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優美的語句描述魯迅的故居
到了魯迅故居。我們一路狂奔,來不及問路就邁進了那高高的門框。一走進去就到了大廳。大廳里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古色古香的木頭家具,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灰塵。一看就知道大文豪魯迅小時候生活在一個生活條件優越的家庭里。
魯迅小時候臥室里的床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雪白的蚊帳后面是一張還存留著清朝氣息的、整整齊齊的木床。床底下有一個尿壺,但怎么看都像一個地震儀。也許是上面的四條飛龍讓我產生了聯想吧!爺爺說那張床設計得太精致了,就拍了許多照片。
三味書屋是魯迅的學習天地。細心的我發現,魯迅的課桌上刻著一個“早”字。因為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被先生罵了一頓,就在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提醒自己早點到校。這個辦法真好!回去我也在桌子上刻一個吧!
2.魯迅關于故鄉描述的名言名句
1、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故鄉》 2、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魯迅《少年閏土》 3、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魯迅《吶喊》 4、我自愛我故鄉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魯迅《朝花夕拾》 5、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
——魯迅《故鄉》 6、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魯迅《故鄉》 7、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魯迅《故鄉》。
3.魯迅故居的介紹不少于400字
今天,夏令營的活動是去紹興參觀魯迅的故居。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因此,他的故居也吸引了許多外國游客。
魯迅的故居可大啦!里面包括了他的祖居、兒時嬉戲的地方——百草園、上課學習的三味書屋和他的紀念館。
隨著擁擠的人流,我們參觀了這些古老的宅子。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小兒房。聽導游介紹,紹興的人們很講迷信。他們一般會在小孩的房頂上掛一盞燈籠,燈籠旁放子著一根蔥。每當夜幕降臨時,就會點上燈籠。真令人好奇,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原來這樣做才能讓孩子“蔥”明呵!
我們早就聽說過“三味書屋”里魯迅課桌上的那一個“早”字了。因此,一到“三味書屋”,大家就一個勁兒地往里擠,都希望能親眼看一下這有名的“早”字。可到了里面,只見一條又粗又長的繩子把課桌圍了起來。好不容易擠到了前排,也只能在遠遠的地方,望“桌”興嘆,連“早”字在桌子的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可真是掃興呀!
這次游魯迅故居使我受益非淺。故居通過原狀展示,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紹興居民的生活狀況,真實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和思想發展過程。“俯首甘為孺子牛”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我們應該像魯迅一樣從小刻苦學習,將來才能有所成就。
4.魯迅故居的介紹
魯迅故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魯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現已成為重要的人文博物館,對于研究和傳播20世紀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魯迅的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事業竭盡心力,輾轉流離,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斷變換。魯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個:北京魯迅故居,上海魯迅故居,紹興魯迅故居,廣州魯迅故居。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
5.魯迅故里的游記作文
魯迅故居坐落在中興路的邊上,整個旅游范圍就是一條保護下來的仿古街,街道用一塊塊方形的石板鋪砌而成,街道兩旁都是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魯迅的祖輩身份看來都很顯赫,擁有幾套很大的宅院,每套宅院相隔不遠,均居于街道的右邊,依次為魯迅的祖居、魯迅紀念館、魯迅故居。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巨匠,勇敢的民主斗士,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讀著他的書長大的,其“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暑荃不察,我以我心薦軒轅。”的詩句曾激發我們滿腔的愛國熱情;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言成了我們信奉的座右銘。我懷著非常崇拜的心情參觀著偉人故里,在魯迅先生書中描寫過的地方,留連往返,反復體會。
順著游覽示意圖,我們先后參觀了魯迅故居的臺門斗、大堂前、周家客廳、桂花明堂、魯迅臥室、小堂前、灶間、三間小屋、百草園、梁界圍墻、泥地臺門間、臨街石庫門、三味書屋、魯迅紀念館等場所。
灶間北首的三間小屋,曾是當年魯家忙月幫工章福慶勞作生活的地方,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并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以運水為原型,塑造出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百草園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墻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魯迅先生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
從百草園的側門穿過,進到一個小院,院子里有三尊銅像,一位老奶奶欠身坐在木椅上,搖著一把蒲扇,仿佛正在講述著什么,對面木凳上則坐著一位兒童,兩手托著下巴,認真地耹聽著,旁邊還靜靜地臥著一只小貓,我想,這應該是兒時魯迅,在聽長媽媽給他講童話故事的情景吧。
三味書屋是清朝末年紹興城內頗負盛名的一處私塾,魯迅12~17歲在此讀書。進入三味書屋,我們就開始尋找魯迅的座位,據說,魯迅有一次因故遲到,為了警戒自己,他在他書桌上刻了個“早”字。可惜呀,由于距離太遠,我們看不到那個“早”字!
三味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伙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游戲。
出了三味書屋,斜對面就是魯迅故居,這里是魯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長、生活和學習的場所。百草園是周家原已荒蕪的菜園,是童年魯迅休憩和玩耍的樂園,占地2000平方米,基本保持原樣。靜下心來,閉上眼睛,眼前仿佛浮現出年幼的魯迅在這里玩耍的情節。
從魯迅故居參觀出來,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盡感慨。街兩旁的古老民宅,現在都已是商店,賣著各種特產小吃,有紹興四寶,霉干菜、花雕酒、折扇及臭豆腐,還有孔乙己的茴香豆等等。繼續往前走還能看到因孔乙己而聞名的咸亨酒店。
古老的大宅、古老的街道還有古老的小溪透著歷史的影子,讓我們徘徊于歷史與現實中許久許久!內心不禁產生一絲莫名的感傷。走完這條街,我們這天的旅程就到此結束了,我們前往寧波繼續我們的旅程。
6.北京魯迅故居的介紹
魯迅 故居位于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21號。為三開間小四合院。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文學家。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住在這里,房間內的陳設均維持原樣。故居東側是魯迅博物館,館內藏有大量文稿和遺物。
7.紹興魯迅故居的介紹
紹興魯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內東昌坊口新臺門內。
祖居約建于1810~1813年,原為魯迅家早年的住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經修繕,成立魯迅紀念館,1988年**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進是五間二層樓房,東首樓下小堂前,是吃飯、會客之處,后半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祖母的臥室。
西次間是魯迅誕生的房間。樓后隔一天井,是灶間和堆放雜物的三間平房。
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1910年至1912年,魯迅回鄉任教亦居于此。
1912年至1919年間,魯迅也曾幾次回鄉在此住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