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中國古代歷史亙古千年的詩詞
中華世紀壇序 作者:朱相遠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
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圣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寰球共享。
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回首近代,百年三萬六千日,飽嘗民族苦難,歷盡變革風霜。
烽火硝煙,江山激昂。挽狂瀾于既倒,撐大廈于斷梁。
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登壇遠望: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后有來者,群英堂堂。
看乾坤旋轉:乾恒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繼往開來,浩浩蕩蕩。
立民主,興文明,求統一,圖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將舒天昭暉,磅礴東方。
世紀交匯,萬眾景仰;共襄盛舉,建壇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一九九九年十月。
2.誰知道中國歷史上非常經典的詩詞
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10首詩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許多詩都有很大的影響,這里要評的是影響“最大”的十首詩,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詩。
因為要影響大,除了要寫得好之外,還必須通俗易懂、易記。 第一首,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提到思鄉,詩仙的這首詩是所有只要是稍識文墨的中國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這首詩明白如話,讀起來瑯瑯上口,表達的是人們普遍共鳴的思鄉之情,所以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炎黃子孫最熟悉的古典詩歌。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
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母愛。
尤其是詩的最后兩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被廣為傳頌.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第三首,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這首詩尤以第二句最為有名,影響最大。“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激勵了多少輩中國人奮發向前,人不死,奮斗不止。
其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堪稱絕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連同這個典故,都廣為中國人熟知。
曹植運用了十分貼切、淺顯生動的比喻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過一劫。每當再出現兄弟相爭時,中國人都會想起這首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也激勵著中國人昂揚向上。 第六首,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寫游子思鄉懷親。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中國人所特有的佳節思親就來源于此。 第七首,《詩經》的第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是中國詩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廣為人知。中國的愛情詩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關雎》影響最大。
每當男人見到美女,想上去追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女詞人李清照這一首慷慨激昂的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
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第十首,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道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3.描寫中國古代歷史“亙古千年”的詩詞有哪些
1、朗朗乾坤,堂堂中華。
高齡五千歲,繁衍百億人。鐵肩挑五岳,巨手開三峽。
腰環萬里長城,腳跨九曲黃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紀風云。
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 2、浩瀚青史,概括于壇內;輝煌文化,濃縮于眼前。
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遙想五千年坎坷長途。論英雄不計成敗,數風流可鑒興亡。
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4、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
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
圣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寰球共享。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萬六千日,飽嘗民族苦難,歷盡變革風霜。烽火硝煙,江山激昂。
挽狂瀾于既倒,撐大廈于斷梁。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
登壇遠望: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后有來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轉:乾恒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
繼往開來,浩浩蕩蕩。立民主,興文明,求統一,圖富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將舒天昭暉,磅礴東方。世紀交匯,萬眾景仰;共襄盛舉,建壇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5、惜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4.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最好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的故事
典故: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夫差讓伍子胥選后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后,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5.表示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于《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6.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百科名片萬里長城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
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目錄[隱藏]概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年代簡表大事年表《中國古代史》 [編輯本段]概述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云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
此后,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
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后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
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后,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并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杰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非淺。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
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后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
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后,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并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編輯本段]原始社會 中國的原始社會,約從一百七十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前夕為止,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云南元謀人、陜西藍田人(距今約八十萬年)和北京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都處于原始人群階段。
北京人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使用天然火,通過采集和狩獵獲取食物,原始人群是早期的人類社會。 到一萬七千年前,山頂洞人按血統關系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依靠集體力量向大自然作斗爭,開始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
他們采取磨制和鉆孔技術制造石器、骨器,并學會制造骨針,把獸皮縫成衣服,還懂得人工取火,勞動技能比前人有了進步。 到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開始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
農耕和畜牧是當時主要的生產事業,人們學會了種植粟和水稻,并飼養了大量的豬、狗、牛、羊等牲畜;同時,打獵和捕魚也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方面,人們學會了建造房屋,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同時產生了簡單的記事刻畫符號。
這種符號是原始文字的萌芽。在社會組織方面,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氏族成員以母親的血統來確定親屬關系。
在氏族公社內,土地、房屋和牲畜歸大家公有,氏族公社成員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過著平等的生活。 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由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男子的作用不斷加強,逐漸代替了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
這時,人們以父親的血統來確定親屬關系,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生產的發展使產品有了剩余,氏族公社內開始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差異。 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貧富分化的加劇,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對立階級形成,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了。
原始社會基本特征為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集體勞作和生活,共同享用得來的生活資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無階段、剝削和壓迫。
原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緩慢,特征相對簡單。奴隸社會[編輯本段]奴隸。
7.古代朝代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簡表
朝代
時間
朝代
時間
夏
約前2070~約前1600年
南朝
420~589年
商
約前1600~前1046年
北朝
439~581年
西周
前1046~前771年
隋
581~618年
春秋
前770~前476年
唐
618~907年
戰國
前475~前221年
五代十國
907~960年
秦
前221一前207年
宋 北宋
960~1127年
漢 西漢
前202~9年
南宋
127~1276年
東漢
25~220年
遼
907~1125年
三國 魏
220~266年
西夏
1038~1227年
蜀
221~263年
金
1115~1234年
吳
222~280年
元
1271~1368年
晉 西晉
266~316年
明
1368~1644年
東晉
317~420年
清
1636~1840年(鴉片戰爭前)
8.七年級下冊歷史書主要內容
第1課:1、581年,北周外戚 楊堅 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滅掉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南北重歸統一。2、★ 隋煬帝時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開鑿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第2課1、隋朝的統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經歷兩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實行暴政,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隋朝:581~618年)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淵,都城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年號貞觀,他在位期間,采取了許多鞏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訓;②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③注意“戒奢從簡”;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4、“房謀杜斷”指的是唐太宗時期重用的兩為宰相:房玄齡、杜如晦。而當時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5、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國號為周,她在位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人們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3課:1、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在他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統治跟唐太宗的相似點有:善于任用賢臣,重視地方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注意節儉等。
3、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第4課:1、科舉制的產生:①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②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誕生2、科舉制的完善:①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③唐玄宗將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3、★ 科舉制對隋唐的影響: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③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唐太宗時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8世紀初,唐中宗時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3、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其首領被唐玄宗封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4、六詔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來南詔統一六詔,唐玄宗封其首領為云南王 ——唐太宗 左邊這段話唐太宗曾經引用過。
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這句話表明了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
第6課: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都稱中國人為“唐人”。2、“天竺”指今印度半島;“大食”指今阿拉伯半島;“波斯”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兩國交往非常頻繁。日本為了學習我們唐朝先進的文化,派遣了許多使者來到中國,這些使者被稱為“遣唐使”。
4、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和文化傳播作出重大的貢獻。5、唐朝時,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取經,并寫成《大唐西域記》。
第7課: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2、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李白 盛唐時期 詩歌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詩仙” 杜甫 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期 詩歌深刻放映歷史時代 “詩圣” 白居易 輝煌不在的唐中期 直如白話,通俗易懂 第8課:1、唐朝著名書法家有:顏真卿和柳公權。
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是顏真卿,他自創“顏體”。柳公權自創“柳體”,后人把他們并稱為“顏筋柳骨”。
2、唐朝著名的畫家有:閻立本和吳道子。吳道子被后世稱為“畫圣”。
3、敦煌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因為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畫,其內容主要是宣揚佛教。第9課:1、10世紀初,契丹族杰出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遼),都城在上京。
阿保機就是遼太祖。2、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東京(開封),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3、北宋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進攻北宋,宋真宗來到澶州城親自作戰,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中國古代歷史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