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巧抓重點詞句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一、鉆研文本,把握文本精華。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體現在他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中。
而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或句又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師善于發現這些泉眼,并以此展開教學,那么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一)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當然教學中不能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加以單一、孤立的分析、講解或者簡單地一股腦兒地對字、詞、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廂情愿地設計一些練習橫亙在研讀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
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學中,為指導學生讀好“豐年留客足雞豚”里的足一詞,我這樣設計教學: 生(有氣無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師:“他足嗎,同學們!看來,他有點餓,老師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樣要準備酒肉給你吃。”
學生大笑。 生(洪亮有力):“豐年留客足雞豚” 師:“好 掌聲鼓勵。”
(學生鼓掌),這就是“足”,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誼足。 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對“足”有所感悟,有所體驗。
可見,教師找到的含義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一石數鳥”的效果。 (二)抓住中心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 抓住“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課文寫風景優美的段落有哪些?寫物產豐富的段落是哪幾段?優美的風景體現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產又是什么?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詞來寫,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這兩個詞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 (三)抓住過渡句或關鍵詞,指導學生掌握課文框架。
1.抓過渡句。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如《趙州橋》一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既總結了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使課文的前后部分自然、連貫地銜接,并使課文的結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小讀者面前。 2.抓關鍵詞。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中能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眼。憑借這個詞眼,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構,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飛奪瀘定橋》一課,抓住課題中“飛奪”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分段思路。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 ① 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內容是圍繞課題哪個關鍵詞(“飛奪”)。
②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飛”,哪些段落寫“奪”,從而給課文分段。 ③分析“飛奪”的經過和原因。
能精導一詞,對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 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0多分鐘就教完了全文,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多得。
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了印象更深刻。
二、針對詞句特點,確定詞句的教學方式。 全國特級教師虞大明在《走過10年》一書中指出:閱讀課訓練的內容要淡化篇章意識,要抓住最富表現力的詞句,通過理解、轉換、運用,達到理解課文,增強語文能力的目的。
訓練的方式要具體,可操作。訓練提示要有明確的指向,以達到訓練的預期目的。
[4]據此,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詞句的教學方式。 (一)在語境中悟意 “語境”是一種言語的背景,是制約語意的“場”。
在不同的言語環境中,詞句的含義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詞句的應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賴語境。
教師可借助于模型或實物、表情、表演等創設語境,幫助學生體味詞句的含意和情愫。[1] 如《趙州橋》最后一段:“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
多美的語句,可在學生的心中,卻很難清晰地想象出它們的樣子。這時,如果出示投影片,讓那些千姿百態的龍的形象活靈活現地映入學生的眼簾,那么課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變成了一個個躍躍欲試的生命,抽象的句子變成了學生心中那充滿生機的形象。
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落到了實處,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
2.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如何判斷哪個是重點詞語
一般來說,所謂重點詞語,就是承載主要信息、最能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詞語.判斷重點詞語,關鍵是首先分析揣摩說話人的意圖和說話的語境,然后才能做出準確判斷.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中的重點詞語就是“思”(或“思故鄉”),它是全詩的感情所在.其次“月”是觸動詩人情思的景物,也是重點詞語.在不同情況下,同一句話的重點詞語會有所不同.比如“我獲獎了”一句,在有人問“誰獲獎了?”時,“我”就是重點詞語;在別人問“你獲獎了沒有?”時,“獲獎了”成了重點詞語.不知我的回答是否能使你滿意。
3.如何抓住重點詞語導入求解
北馬圈子中心校 王瑞芳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就閱讀教學而言,如何導入新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十分注重抓住重點詞語來導入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這樣導入,既有利于及時檢查學生掌握字詞基礎的情況,又緊密聯系了課文閱讀教學,可謂一舉兩得.下面,我結合自己在《玩出了名堂》一課的教學,談談.一、課前準備時精心選擇重點詞語抓住重點詞語導入,對于這些詞語的選擇與確定,老師必須做全盤的考慮,數量不能多,但一定要精心選擇與安排,而不可隨意,它們既應該涵蓋本課中學生識記較難的詞語,又應該涵蓋關系本課主要內容的詞語.至于具體如何呈現這些詞語,應該因文因班因人而異,可以是朗讀,可以是聽寫,可以是填空,還可以有其它靈活的方式.就我班而言,針對學生字詞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的情況,我一般采取聽寫的形式.在《玩出了名堂》一課,我選擇了“顯微鏡、拜訪、清閑、玩具”這幾個詞語,之所以選擇這幾個詞語,一是“顯微鏡、拜訪”兩詞書寫識記有一定難度,而這幾個詞語又與課文主要內容關系密切,尤其是“拜訪”一詞,可以生發出關于課文的很多內容,并為我們后面即將展開的閱讀教學所用.二、緊扣重點詞語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緊扣重點詞語導入閱讀教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詞語進行一系列的語言文字訓練,從而避免孤立地詞語訓練.比如,我們可以針對重點詞語尋章摘句,指導學生找尋課文重點句或中心句,也可以抓住關鍵詞語,指導學生概括課文大意,訓練學生概括與表達能力.在《玩出了名堂》一課的閱讀教學中,在聽寫了上述詞語后,我抓住“拜訪”一詞,讓學生用這個詞語聯系課文內容說話:“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去拜訪列文﹒虎克.”這樣,既訓練了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回顧了上節課學習內容,這是課文中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一點,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生發點.三、師生緊扣重點詞語質疑切入閱讀教學緊扣重點詞語導入閱讀教學,要求老師能針對重點詞語所在的句子、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或是其它具有生發意義的地方,師生共同質疑,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深度閱讀的欲望.在《玩出了名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利用“拜訪”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當學生說出“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去拜訪列文﹒虎克.”一句時,我不失時機地追問了一句:“知道嗎?英國和俄國是當時歐洲的大國,而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可是當時最有權勢的國王啊,連他們也親自千里迢迢地去拜訪列文·虎克,對此,你心中不想問點什么嗎?”于是,有學生質疑:“他們為什么要去拜訪列文·虎克呢?”有學生立即回答:“因為列文·虎克發明了一個新奇的玩具──顯微鏡,用這個玩具可以觀看到微生物.”老師緊接著感嘆:“哦,人家列文·虎克發明的顯微鏡可真了不起,還能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呢!那他是怎樣發明顯微鏡的呢?咱們今天就來看列文·虎克是怎么玩出大名堂的.”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了本課時閱讀教學,同時又激發學生們以較大的興趣投入到新的學習之中.。
4.如何抓重點詞語理解句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歸納、總結理解句子的方法。利用所學方法體會含義較深的句子,提高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認真讀書,仔細思考。
復習重點: 用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等方法體會句子含義。
教學過程:
一、交待復習內容:
在本學期所學習的課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讀文章時抓住這樣的句子,弄懂句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體會文章主旨,同時體會作者是如何表情達意的。今天我們就復習這一內容。
二、回顧方法,理解句子:
(一)抓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
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⑴ 我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⑵ 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
2、點撥方法:
剛才理解這兩句話時,運用的是什么方法?(板書:抓住重點詞來體會)怎樣用這種方法理解句子?(①先理解詞語意思②理解句意③說說體會到什么)
師總結:在這里體會到什么是理解句子的關鍵。怎樣去體會呢?通常要把句子放到文章中去理解,把握作者表達的情感。小學階段學的文章,多是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以第二兩個例句句為例,寫人的語句,體會時要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品質及作者所需要表達的情感等。寫景狀物的句子要體會出景物的特點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二)、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句子含義
過渡:抓重點詞語理解句子是我們常用的方法,此外我們還可用到其它方法。
1、讀下面這段話,體會畫線句子的含義。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1) 先讀這段話,看畫線的句子,你能理解哪句,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小組內交流:
(3) 集體反饋。師板書方法(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讀過的文章。)
2、教師小結: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句子,首先要從句中找出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部分來理解,然后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理解。
5.如何分析文章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
對關鍵詞語和重點語句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結合特定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致”一詞的含義,首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后才能對“標致”作出準確理解。 是反語,表示諷刺。
二要注意詞語的感色彩,判斷詞語的特殊含義,例如:理解《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詞的表達效果,首先必須明確 “狡猾”本是貶義詞,“詭計多端”的意思,為什么要用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呢?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則知這是貶義詞褒用,用以形容兒童天真頑皮的神態,從側面表現了蔡老師對孩子的愛。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鄉》中“我只覺得我四周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悶。”句中的“高墻”是比喻的說法,這里既包含著作者對故鄉的失望,也包含著和故鄉人們的隔膜,而造成這種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正是作者苦悶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題所在。
四要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寫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層含義。如《故鄉》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層含意必須了解該文的寫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國本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禮教仍然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百姓還面臨著饑荒、兵、匪的威脅,農村經濟幾近破產,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的希望在哪里,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據此可知,地上的路實指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堅信只要去奮斗追求,希望最終定能實現。
生動、形象是記敘文語言的特點。揣摩記敘文的語言除了要注意上述問題外,還要從其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特點、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體味。
同學們可試著讀讀這篇文章:武漢九年級語文閱讀基礎之提高試題集/questionRes/1874916/3c6309d743c311e4a4b400163e021d11
6.如何抓住課文重點語句進行有效朗讀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們也認為,朗讀是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表現力的有效手段。朗讀更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讀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朗讀加強指導,使學生能有滋味地讀,使學生能恰如其分地讀,從而提高朗讀的實效性。現從以下幾方面與領導和各位同仁們進行探討。
不妥之處一、創設情境,讀出情趣。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這種情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所體驗,從而形成入神的音調、表情,良好的語感。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聲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激發朗讀興趣。
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錄音機等多種形式,營造出氛圍指導朗讀。
例如:《春雨的色彩》教學片斷師:你們看,田野里來了一群小鳥,他們都是誰?正在干什么?(出示課件)學生:他們是燕子、麻雀,還有黃鶯。學生:他們正在爭論春雨是什么顏色?師:那你們能讀讀課文中的句子,他們是怎樣爭論的?學生讀句子(學生朗讀的聲音一個高過一個)師:看來,你們都把自己變成了燕子、麻雀和小黃鶯小鳥,現在,讓我們一起變成小鳥來讀讀吧!教師指導:急性子的燕子先跳出來,指著草地說;麻雀不肯讓步,揮動雙臂說;小黃鶯迫不及待地搖搖頭說。
你們看他們爭論不休。(課件展示)學生讀加上動作師:讀后有何感受?學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理。
師:別著急,(出示課件:美麗的春天)春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學生:五顏六色的。《春雨的色彩》教師善于利用課件、導語等多種手段,來創設情景,營造好一個情感體驗的環境與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情景,使得課堂成為師生間、師生與文本間情與情交融,心與心撞擊的過程。
從直觀畫面到情境創設,從角色轉換到心靈釋放,在反復朗讀中提升了對課文的品味。二、循序漸進,讀出實效。
循序漸進。朗讀是有層次性和程序性。
在不同階段朗讀課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讀課文,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主要內容。
朗讀基本要求是正確、流利,做到不錯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讀、不破讀。②精讀課文,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學習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的。
這時的朗讀應能傳達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讀課文,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對文本能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把握,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做到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激昂處還它個激昂,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地。
例如:《看雪》疑問句的朗讀訓練1.讀課文3——8段。找出小朋友們說的話,用波浪線畫住,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句子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答到;都是疑問句。
2.精讀課文。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像課文中的人物那樣想,那樣說,那樣做。
進行分角色朗讀。3.邊讀邊想。
臺灣小朋友問這些話時,心里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三、把握關鍵詞句,讀出品味。在教學中,單純地強調以讀悟情,沒有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和感悟,所謂的“情”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虛情假意”。
“悟情”應與詞語的品味、揣摩和訓練有機結合,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文的基礎上,選擇感受最深的重點詞句進行讀讀、想想、說說,潛心體會語言的含義,從而與課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實現“以讀悟語”與“以讀悟情”交織融合。例如:《看雪》這課的教學過中,程教師指導學生找出疑問句后,讓學生體會沒有見過真雪的臺灣小朋友看到“老師微笑著點點頭”的心情,從而抓住“驚奇”一詞通過換詞的方法來體會臺灣小朋友對真正的雪景的向往。
又在第9段的教學中,在學生談切身感受玩雪的心情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雪美、玩雪的句子。
進行美讀,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畫面。為使美讀得到更進一步提高,還配以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讓朗讀達到“入情入境”的目的。
在這一段教學中程老師還運用了精美的圖片,讓學生說出文中的好詞,起到積累運用的作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又如:我在執教《陽光》這一課時,在學生熟讀課文后,利用多媒體先播放了一組陽光下的美麗畫面,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
然后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進行朗讀,在讀中尋找哪個詞使人感受到陽光讓禾苗、小樹有了很大的變化。當學生感受到“更”字的作用時,再讓學生讀句子品味,并啟發學生想象:“讀著讀著,你眼前的禾苗越來越綠,小樹越長越高。”
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子里‘過電影’,把文字還原成畫面,真正讀出了感情。“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品味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