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例說明什么叫小善與大善
這里的善,被界定為利他的意思表示,又分為小善和大善。
小善,指利他的不超過收受利益的付出的意思表示,因此,依據交易條件,從倫理學角度,也被稱為底線道德,是真善;從規范意義認定,該意思表示從量度上看,不多不少,剛好符合誠信的行為和結果要件,所以,又被稱為基本誠信。 大善,相對于小善,指利他的超過收受利益的付出的意思表示,因此,從倫理學角度,這種付出交易外條件的意思表示,被稱為富余道德。
然而,富余道德,我們無論從倫理上評價或是從規范意義上認定,都是極為復雜的。首先,如果富余道德以交易成本為基礎并在交易成本外付出,從倫理學角度,就可被稱為成本道德。
該成本道德又依付出的方式不同,分為善大善和惡大善。其中善大善是建立在小善基礎上的大善,惡大善是建立在小惡基礎上的大善(小惡下文再談)。
從規范意義上認定,兩者都是市民社會交易人選擇交易對象的方式,有真實的交易基礎并在交易條件上作額外付出,完全符合誠信的行為和結果要件,是真善,因此被稱為最大誠信。 其次,如果富余道德不以交易成本為基礎并在交易成本外作出意思與表示不一致(如真意保留、虛偽表示、隱藏行為、脫法行為、錯誤、誤傳及重大誤解等)或者意思與表示不自由(如欺詐、脅迫等),那么富余道德就失去存在的基礎,是假大善,因此,從倫理學角度被稱為泡沫道德;這種泡沫道德存在的最大秘密往往是交易人故意扭曲或傾斜交易信息,使各方在交易中利益較量失衡,所以,從規范意義上認定,它是一種假誠信。
2.小善積而為大善,原文
卷十·繆稱訓 西漢·劉安 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矩,包裹宇宙而無表里,洞同覆載而無所礙。
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其寢無夢,物來而名,事來而應。主者,國之心,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
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
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于邪,開道之于善,而民鄉方矣。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比于人心而合于眾適者也。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
故上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壞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易曰:“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圣人之道,猶中衢而致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誰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誰弗喜?《詩》云:“媚茲一人,應侯慎德。”慎德大矣,一人小矣。
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君子見過忘罰,故能諫;見賢忘賤,故能讓;見不足忘貧,故能施。
情系于中,行形于外。凡行戴情,雖過無怨;不戴其情,雖忠來惡。
后稷廣利天下,猶不自矜。禹無廢功,無廢財,自視猶觖如也。
滿如陷,實如虛,盡之者也。凡人各賢其所說,而說其所快。
世莫不舉賢,或以治,或以亂,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今謂狐貍,則必不知狐,又不知貍。非未嘗見狐者,必未嘗見貍也。
狐、貍非異,同類也。而謂狐貍,則不知狐、貍。
是故謂不肖者賢,則必不知賢;謂賢者不肖,則必不知不肖者矣。 圣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小人在上位,如寢關曝纊,不得須臾寧。故《易》曰:“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言小人處非其位,不可長也。物莫無所不用,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侏儒鼓師,人之困慰者也,人主以備樂。
是故圣人制其剟材,無所不用矣。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也誠。
故倡而不和,意而不戴,中心必有不合者也。故舜不降席而王天下者,求諸己也。
故上多故,則民多詐矣,身曲而景直者,未之聞也。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之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感乎心,明乎智,發而成形,精之至也。可以形勢接,而不可以昭誋。
戎、翟之馬,皆可以馳驅,或近或遠,唯造父能盡其力;三苗之民,皆可使忠信,或賢或不肖,唯唐、虞能齊其美。必有不傳者。
中行繆伯手搏虎,而不能生也,蓋力優而克不能及也。用百人之所能,則得百人之力;舉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
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內解于心;圣人之養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
若火之自熱,冰之自寒。夫有何修焉!及恃其力,賴其功者,若失火舟中。
故君子見始,其知終矣。媒妁譽人,而莫之德也;取庸而強飯之,莫之愛也。
雖親父慈母,不加于此,有以為,則恩不接矣。故送往者,非所以迎來也;施死者,非專為生也。
誠出于己,則所動者遠矣。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
文不勝質,之謂君子。故終年為車,無三寸之[钅害],不可以驅馳;匠人斫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
故君子行斯乎其所結。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導人;目之精者,可以消澤,而不可以昭誋。
在混冥之中,不可諭于人。故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不下陛而天下亂,蓋情甚乎叫呼也。
無諸己,求諸人,古今未之聞也。 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
圣人在上,民遷而化,情以先之也。動于上,不應于下者,情與令殊也。
故《易》曰:“亢龍有悔。”三月嬰兒,未知利害也,而慈母之愛諭焉者,情也。
故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曠曠乎大哉!身君子之言,信也;中君子之意,忠也。忠信形于內,感動應于外,故禹執干戚,舞于兩階之間,而三苗服。
鷹翔川,魚鱉沈,飛鳥揚,必遠害也。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違其難也。
故人之甘甘,非正為跖也,而跖焉往。君子之慘怛,非正為偽形也,諭乎人心。
非從外入,自中出者也。義正乎君,仁親乎父。
故君之于臣也,能死生之,不能使為茍簡易;父之于子也,能發起之,不能使無憂尋。故義勝君,仁勝父,則君尊而臣忠,父慈而子孝。
圣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與!”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故《詩》曰:“執轡如組。”
《易》曰:“含章可貞。”運于近,成文于遠。
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故君子慎其獨也。釋近斯遠,塞矣。
聞善易,以正身難。夫子見禾之三變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
3.關于小善大愛的名人名言
1.善良的心就是太陽。——雨果
2.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 莎士比亞
3.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 楊萬里
4.利人的品德我認為就是善。—— 培根
5.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 —— 莎士比亞
6.鋤一惡,長十善。—— 《宋史.畢士安傳》
7.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 羅曼·羅蘭
8.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
9.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 盧梭
1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11.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人類去謀幸福。—— 高爾基
12.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羅曼·羅蘭
13.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 羅曼.羅蘭
14.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盧梭
15.味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馬丁.路德
16.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又算什么呢?—— 哈代
17.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 莎士比亞
18.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覺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
19.出來吧,我的心,帶著你的愛去與它相會。—— 泰戈爾
20.一個人必須要么做個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謨克利特
4.關于善行的句子
●上善若水,大愛無疆。
●慈心為民,善舉濟世。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眾善奉行,諸惡莫做。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慈善是仁德與善行的統一。 ●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實標記。 ●滴水穿堅石,愛心美天下。
●禮發于誠,聲發于心,行出于義。 ●慈善只能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越責任和道德范疇的境界。
●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損人利己的就是惡。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智慧。
●行善最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 ●鳥需巢,蛛需網,人需要愛心。
●就人性說來,唯一的向導,就是人的愛心。 ●把自己看的輕些,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快樂。
●。
5.大善與小善,有關顏回修橋的故事
強烈建議讀《史記》,看“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 下文是“仲尼弟子列傳”,后附白話文 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韑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 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閔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 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 厓耕字伯牛.孔子以為有德行. 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自牖執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厓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厓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為季氏宰. 季康子問孔子曰:“厓求仁乎?”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賦.仁則吾不知也.”復問:“子路仁乎?”孔子對曰:“如求.” 求問曰:“聞斯行諸?”子曰:“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子華怪之,“敢問問同而答異?”孔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子路問政,孔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問:“君子尚勇乎?”孔子曰:“義之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喜從游,遇長沮、桀溺、荷丈人.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於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是時子貢為魯使於齊. 宰予字子我.利口辯辭.既受業,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穣既沒,新穣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故弗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義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 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 端沐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問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既已受業,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陳子禽問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問曰:“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小善與大善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