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第一,發展是目的,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
第二,改革是動力。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還要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穩定是前提。無論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作保證。穩定是發展和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和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
實踐表明,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處理得當,就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處理不當,就會吃苦頭,付出代價。
2.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實踐表明,改革。
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穩定是發展和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和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就會吃苦頭,還要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就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處理不當。
第二,改革是動力。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是硬道理。
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發展是目的,互為條件。 第一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處理得當。
第三,穩定是前提。無論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作保證,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3.用聯系的觀點說說改革 發展 穩定的關系
實現今后十五年的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實踐表明,三者關系處理得當,就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和社會的順利發展;處理不當,就會吃苦頭,付出代價。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穩定局面;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從根本上擺脫經濟落后狀況,躋身于世界現代化國家之林,都離不開發展。今后十五年我們有充分條件繼續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必須抓住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加快發展。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十七年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實現的。實現未來十五年的奮斗目標,關鍵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還要為下世紀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是我們付出了代價才取得的共識。當前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各方面利益關系變動較大,各種矛盾可能會比較突出,保持穩定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多么好的規劃、方案都將難以實現。
我們要善于統觀全局,精心謀劃,從整體上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要把加快改革和發展的緊迫感同科學求實的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4.用聯系的觀點說說改革 發展 穩定的關系
實現今后十五年的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
實踐表明,三者關系處理得當,就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和社會的順利發展;處理不當,就會吃苦頭,付出代價。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
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穩定局面;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從根本上擺脫經濟落后狀況,躋身于世界現代化國家之林,都離不開發展。今后十五年我們有充分條件繼續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必須抓住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加快發展。
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十七年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實現的。
實現未來十五年的奮斗目標,關鍵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它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還要為下世紀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是我們付出了代價才取得的共識。
當前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各方面利益關系變動較大,各種矛盾可能會比較突出,保持穩定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多么好的規劃、方案都將難以實現。
我們要善于統觀全局,精心謀劃,從整體上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要把加快改革和發展的緊迫感同科學求實的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5.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首先,穩定是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加快發展是維護穩定的根本因素。同時,穩定也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是當前我們處理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則。其次,穩定是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和標志。
穩定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實現穩定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綜合國力,在于提高全社會的民主法制程度。因此,只有“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體現國家的文明進步。
再次,穩定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改革開放20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加快發展必須有一個安定團結的**面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維護穩定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
維護穩定就是維護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大好局面;維護穩定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保持穩定,始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工作重點,是我們把握大局的首要著眼點和基本要求。
當前形勢下,做好穩定工作主要應把握和處理好五個關系。
6.改革,發展,穩定的涵義
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辯證關系: 1.發展是目的。
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在處理三者相互關系問題時首先要樹立的觀念。發展首先指經濟發展,同時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諸方面的全面進步。
說“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因為中國解決自身內部一切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只有社會生產力和國民經濟持續不斷發展,才能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克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
2.改革是動力。要發展就必須改革。
改革是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只有廣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決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各種問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出廣闊的空間。
改革是發展不可缺少的推動力量。一方面離開改革不可能發展,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離開發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發展是改革的目的。
3.穩定是前提。無論改革還是發展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作保證。
穩定是指國家政局的穩定和基本路線、基本政策的穩定不變。1994年初,**提出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是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的思想。
這是指導我們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要方針。按照這一方針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同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7.以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為內容寫一篇議論文 我想找一個題目比較吸引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于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于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后,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神七”的成功發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讓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奧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51枚金牌,穩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們實力的見證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編輯本段]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 ◎關鍵詞一:理論先導 改革開放30年來,黨的思想理論創新一刻也沒有停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一直引領著中國社會的發展。
完全可以說,30年的歷史證明,中國經濟社會每前進一步,都與黨的理論創新分不開。正是這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論成果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內容。
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的歷史聯系反映著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踐的歷程,也就從根本上詮釋了中國發展的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包括**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推進中國的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二:解放思想 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巨變,靠的是解放思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我們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當代中國首要基本問題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使我們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破除前蘇聯那種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長期以來超階段的“左”的框框,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破除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堅持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這一系列的“破除”和“堅持”,集中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在深刻總結國際國內、歷史現實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對社會主義的一些曲解、誤解和教條化理解,加深了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征的科學認識。
我們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不搞“全盤西化”,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之,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在中華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的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趕上時代前進的潮流。
◎關鍵詞三:量力而行 為穩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
8.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發展是解決經濟社會一切問題的關鍵,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三者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其結合點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踐證明,不改革,就不能發展,就是死路一條,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發展,哪里就有穩定和新氣象。通過20多年的全面改革,我們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這個體制還不完善,發展還面臨著許多體制性障礙,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體制、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為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體制保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當代中國,沒有改革,就不可能實現科學發展,不可能建成和諧社會,也就不可能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經驗,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要求。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還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的科學發展,才能兼顧到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到不同階層的利益,照顧到各方面的關切。
穩定壓倒一切。保持社會穩定,是順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必要前提,也是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與別的任何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在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搞改革搞建設,沒有穩定斷不可行。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穩定是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前提。隨著市場取向的改革不斷深入,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當前,只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協調不同階層的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真正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內在統一的結合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離開這個共同的立足點和政策措施的結合點,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政策的協調性,發展的全面性、穩定的長期性都將難以實現。只有抓住這個結合點,三者才能真正成為互為前提、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