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首最有內涵的古詩
《春江花月夜》:是初、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被稱為“以孤篇蓋全唐”,歷來為人們所傳頌.這是一首長篇歌行,采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凈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一作“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字中讀xiá,斜(xié)是后面編入的聲調). 斜(讀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讀作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一作“花”)搖情滿江樹. 賞析:《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后人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2.來幾首很有氣勢的古詩
全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jié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這時指的大碣石山。
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dàn ②澹澹:水波搖蕩貌。
sǒng zhì ③竦 峙:聳立。 ④星漢:銀河。
[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
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
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
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特色]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
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
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曲》)。
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變動,沉于海中。
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狀。
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
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
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
3.20首古詩加注釋
古詩太多了,列舉20首,以供參考: 1:早春 (唐朝)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詞語注釋) 天街――京城(長安)的街道。
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最是――正是。
處――時候,只在詩詞里才這樣用。 絕勝――遠遠勝過。
譯文 皇城下著小雨,把大地浸潤得酥軟,小草鉆出地面,遠看一片淺綠近看卻無。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它遠遠勝過了滿城煙柳的京晚春景。
2:春日(宋朝)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詞語注釋) 勝日:天氣晴朗的日子。 尋芳:游春,踏青。
游賞美景。 泗水:河名,在今山東省泗水縣。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東風面:以“東風”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濱:水邊。
譯文 我選擇了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無論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風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3:晚春 (唐朝)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詞語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
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4:山亭夏日 (唐)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詞語注釋】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深。 水晶簾:形容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
薔薇:花名。夏季開花,有紅、白、黃等色,美艷而香。
一種觀賞性植物,它的莖長似蔓,須建架供其攀援生長。 譯文 綠葉茂盛,樹蔭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要長,樓臺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
微風輕輕拂動色澤瑩澈的珠簾,而滿架的薔薇散發出一股清香,整個庭院彌漫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5: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詞語注釋) 曉出:太陽剛升起。
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畢竟: 到底。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別樣:不一樣 接天:與天空接在一起 無窮碧:無邊無際的碧綠色 譯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時節,此時的風光與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確實不同。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遠方,在陽光的照映下,荷花顯得格外艷麗鮮紅。
6:有約 (南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詞語注釋) ①約客:約請客人來相會。 ②黃梅時節:農歷四、五月間,江南梅子黃了,熟了,大都是陰雨連連的時候,所以稱“黃梅時節”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
④處處蛙:到處是蛙跳蛙鳴。 ⑤有約:即邀約友人。
⑥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心燒殘,落下來時好像一朵閃亮的小花。 譯文 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遠遠近近那長滿青草的池塘里,傳出蛙聲陣陣。已約請好的客人說來卻還沒有來,時間一晃就過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輕輕地敲擊著桌面,等著客人,只看到燈花隔一會兒就落下一朵…… 7: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朝)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詞語解釋】 江城:水邊的城,即指宣城。唐是江南地區口語,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繞宣城而流的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流。 明鏡:指橋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圓形,猶如圓的鏡子。
雙橋:指宛溪上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下橋叫做濟川橋,隋文帝開皇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橋影。
人煙:人家里的炊煙。 譯文 宣城,這座被江水環護的城市,就好像是坐落在一幅美妙的畫里。
山色欲晚,登樓遠望,晴空高曠,景色是如此的清爽宜人。 兩條河水分外澄清,明凈如鏡,夾城而流。
兩座橋橫臥溪上,好似彩虹飛落。 晚炊裊裊,橘柚深碧,像籠上了深秋的寒意。
秋色漸深,那泛黃的梧桐,老的蒼勁遒俊。 誰能想到就在這時候,我在北樓上,迎風懷念著當年謝朓的一杯幽情? 8:秋風引 (中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詞語注釋】 ⑴至:到。
⑵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3)雁群:大雁的群體。
(4)孤客:孤獨的異鄉人。 (5)聞:聽到。
譯文 不知從哪里吹來了秋風,在蕭蕭的風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風吹動著庭園的樹木,樹葉瑟瑟。
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無形的秋風卻分明已經盡在庭園。來到耳邊了,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9:漁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詞語注釋) ①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相傳北雁南飛,到湖。
4.有哪些意境絕美的古詩詞
舟夜書所見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提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5.帶注釋的5首古詩,帶注釋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唐)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注釋 (1)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找花欣賞。
(2)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 (3)蹊(xī):小路。
(4)嬌:可愛的。 (5)恰恰: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
(6)留連:同“流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該詩句用來形容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
“留連”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一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作詞的意義仍然一樣。
(7)江畔:江邊。 點評: 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
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鳴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能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它們圍繞著花枝翩翩起舞。
從這里,人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這種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著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
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
“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艷。
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但他也許并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
“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賞花時,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是特意為自己歌唱。
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
杜甫在“花滿蹊”后,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秾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注釋] (1)秋風引:即秋風曲。 (2)蕭蕭:風聲。
(3)孤客:獨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譯文] 秋風從何處吹來?蕭蕭之聲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樹木,羈旅他鄉的我最先敏感地聽聞。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于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
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解】 1、烏衣巷:南京,晉朝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烏衣,因此得名。
2、朱雀橋:今江蘇省江寧縣,橫跨淮河。 這是一首懷古詩。
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
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
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春詞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2、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妝雖好,卻無人見賞。
首句寫粉脂宜面,新妝初成,艷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
寫宮女形象,豐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6.推薦幾首很有氣勢的古詩
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王維 · 唐
【作者小傳】: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 任大樂丞,因事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書右丞。安史之亂,身陷叛軍,接受偽職。 受降官處分。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體裁】:七言律詩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八嘯;可"二蕭三肴四豪"通押。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
【背景】: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賞析】: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蕃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7.帶注釋的5首古詩,帶注釋
1、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近現代:秋瑾 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譯文: 千萬里遠途我像騰云駕霧一樣去了又回,我獨自一人穿越東海往返伴隨滾滾春雷。
不忍心看到祖國的地圖變成別國的領土,怎能讓錦繡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飛灰。 那濁酒哪能排解我憂心國事所灑的熱淚,國家的救亡圖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就算是需要拼上十萬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我也必須把這顛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釋: 日人索句:日本友人討取詩句。
日俄戰爭地圖: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帝國主義因爭奪中國東北,在中國領土上開戰,沙俄戰敗,與日本簽訂“樸茨茅斯和約”,重新瓜分中國東北。 乘風:即乘風而行的意思。
此用列子乘風的典故,兼用宗愨“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典故(見《宋史·宗愨傳》)。去復來:往返來去。
指往返于祖國與日本之間。秋瑾光緒三十年(1904年)仲夏東渡,次年春回國;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國。
只身東海:指單身乘船渡海。挾春雷:形容胸懷革命理想,為使祖國獲得新生而奔走。
春雷,春天的雷聲可使萬物蘇醒,故此處有喚醒民眾之意。 忍看:反詰之詞,“怎忍看”的省略。
圖畫:指畫在地圖上割給日本的中國領土。 移:改變。
色:地圖上為辨認方便,把各國都涂上不同的顏色。移顏色,即指中國的領土變成日本的領土。
日俄戰爭后,俄國將對中國旅順、大連灣的租借權讓給日本。 肯使:”豈肯使“的省略。
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燼,佛家語。此處指遭到瓜分慘禍。
濁酒句:言其憂國憂民的愁苦之深。銷,消除。
2、吳山青·金璞明 宋代:趙溍 金璞明。玉璞明。
小小杯柈翠袖擎。 滿將春色盛。
仙佩鳴。玉佩鳴。
雪月花中過洞庭。 此時人獨清 譯文: 那株養在瓷盤中的水仙,仿佛就是 一位亭亭玉立的凌波仙子,用翠袖高擎著金盞玉盞(黃 蕊與白瓣),盛滿了迷人的春色。
這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美麗仙子正在雪光月光的映照下飄行在四周開滿鮮花的洞庭湖面,但見仙袂飄飄,環佩叮當作響。 注釋: 璞:未經雕琢的玉石,此喻水仙的花瓣和花蕊。
罥:通“盤”。 3、郎歸·有懷北游 宋代:張炎 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
瞥然飛過水秋千。清明寒食天。
花貼貼,柳懸懸。鶯房幾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鵑。江南二十年。
譯文: 金寶裝飾的車子,雄赳赳的駿馬,花團錦簇,絡繹不絕。笙簫在吹,箏琶在奏,揚起了一路香塵。
墻頭池畔,不時掠過秋千的影子,正是清明寒食的時節。 盛開的花兒擠著挨著,碧綠的柳條脈脈低垂,我在那位人兒的屋子里喝醉了酒,酣然睡去,總有好幾回了。
那時候,我在沉醉中,哪里相信會有“不如歸去”的事呢?然而,我到底又回到江南來了,而且已經整整二十年! 注釋: 阮郎歸:詞牌名。調名用劉晨、阮肇故事。
唐教坊曲有《阮郎迷》,疑為其初名。又名《醉桃園》等。
雙調四十七字,平韻格。 鈿車:用金寶裝飾的車子,古代富貴人家女子或歌女所乘。
瞥然:一閃而過。 貼貼:擠挨的樣子。
鶯房:指歌女的房間。 啼鵑:古人認為杜鵑鳥的叫聲像“不如歸去”。
“不信有啼鵑”意指不相信會分手而歸。 4、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 清代:納蘭性德 鳳髻拋殘秋草生,高梧濕月冷無聲。
當時七夕記深盟。 信得羽衣傳鈿合,悔教羅襪葬傾城。
人間空唱雨淋鈴。 譯文: 鳳髻散亂,枯黃的秋草到處生長。
天上的月亮給人濕潤的感覺,好像哭過一般,冰冷沒有聲息。當年每逢七夕之夜,我們都在月下互訴著山盟海誓。
而今,只剩我一個人伴著寒月哭泣。 原來相信仙人可以傳遞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遺物都與她一同埋葬了。
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悵痛了,憑吊美好的曾經。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
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
鳳髻(jì)拋殘:謂鳳髻散亂。比喻為愛妻逝去,掩埋了。
鳳髻: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型。唐宇文 《妝臺記》載:“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翹花,傅之鉛粉,其髻高名曰鳳髻。”
此處借指亡妻。濕月:濕潤之月。
形容月亮給人以濕潤的感覺。 羽衣:原指鳥羽毛所織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處借指神仙。
鈿(diàn)合:鑲有金、銀、玉、貝等之首飾合。古代常以之作為表示愛情的信物。
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5、戊辰即事 宋代:劉克莊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吳蠶。 譯文: 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青衫?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
我看來,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吳蠶。 注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時宰相韓侂胄當政,為了“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讓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結果招致大敗。
戰后和約,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 青衫: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
8.誰有四句古詩詞以及注解(解釋)啊
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文大意: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否 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文大意:春天的早上,我睡得特別香甜,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我聽見了處處的鳥鳴.昨夜風雨的聲音還在耳邊回響,不知道花兒被風雨吹落、打落了多少!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詩文大意:綠草茂盛,黃鶯飛舞,正是二月早春,輕拂堤岸的楊柳沉醉在煙霧之中.鄉間的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一個個借著東風愉快地放起了風箏.所見【清-袁牧】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詩文大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小池【宋-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文大意: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贈劉景文【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詩文大意: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山行【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文大意: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云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是因為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回鄉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文大意: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文大意: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啟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踏歌聲.桃花潭水縱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過汪倫送別我的一片真情.《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文大意:原野上青草郁郁蔥蔥,鮮活又茂盛.年年歲歲,枯萎了復又蒼翠.野火再猛,也燒不盡.春風一吹,青草復生.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文大意: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已經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撲翩翩飛舞的黃色的蝴蝶,可是黃色的蝴蝶飛到黃色的菜花叢中,孩子們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們了.望廬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文大意:太陽照射的香爐峰生起紫色煙霧,遠遠看去瀑布像匹白練掛在山前.水流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水落自九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絕美的古詩詞句及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