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自閉癥患兒“的宣傳文章或優美句子有哪些
1. 扶殘助殘,有你有我。
2. 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3. 扶殘助殘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4. 伸出你的手,讓別人幸福。
5. 讓關愛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殘疾人的心靈。
6. 走進殘疾人家庭關心殘疾人勞動生活
7. 我們要幫助殘疾人。
8. 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是保障殘疾人勞動權利,解決殘疾人根本問題的重要措施。
9. 樹立自我防范意識,共同預防意外事故致殘。
10. 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是黨和國家采取的戰略性措施。
11. 弘揚扶殘助殘的社會風尚,促進全社會更加理解、尊重、關愛、幫助殘疾人!
12. 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標致著殘疾人事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3. 走進殘疾人家庭,關心殘疾人勞動生活。
14. 當別人感到幸福你同樣是幸福的。
15. 關愛殘疾人,獻出一份愛。
2.激勵自閉癥兒童家長的話
這世界需要各種不同的思考一起合作,我們必須合理開發所有類型的思考。
在我到處旅行進行自閉癥會議時,遇到很多聰明,怪咖,書呆的孩童,他們只是不太懂社交,而沒有人對他們在科學上的興趣進行開發,各位必須對孩子們展現有趣的事物。
當我小的時候,我只像要畫馬的圖,我媽說(讓我們來畫點別的東西),他們必須學習如何做其他事物,例如一個小孩專注在樂高上,讓我們來讓他蓋點不同的東西,自閉癥的思緒是傾向于專注。若小孩喜愛賽車,讓我們運用賽車來教數學,讓我們來算算一輛賽車行駛一段距離要多久,換句話說,運用專注力來激勵這些孩子。這是我們要做的事之一。
若有些奇跡,自閉癥從世上被消除,那人類將仍在山洞口的火堆前社會化。
因為你認為是誰做了第一把石茅,就是亞斯伯格患者,若去除所有自閉癥遺傳,那將不會有矽谷存在,而且能源危機也無法解決。
——坦普·葛蘭汀
3.如何幫助輕度自閉癥的孩子
1.可以去相關的機構了解,國內的自閉癥機構,最有名的幾個,一個是北京星星雨,創辦人田惠萍,她兒子是低功能自閉癥;一個是青島以琳,創辦人方靜,她兒子是高功能自閉癥;一個是廣西方舟至愛,創辦人張娜,她兒子是中等功能自閉癥,目前康復良好。三個創辦人,都是大學老師,田惠萍是德國留學生。
2.書籍,這方面的書有很多,建議你買星星雨翻譯的《ABA -- 行為療法》,里面詳細介紹了自閉癥兒童的課程,從“拍拍手”開始,到顏色形狀,到生活指令,到社交等等,非常實用。另外,《地板時光》是游戲療法,對孩子幫助也很大。還有就是劉氏的大運動療法,也很實用。但是他們不出書,都是家長之間傳閱的,我只看到過一次手抄本。如果能找到,對孩子幫助會非常大的。這個療法是有些神奇,如果遇到一個好的劉氏老師,孩子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有很大變化。但是劉氏是保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具體如何操作。
蔡飛老師翻譯的《孤獨癥兒童行為管理策略及行為治療課程》是很好的,當當網有售;原書是《A Work in Progress: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a Curriculum for Intensive Behavior Treatment of Autism》,Amazon有售。還有日本白崎老師編的一本書,書名我忘了,當當網上也有售,可以去查一下。白崎是很好的一個自閉癥專家,他來中國很多次,網上有他講課的視頻。
《自閉兒教養寶典》是地板時光療法,臺灣出版的,網上買很貴,不過聽說家長們給弄成電子文件放到網上了,你可以去找一找。
最好的就是這幾本書了。
3.多和有自閉癥孩子的家長聯系。
4.家長怎樣幫助孤獨癥孩子
盡管“世界孤獨癥日”已經過去,但關注兒童孤獨癥患者的呼聲仍在繼續,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發育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會長武麗杰教授就發出呼吁--讓孤獨癥兒童走出孤獨。
6歲的男孩明明語言發育遲緩,至今仍不會張口說話,他從不與爸爸媽媽交流,只專注于自己的世界,對遙控器、鐘表等東西尤其感興趣,喜歡看廣告,樂意在地上轉圈兒;他在某些方面記憶力特別好,但理解能力甚為低下,常常詞不達意。 孤獨癥被納入精神殘疾 孤獨癥也稱自閉癥,是一種起始于嬰幼兒時期、以人際交往障礙、溝通交流異常、言語發育遲滯、興趣和活動內容局限,以及刻板與重復的行為方式為基本特征的廣泛而嚴重的兒童發育障礙性疾病。
此病一般在3歲前就會表現出來,并會對患者造成終生影響。 目前孤獨癥的病因仍不明了,推測與遺傳、感染、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
其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兒童孤獨癥現已超過腦癱及唐氏綜合癥的患病率,由以往罕見的疾病發展為較為常見的發育障礙性疾病。由于其發病情況的特異性和嚴重性,孤獨癥兒童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中殘聯已于2007 年初將孤獨癥明確納入精神殘疾。
早發現孩子異常現象 孤獨癥兒童有幾點表現十分明顯,家長和老師應引起注意,及早發現這些孩子的異常現象。 社會交流障礙:孤獨癥兒童喜歡獨自玩耍,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能參加合作性游戲。
對父母的多數要求常常充耳不聞,但會愉快地執行某些他所感興趣的指令,例如上街、丟垃圾、吃餅干等。 他們目光對視差,通常不怕陌生人。
有需要時常常拉著父母親的手到某一地方,但很少主動尋求父母的關愛或安慰等。 語言障礙:這是大多數自閉癥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后,通常在兩至三歲時仍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后出現語言倒退;部分患兒具備語言能力,甚至語言過多,但是語言缺乏交流性質,表現為無意義、重復刻板的語言,或是自言自語,模仿言語和“鸚鵡語言”很常見,不能正確運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
狹隘的興趣和重復刻板行為:自閉癥兒童可能對多數孩子喜愛的活動和東西不感興趣,但對某些特別的物件或活動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并因此顯現出這樣、那樣的重復刻板行為或刻板動作,例如轉圈、嗅味、玩弄開關、來回奔走及排列玩具和積木、雙手舞動等。他們還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如反復觀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特別的音樂,而對動畫片通常不感興趣。
其他:70%左右的自閉癥兒童智力落后,20%智力在正常范圍,約有10%智力超常。部分自閉癥患兒可在某些方面顯得能力較強,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數字、路線、車牌、年代等。
多動和注意力分散行為在大多數自閉癥兒童中較明顯,常常成為被家長和醫生關注的主要問題,也因此經常被誤診為兒童多動癥。 此外,發脾氣、攻擊、自傷等行為在自閉癥孩子中均較常見,這類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確有一定關系。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說,5歲前治療、訓練是關鍵。早期干預能使約半數的孩子恢復正常。”
武麗杰說,目前,臨床多采用特殊教育和訓練為主,藥物為輔的辦法。 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孤獨癥的孩子該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