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準備充分”的成語有哪些
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拼音】: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
【釋義】: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嚴陣以待
【拼音】:yán zhèn yǐ dài
【解釋】:指做好充分戰斗準備,等待著敵人。
【出自】:《資治通鑒·漢紀·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
3、厲兵秣馬
【拼音】:lì bīng mò mǎ
【解釋】: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4、萬無一失
【拼音】: wàn wú yī shī
【解釋】:失:差錯。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出自】:《史記·淮隊侯列傳》:“以此參之,萬不失一。”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5、百無一失
【拼音】:bǎi wú yī shī
【解釋】:形容有充分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出自】: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2.形容準備非常充分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準備非常充分的成語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胸有成竹、勝券在握、萬無一失、蓄勢待發。
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出處】語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
3、勝券在握[shèng quàn zài wò]:勝券:指勝利的把握。指一定能取得勝利。
[出處]周大新《第二十幕》(下)二部二:“他把一切都計劃好之后,勝券在握地在廠門前的大街上緩緩踱步,靜等著夜色把這個想望已久的美好機會老老實實送
4、萬無一失[wàn wú yī shī]:失:差錯。 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出處]《史記·淮隊侯列傳》:“以此參之,萬不失一。”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5、蓄勢待發[xù shì dài fā]:蓄:積聚,儲存。積蓄勢力或能量等待發作。黃蓓佳《沒有名字的身體》:“我哥哥無意中提到了當時蓄勢待發的海灣戰爭時,郭衛星忽然地來了勁兒,開始掉他的書袋子。”
[出處] 《三國演義》,龍非池中之物,趁雷欲上九霄,蓄勢待發……意思是有一段是劉備在劉表那,被蔡瑁陷害。蔡瑁寫了一句詩: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然后跑到劉表那去告狀說是劉備所寫。
3.形容準備充分的詞語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生詞本基本釋義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出 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
例 句1. 我發愁這次完不成任務,老武~地說:“沒問題”。近反義詞近義詞心照不宣 急中生智 大刀闊斧 成竹在胸 胸中有數 計上心頭心中有數 成竹于胸 指揮若定 目無全牛反義詞束手無策 心中無數 胸中無數 不知所措 文文莫莫 胸無成竹。
4.形容準備充分的詞
最大的動物是藍鯨。
藍鯨不但是最大的鯨類,而且比地球上曾經生活的最大的恐龍還要大,是目前人們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動物中體型最大的。藍鯨一般體長為2400—3400厘米,體重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說,它的體重相當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個人的重量的總和 最小的動物是一種代號為H39的原生動物 在原生動物中的一種同肋膜肺炎菌相似的單細胞動物。
它只有0.1微米長,其中有一種代號為H39的,最大直徑長0.3微米,估計要有1000萬億個放在一起,才不過1克重。
5.形容充分的詞語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無一次失誤。
表示射箭或打槍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處: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百無一失 形容有充分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
出處: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百中百發 中:射中目標。
發:發射。形容射箭、投擲或射擊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從不落空。同“百發百中”。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陳桐聞腦后鸞鈴響處,料是飛虎趕來,掛下畫戟,取火龍標掌在手中,此標乃異人秘授,出手煙生,百中百發。” 飽經滄桑 飽:充分。
滄桑:滄海變桑田的簡縮。泛指世事的變化。
經歷過多次的世事變化,生活經歷極為豐富。 出處:王蒙《輪下》:“而你是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飽經風霜 飽:充分;經:經歷;風霜: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斗爭。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雪霜,絲鬢如銀。” 飽經霜雪 飽:充分;經:經歷;霜雪:比喻艱難困苦。
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斗爭。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霜雪,絲鬢如銀。”
飽以老拳 飽:充分;以:用。痛打,盡情地揍。
出處:《晉書·石勒載記下》:“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 兵精糧足 兵士精壯,糧草充足。
形容軍力強盛,戰備充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不敗之地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后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處:《孫子·軍形》:“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充類至盡 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極精密處。
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論。 出處:《孟子·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詞不逮理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
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長卿(司馬相如)工而未速,孟堅(班固)辭不逮理,平子(張衡)意不及文。”
詞不逮意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出處:清·龍啟瑞《覆唐子實書》:“嗣有四鄉聯團之議,曾泐數行奉達,倉卒中詞不逮意。” 大計小用 用于大事的計策,結果只用在小事情上。
表示計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孔明連夜驅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兵,重賞姜維。
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小用矣。’” 大顯身手 顯:表露,表現;身手:指本領。
充分顯示出本領和才能。 出處:茹志娟《高高的白楊樹》:“愛唱的人,就在舞臺上痛痛快快唱吧!愛種棉花的,就在連成片的土地上大顯身手吧!” 大顯神通 神通:原為佛家語,指無所不能的力量。
后指特別高超的本領。形容充分顯示出高明的本領。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九回:“他三人辭了師父,在城外大顯神通。” 大展經綸 經綸:整理絲縷,比喻治理國家,也指政治才能。
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
多錢善賈 賈:做生意。本錢多生意就好做。
比喻條件充分,事情好辦。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 各抒己見 抒:抒發,發表。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出處:唐·李翱《李文權文集·陵廟日時朔祭議》:“先儒穿鑿,各伸己見,皆托古圣賢之名以信其語,故其所記各不同也。” 各抒所見 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同“各抒己見”。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中國歷代帝王繼統,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見。”
厚積薄發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
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極情盡致 指將意趣風致表現得很充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果然蔣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后神情,把那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極情盡致。” 就地取材 就:隨。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發揮本單位的潛力。
出處:清·李漁《笠翁偶集·三·手足》:“噫,豈其娶妻必齊之姜,就地取材,但不失立言之大意而已矣。” 理不勝辭 道理不能勝過文辭。
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論,盡管文辭豐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理直氣壯 理直:理由正確、充分;氣壯:氣勢旺盛。
理由充分,說話氣勢就壯。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
6.表達“做事前做好充分準備”的詩句有哪些
1、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意思是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比喻只有愿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將希望 付諸行動。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意思是如果想創造更多的財富,必須首先做人。
做人好了,做事就容易了。做人做不好,做事也不可能好,即使偶然成功,也不會維持多長時間。
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撰寫的讀書聯,說的是西楚霸王滅秦和勾踐臥薪嘗膽滅吳。
為表達他讀書創作《聊齋志異》不達目的不甘休的意志與決心,用項羽大破秦兵和勾踐天吳雪恥的史事來激勵自己,鼓舞自己。 4、先知三日,富貴十年。
意思是: 如果一個人能提前知道三日之內的事情,那么就會有十年的富貴。 主要是說:一個人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話,就能過的很好。
類似意思的有:居安思危。 履霜堅冰至。
預則立,不預則廢。 擴展資料: 表達“高尚品格”詩句: 《石灰吟》 于謙/明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釋文: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竹石》 鄭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史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譯文: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采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竹石 (鄭燮所作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