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水調水調歌頭中的詩詞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2、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宋代: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譯文: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
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致。廣闊的水面十分明凈,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著小舟在風浪中掀舞。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么風有雄雌。
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3、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宋代:蘇軾 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
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
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
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譯文:天,度過了中秋節才離開,寫了《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這首詞來贈別我。
因為言詞太過悲切,便作詞應和。出仕做官鬢發已霜秋,中年難與親友別,唯有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就,準備返歸東海,誰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擾了隱居的雅志,遺恨寄托于田園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當及早劃籌,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鄉遵迢千里,選取佳地長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時忘憂愁。任憑劉備笑我無大志,我卻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臥百尺樓。
4、《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宋代:蘇軾 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冤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譯文:歐陽文忠公曾經問我:“琴詩哪一首寫得最好?我回答認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詩最好。
歐陽公說:這首詩最為奇妙艷麗,但不是聽琴,而是聽琵琶呢。我深以為然。
建安章質夫的家里有擅長彈琵琶的人,請我替他寫首曲詞。我很久沒有寫詞了,為此特意拿韓愈的這首詩,稍微加以隱括,使它合乎聲律,用來送給那個擅彈琵琶的人。
樂聲初發,仿佛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昵地切切私語。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然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填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樂聲就如遠天的暮云,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彩鳳不鳴。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
接著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彈者好像能興風作雨,讓人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坐立不寧。
彈者把琵琶一推放下,聽眾再也沒有流水可以傾灑了。擴展資料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
2.蘇軾水調水調歌頭中的詩詞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宋代: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譯文: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
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致。廣闊的水面十分明凈,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著小舟在風浪中掀舞。 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么風有雄雌。
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3、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宋代:蘇軾 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
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
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
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譯文:天,度過了中秋節才離開,寫了《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這首詞來贈別我。
因為言詞太過悲切,便作詞應和。出仕做官鬢發已霜秋,中年難與親友別,唯有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就,準備返歸東海,誰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擾了隱居的雅志,遺恨寄托于田園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當及早劃籌,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鄉遵迢千里,選取佳地長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時忘憂愁。任憑劉備笑我無大志,我卻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臥百尺樓。
4、《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宋代:蘇軾 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冤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譯文:歐陽文忠公曾經問我:“琴詩哪一首寫得最好?我回答認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詩最好。
歐陽公說:這首詩最為奇妙艷麗,但不是聽琴,而是聽琵琶呢。 我深以為然。
建安章質夫的家里有擅長彈琵琶的人,請我替他寫首曲詞。我很久沒有寫詞了,為此特意拿韓愈的這首詩,稍微加以隱括,使它合乎聲律,用來送給那個擅彈琵琶的人。
樂聲初發,仿佛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昵地切切私語。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然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填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樂聲就如遠天的暮云,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彩鳳不鳴。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
接著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彈者好像能興風作雨,讓人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坐立不寧。
彈者把琵琶一推放下,聽眾再也沒有流水可以傾灑了。 擴展資料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
3.蘇軾《水調歌頭》中寫景的句子是
是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
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
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后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里的詞人難以入眠。
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
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
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蘇軾水調歌頭中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