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民本》中的古今異義詞
你好!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另你目前的問題分類是不正確的,還望處理前改到教育科學/學習幫助。謝謝合作!《論民本》中的古今異義詞:⑴得乎諸侯為大夫【大夫】古義:大(dà)夫,古代官職名。
今義:大(dài)夫,指醫生。⑵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犧牲】古義:祭祀用的牲畜。
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⑶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古義: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
今義:用于形影孤單的人。⑷請以戰喻【請】古義:請允許我。
今義:常用于對方。如“請坐”,是讓對方坐下。
⑸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義:“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義: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⑹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跑,這里指逃跑。今義:常指一般的行走。
⑺或五十步而后止【或】古義:有的人,不定代詞。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⑻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義:則,那么。今義:代詞,當“這、此”講。
愿對你有所幫助!【語文陳老師】。
2.《論民本》的原文翻譯全篇
《論民本》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論民本》譯文: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歸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 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3861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
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
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
(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 此文出自戰國時期·孟子所寫的《論民本》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
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意思是說,只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
《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沖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
3.【陳涉世家的重點字詞注意:重點字詞
通假字【茍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發閭左讁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讁”通“謫”,被罰流放或貶謫【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穿【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或意圖古今異義詞(加粗字)【等死】古義:同樣是死.今義:等著死亡.【卒中往往語】古義:處處今義:常常【楚人憐之】古義:愛戴今義:憐憫【夜篝火】古義:用竹籠罩著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燒的火堆【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義: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數的約數今義:表整數的約數,十六或十七【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古義:集會,議會今義: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從事該工作的人員【藉第令毋斬】古義:即使,假設,表假設關系的連詞今義:常用以為憑借,假托義【今亡亦死】古義:逃走今義:死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古義:私下,偷著今義:兩段時間或兩種事物相接的地方【將軍身被堅執銳】古義:親自,自己今義:人,動物的軀體【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古義:果真今義:誠心誠意,的確,實在【比至陳】古義:等到今義:比較,比方【會天大雨】古義:適逢,恰巧今義:集會.見面等詞類活用【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為王 【尉果笞廣】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皆指目陳勝】 指:用手指 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示意【夜篝火】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 篝:名詞用作動詞,用籠罩著【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就是用網捕【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死國可乎】 死:為……而死【乃丹書】 丹:用丹砂【法皆斬】 法:按法律.【固以怪之矣】 怪:以……而怪.【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一詞多義 之: 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去) 悵恨久之(語氣助詞,湊足音節,無實義) 二世殺之(代詞,扶蘇)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結構助詞,的) 次: 吳廣皆次當行(編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會: 會天大雨(適逢,恰巧遇到) 與皆來會計事(集會) 將: 上使外將兵(帶領,率領) 項燕為楚將(將領) 為: 為屯長(當) 為天下唱(替) 士卒多為用者(成為) 為壇而盟(修筑) 書: 乃丹書帛曰(寫) 得魚腹中書(絲綢條) 數: 廣故數言欲亡(屢次) 卒數萬人(幾) 乃: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陳勝乃立為王(于是,就)。
4.趙翼論詩(二)重點句和字詞的賞析
論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
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
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注釋
風騷:指作品在文學界的地位及其影響.
簡評: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也應求新求變,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詩人。寫出了后人繼承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詩。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5.滕王閣序中的重點字詞句,和會考到的題型有哪些
《滕王閣序》文言詞匯總結
一、實詞
(一)常見實詞釋義:
1、臺隍枕夷夏之交 倚、據
2、家君作宰 縣令
3、披繡闥 開,小門
4、舸艦彌津 滿,渡口
5、云銷雨霽 雨過天晴
6、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剛、頓時,迅速
7、纖歌凝而白云遏 阻止
8、氣凌彭澤之樽 超過
9、天高地迥 遠
10、命途多舛 乖違、不順
11、所賴君子見機 預兆
12、等終軍之弱冠 同于,20歲
13、叨陪鯉對 慚愧地承受
14、令茲捧袂 衣袖
15、恭疏短引 寫、撰寫,序
(二)一詞多義
1、盡
賓主盡東南之美 副—動 全都是
潦水盡而寒潭清 形 完了,沒有
2、勝
勝友如云 形 才華出眾的
躬逢勝餞 形 盛大的
勝地不常 形 美的、美麗的
3、窮
響窮彭蠡之濱 副 盡
窮睇眄于中天 副 盡
窮且益堅 名 困厄,處境艱難
豈效窮途之哭 形 走到頭的
4、臨
臨帝子之長洲 動 面對
下臨無地 動 從高處往下探望
臨別贈言 副 將要
5、懷
懷帝閽而不見 動 想念
有懷投筆 名 心思
6、序
序屬三秋 名 時序
滕王閣序 名 序言、序文
7、區
路出名區 名 地方
彩徹區明 名 天空
(三)古今異義
1、千里逢迎 古:迎接 今:迎合(貶)
2、阮籍猖狂 古:狂放不拘禮法 今:狂妄而放肆
(四)通假字
1、儼驂騑于上路 儼”通“嚴” 整齊的樣子
2、云銷雨霽 銷”通“消”
(五)詞類活用
1、襟三江而帶五湖 名詞意動
2、徐孺子下陳蕃之榻 名詞使動
3、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名-狀
4、賓主盡東南之美 副-動 全都是 形-名 俊杰
5、煙光凝而暮山紫 形-動 呈現紫色
6、窮島嶼之縈回 形-動 窮盡
7、鐘鳴鼎食之家 名-狀 用鐘 用鼎
8、四美具,二難并 形-名 美好的事物,難得的人
9、屈賈誼于長沙 使動 使委屈
10、竄梁鴻于海曲 使動 使逃竄
11、一言均賦 名-動 鋪陳
12、上出重霄 下臨無地 名-狀
13、誰悲失路之人 為動用法 為…悲傷
14、騰蛟起鳳 動詞使動 使騰空 ,使飛起
(二)句式
1、定語后置句
(1)都督閻公之(雅望) 有崇高聲望的
(2)宇文新州之(懿范) 有美好德行的
(3)孟學士之(詞宗 ) 文壇上眾望所歸的
(4)等終軍之(弱冠) 同于20歲的終軍
(5)慕宗愨之(長風 ) 羨慕“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宗愨
2、賓語前置
(1)童子何知
(2)楊意不逢
(3)鐘期既遇
3、狀語后置
(1)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2)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睱日
(3)幸承恩于偉餞
(4)奉晨昏于萬里
(二)省略句
1、漁舟唱(于)晚
2、雁陣驚(于)寒
(三)判斷句
非謝家之寶樹 否定判斷句
6.過秦論 賈誼 中的重點字詞句子 賈誼是怎么樣的人
通假字 外連衡而斗諸侯 “衡”通“橫”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通“縱”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沒”通“歿”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一詞多義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
下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使動用法。)
舉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 固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堅持)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堅固)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 外連衡而斗諸侯 在國內 對國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等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像云彩那樣 像回聲那樣 像影子那樣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在北方 b)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斗諸侯 使(諸侯)相斗 會盟而謀弱秦 使(秦)衰弱 約從離衡 使(秦國的連橫策略)離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來朝 卻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卻 吞二周而亡諸侯 使(諸侯國)滅亡 c)名詞作動詞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為鞋子,此處意為登上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甕做 用繩子系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為“奴役” 將數百之眾 率領,帶領 過秦論 指出過失 d)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弱 尊賢而重士 看重 e)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潰敗的軍隊 f)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險固的地方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堅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勢古今異義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黃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古:繼承 今:受) 3.西舉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古:吝惜 今: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來,招納 今:給予) 6.九國之師 (古:軍隊今:指隸屬于軍或集團軍的一個編制單位) 7.流血漂櫓 (古義:盾牌今:劃船工具) 8.以為桂林、象郡(古:把……作為。“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今:認為) 9.遷徙之徒也(古:征發今:遷移,搬家) 10.斬木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背負;今:勝,獲勝) 12.山東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聰明智慧;今:通達事理)虛詞把握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助詞 相當于“的” 夫晉,何厭之有 助詞 (賓語前置標志) 振長策而御宇內 連詞表修飾關系 尊賢而重士 連詞 表并列關系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連詞 表轉折關系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連詞 表因果關系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2、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倒裝句 1、定語后置: 鑄以為金人十二 2、賓語前置: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介詞短語后置: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省略句 委命(于)下吏 士不敢彎弓(射箭)而報怨 賈誼是怎么樣的人答: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
年少即以育詩屬文聞于世人。后見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貶。
改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自傷無狀,憂憤而死。
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著有《新書》十卷。代表作有《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陳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論積貯疏》等。
《過秦論》總結了秦代興亡的教訓,實則昭漢之過。《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是批評時政之作,提出用“眾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鞏固中央集權制。
要“驅民而歸之農”,鞏固政權。其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氣勢洶涌,詞句鏗鏘有力,對后代散文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