苦無告的反映。
全詞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純用白描,層層鋪寫,滿紙嗚咽。
詞評家評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堪稱抒情寫意的佳作。總結前人研究. 《聲聲慢》之美妙,大抵有四點: (一)迭字運用,創意出奇 首句連下七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曾申說其婉妙:「中心無定,如有所失,故曰『尋尋覓覓』。房櫳寂靜,空床無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六字,更深一層,寫孤獨之苦況,愈難為懷。」 ) 下半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迭字,贏得歷代讀者無比贊嘆。
有認為創意出奇者,有認為情景婉絕者。或以為工于鍛煉,出奇勝格;或以為造句新警,絕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或以為公孫大娘舞劍器手,或以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
其中,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
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
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迭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兒能有之,此等筆墨,惟女兒能出之。」 (二)敘寫傷感,層次分明 整闋詞,總共可分三節九個層次。
「尋尋覓覓」以下七組迭字是第一節。這一節可分三個層次:「尋尋覓覓」,敘寫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這是第一個層次。
這個遺失的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與趙明誠間的幸福與愛情,更有可能是鐘愛一生的書畫金石;總之,是她十分喜愛的東西,如今不復存在,所以她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敘寫外在環境的寂寞;「凄凄慘慘戚戚」,轉寫內在的心理狀態分別為第二、第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將歷經喪亂、家破、夫亡之身世,飄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細致表出。
自「乍暖還寒時候」到「卻是舊時相識」,是第二節。上節七組迭字,總言心情的悲傷;這一節承上申說可傷的情景,也分為三層:「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第一層,寫氣候冷暖不定之可傷。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第二層,言淡酒不敵晚風之可傷。「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寫雁聲過耳之可傷,為第三層。
換頭三句,仍分三層,渲染可傷的情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寫懶摘黃花之可傷,為第一層。「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寫日長難熬之可傷,為第二層。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寫雨滴梧桐的凄涼傷感,為第三層。從各種不同的層面,就悲傷心情作渲染揮灑,是借鏡辭賦的寫作手法。
「以賦為詞」,北宋詞人周邦彥最為專擅;李清照亦長于寫賦,故也能借鏡賦法填詞。 至于末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則總結前面三節六層可傷之事。
前文蓄勢厚實,故此處總結順理成章。 上闋「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透過十月小陽春的冷暖無常,轉寫為憂愁傷神傷身。
凸顯結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寫她藉酒澆愁,而又憂愁難遣。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透過北雁南飛,曲寫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損容顏,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