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麗宏 躲進書里 好詞好句
躲進書里 趙麗宏 不管人世如何喧囂擁擠,動蕩不安,有一個好所在永遠可以成為你的避風港,成為一間與塵囂隔絕的小屋。
你可以躲進去,獨自面對一個豐富有趣的世界,把煩惱和焦躁忘記得干干凈凈。 這個好所在便是書。
小時候,一讀書便忘記了一切,自己完全成了書中的主人。或憂或怒,或喜或悲,都是情不自禁。
有時讀著讀著,會忍不住笑出聲來;有時被書中的情景感動,淚水不知不覺地滴落在書頁上。七八歲的時候讀《西游記》,總覺得自己就是孫悟空,常常是邊讀邊手舞足蹈,恨不得立時就學會七十二變,變成一只鳥飛到云里去,或者一個跟斗翻出十萬八千里,見識一下遙遠的世界是什么模樣。
再大一些讀《水滸》,讀《三國演義》,讀《東周列國志》,這些書要比課本上學的歷史有趣得多。小時候也翻過《紅樓夢》,覺得沒勁。
喜歡《紅樓夢》是中學時代的事,一喜歡就讀得入癡入迷,一邊讀一邊奇怪:人世間男男女女的感情糾葛,為什么這樣復雜?小時候讀書從來不管時間場合,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讀,走路讀,吃飯讀,睡覺讀,上廁所也讀……于是旁人便覺得這捧著書忘乎所以的小子有點癡。常常是大人的一聲叫喊把我從癡夢中驚醒…… 等到“**”開始后,讀書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所有的讀書人幾乎都成了革命的對象,非批即斗,一個個被整得靈魂出竅,惶惶不可終日。
記得有一次,在一條僻靜的馬路上,看見一群造反隊員斗一位大學教授。教授書房里的書籍全都被扔到街上,堆得像一座小山。
教授頭上戴著一頂高帽子站在書山上,造反隊員將書一本一本撕爛了朝教授頭上扔。可憐的教授幾乎被埋在書堆中。
后來造反隊員大概覺得這樣還不夠痛快,又開始燒書,馬路頓時成為一條火龍。教授萎縮在路邊的圍墻下,呆呆地看著自己心愛的書在火光中化為灰燼,臉上老淚縱橫……這情景使我想起以前在電影里看到過的鏡頭:日本強盜在中國放火焚燒民宅,民宅的主人眼睜睜看著烈火吞噬自己的家院,來不及逃走的親人正在火海中慘叫,然而卻無法去救……世界上還有什么比這樣的事情更殘酷呢?那時燒書似乎成了一種革命的象征,抄家者燒,藏書者自己也燒,街上到處可以看見火光,看見在青煙中飄揚的紙灰。
人們把書一捆捆投到火堆里,看火舌舔著書頁,看書籍化為美麗的火焰,然后變成灰色的蝴蝶,滿天習舞……這也使人想起辦喪事時為死者燒的紙錢,也是這樣的火花,也是這樣的飛灰…… 然而書的吸引力并沒有因此而消失。無數代哲人和智者在書中描繪創造的那些博大的世界,不可能被幾堆愚昧的火燒毀。
從好書中流露出來的感情,閃爍著的思想,會像墨彩一樣浸染你的心胸,會像子彈一樣射中你的靈魂,這樣的色彩和彈痕留在心靈中,無論如何也不會消失,它們已經和你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沒有任何力量能驅除它們。中學時代我很喜歡兩本散文詩集,一本是泰戈爾的《飛鳥集》,另一本是魯迅的《野草》。
讀這樣的書猶如欣賞韻味無窮的音樂,其中的每一段旋律,都可以讓你反復回味,時時能品出新鮮的韻味來。那時覺得這兩本書很優美,也很神秘。
越是神秘,越是想讀,直讀到能背出其中的許多段落來。“**”中,《飛鳥集》和大部分文學名著一樣,成了應該投到火堆中去的禁書。
而《野草》卻是極難得的一個例外,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即便是當著那些臂戴紅袖章的造反好漢們,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讀《野草》。
《野草》中的一些文字,甚至成了當時流行的革命語錄。譬如:“地火在地下運行,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不過我還是很難將《野草》和那些激昂的政治口號連在一起。
這時讀《野草》,竟生出許多先前未有過的感想來。我在魯迅那些優美的文字里,讀到的是一個痛苦的、迷茫的、充滿幻想的靈魂在苦苦思索……我常常想,倘若魯迅先生沒有那厚厚的十幾本著作,只有這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作家。
到農村“插隊落戶”時,幾乎沒有什么書可帶,行囊里寥寥幾本印刷品中,有一本是《野草》。很多小說往往只能讀一遍,看一個故事而已,第一遍覺得新鮮,第二遍便無味了。
《野草》這樣的書卻可以一遍一遍讀下去。所以我當時頗有點阿Q地想:我這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
有一次,生產隊里開批判大會,我懷揣著那本《野草》,坐在后排的一個角落里。聽得無聊,便從懷里拿出《野草》來讀。
一讀進去,周圍的喧囂世界仿佛就不存在了。我再也聽不見批判會在開些什么,會場里一陣陣海潮般的口號聲也不能把我從書中拽出來,我的耳邊只有魯迅的聲音,那是帶著濃重紹興腔的普通話,憂傷的聲音,低沉的聲音,描繪出一幅幅暗淡卻又美妙離奇的畫,使我迷醉。
我讀著《影的告別》,讀著《雪》,讀著《死火》,讀著《死后》,從那些文字中散發出來的情緒,輕輕的撥動著我的心弦。我聽見那憂傷而低沉的聲音正音樂般地在說: 我愿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聽著這樣的聲音,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突然,有一只大手在我背上猛擊。
2.黃河之水趙麗宏中的精彩語錄賞析
1. “黃河變得渾濁,渾濁得像一條泥漿河,像一條桀驁不馴的黃龍”,比喻手法,生動地刻畫出黃河渾濁的程度和黃河水奔騰咆哮的動態。
2. “黃河啊,你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大自然恩賜予我們的偉大杰作”,排比句,突出了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表現作者對黃河的贊美。
3. “似乎所有一切都會被它們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跡。"“似乎”一詞意在突出眼前所見之事“好像是”,但實際“并不是”;因為從表面看,人們扔下的垃圾的確被滾滾的黃河水卷走,但實際上并沒有被卷走,它們匯聚在劉家峽大壩,浮在水面上,黏稠烏黑,壅集著人間的污穢,散發著臭氣。
3.有沒有散文小說之類的優美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對了!上面的第二句話也是托爾斯泰的
你別說還不夠啊。。再找找看——
初秋,不論走在哪里,只要有草,有樹葉的地方,就會聽到沉沉的秋蟲的吟唱!那是風過樹梢時留下的尾音,是記憶掠過心頭的感覺,它讓我想起兒時我們后山上的野草荒蒿…… 夏天,這些野草荒蒿被我們割回家當柴燒,擱的時間長了,放到火膛里燃時,便會慌慌張張得爬出各種小蟲子,匆忙著,四處逃散,我就忘記了續火,盯著四散的蟲子出神,結果火沖出鏜口,燎著了眉毛頭發…… ——白樺
你有沒有注意過盲人的表情?在車水馬龍的通衢廣道,在危機四伏的大千世界, 盲人的臉安詳而寧靜.眉頭緊鎖的,恰是那些明眼人. ——鮑爾吉·原野 誰也無法預報心靈之花盛開的時辰,更無法向你描述它們怒放的奇妙景象。但我們可以告訴你,這樣的花,每時每刻都在人間開放。有人在向世界奉獻的時刻,就是花開的時刻。愿你的心靈悄悄地開花,愿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心花怒放的世界。 ——趙麗宏
4.關于讀書的優美句子
①書是良藥,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書,像交了一位益友;書是窗戶,高爾基說:"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 ②書是世界的一個窗口,人們就是通過這許許多多的窗口去認識世界的。
書就是一艘船,它載著人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 ③書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導我們登上知識的殿堂。
書籍如同一把鑰匙,它能幫助我們開啟心靈的智慧之窗。 ④書籍是知識的一臺電腦,題目是主機,目錄是鍵盤,文字、標點是書籍的內存。
] ⑤在學校里,讀書學習是我的天職,在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下,我的羽翼漸漸豐滿; 在家里,上網是我的課余愛好,與網友們談天說地,侃侃而談,是我人生一大樂趣; 奔馳在操場,享受狂奔的歡愉; 遨游在書海,享受文學的樂趣. ⑥我匆忙,書本是我善良的朋友;我悠閑,書本是我真誠的伙伴。生活于善良和真誠的氛圍里,哪兒還有不悅之理? ⑦如果以考試來對應四季,春天是考試前老師的動員,夏天是動員后考場的鈴聲,秋天是鈴聲過后巨大的努力,冬天是努力過后無情的家長會 ⑧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講,中考是一次重大的敲打。
有人從此可以繼續深造,前途一片燦爛;可更多的被拒之“象牙塔”外,望“塔”興嘆,前途一片茫茫。當理想之舟剛剛起錨,就被狂風所掀翻,哪會不黯然神傷?然而,人總要長大,總要逐漸走向成熟。
敲打總要挺住,淚水總要拭干,受傷的心總要愈合,布滿荊棘的路總要走下去……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爾 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雪萊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 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羅曼·羅蘭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 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 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5.汪曾祺的散文中的優美句子
你很懶呀 網上搜搜不就行啦 書店少不了這樣大散文家的書 買上本《汪曾祺全集》回家好好看他的作品我也很喜歡 《隨遇而安》編了他很多不錯的文章 《人間草木》是大家非常喜歡的,看他寫的句子:“我愛逗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我自低頭看我的書, 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張開了,再猝然又來一下.他們都說這是不好的, 有什么不好呢.” ——《花園》汪曾祺“槐樹種在土山上, 坐在樹上可見隔壁佛院.看不見房子, 看到的是關著的那兩扇門, 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 門里是什么歲月呢? 鐘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單調,門開時, 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打兩桶水, 隨即又關上了.水咚咚地滴回井里.那邊有人看我,我忙把書放在眼前.”“我小時常常在將雨將晴的天氣里, 諦聽著鳴鳩,心里又快樂又憂愁,凄凄涼涼的, 凄涼得那么甜美.” 其實汪老爺子的作品大都是那種很舒服的,你說美吧?單拿出來都很普通,可湊在一起就是有味道,這就是在隨遇而安 他自己講的,語言要有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