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秋雨的白蓮洞語句賞析與中心思想
白蓮洞語句: 溫軟的手指觸摸著堅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問著無窮的歷史。
既然人們還得返回黑洞,為什么還要披荊斬棘地出來?出來,就是要自由地享用這個寬闊的空間;出來,就是要讓每個生靈從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來,就是要讓每個個體都蒸發出自己的世界。 分析: 散文姓“散”,但一篇優秀的散文應該是形散神不散。
《白蓮洞》一文圍繞著一個看起來和普通溶洞沒有多少區別的“洞”,勾畫出一幅人類的發展史,它就像一面鏡子,從原始人的茹毛飲不撓的抗爭到人類的最終歸宿,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如同駕著一艘神奇的飛船,先沿著時間隧道飛行去考察過去,接著又升高盤旋,思考人類當今面臨的困惑以及未來世界。
《白蓮洞》是一篇游記,全文分四個部分。 首先,作者對白蓮洞作了簡單的介紹。
白蓮洞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溶洞,只是三十多年前,古人類學家的野外考察才發現這個看似普通,實則卻和遠古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關系的溶洞——這如同撥開遮擋星星的云霧,露出閃閃的光芒,從而奠定了白蓮洞在研究古人類文明進程史上的價值,也揭示了人們關注白蓮洞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作者帶我們走進白蓮洞。
文章的特別之處是作者幾乎沒有費筆墨去對白蓮洞作具體的描寫——事實上,這里既沒有五彩繽紛的奇峰異石,也沒有許多著名溶洞所具有的鬼斧神工。作者獨辟蹊徑,從歷史的角度,展開想像的翅膀:我們的老祖先為了更好地生存,勇敢地走進溶洞,和成群的猛獸進行了生死搏斗,抗爭——失敗——抗爭——勝利,歷經磨難,最終征服了兇猛的野獸,使人類成了大自然的主宰,萬物的靈長。
關于人類的發展,作者并沒有淺表層次地予以涉及,而是對走出溶洞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人類自從……闖出洞口,真無一日安寧。兇猛的野獸被一個個征服了,不少伙伴卻成了野獸,千萬年來征戰不息。
在這個洞中已經能夠燃起火炬,在洞外卻常有人為把火炬踩滅,把寥廓的天地變成一個黑洞,長年累月無路可尋。無數的奇跡創造出來,機巧的罪惡也駭人聽聞。”
這是本段的精髓之處。人類的進步確立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統治地位,但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依然存在,有時還會占上風。
從古至今,始終有極少數人,為了個人的、集團的、區域性的利益,不斷地制造與世界潮流不和諧的音符,對整個人類利益進行踐踏,罪惡、暴力和戰爭時有出現,人們既享受社會進步和現代文明的成果,也品嘗自己釀造的苦酒,這不能不讓有正義感和良知的人們感到困惑。 如果說《白蓮洞》第二部分主要是對人類歷史進行反省的話,那么在第三部分則是對人類的理想和最終的歸宿進行思索。
前面是帶讀者的時間隧道航行瀏覽,現在則是從更高的角度,居高臨下,把人類的進步階梯與洞穴的關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人類的早期,勞動工具簡單,生產力極其低下,對大自然的認識非常有限,洞穴成了人們天然的家園。
考古學發現早期智人與洞穴密不可分,如著名的北京猿人遺址就是在周口店的山洞中;而天文學家則發現:宇宙之間也存在著黑洞,且深不可測,力大無窮,可以吸納、吞噬萬物,比地球大得多的星體都能成為它的囊中之物;臨近死亡的人,其朦朧意識也進入黑洞,這些是獨立存在的偶然現象嗎?它們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系呢?這是值得全人類探索的問題,作者巧妙地把這個問題留給讀者——把未解的謎團留給散文,正是余秋雨先生的一貫主張。 與此同時,《白蓮洞》還對中西方人對洞穴探索的不同目的進行了分析,西方民間傳說中的洞穴探尋者,主要是為了尋求財寶,夢想一夜暴富;而中國人這樣做多是為了尋覓一處理想的精神棲息地,留住寄托,尋找慰藉。
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反映了中西方之間迥異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在帶著讀者心騖八極之后,文章第四部分峰回路轉,帶我們重新回到白蓮洞——從白蓮洞的歷史可以看到人類社會的發展。
人類為了自下而上走進白蓮洞,為了發展又走出白蓮洞,這里的白蓮洞應該是廣義的。為了生存發展,人類始終沒有放棄抗爭,這是一切生物的本性所體現,只是人類具有更大的主動性,以致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為萬物之靈。
人類心里很清楚:不抗爭、不發展,就意味著滅亡。筋疲力盡的人渴望休息,而休息有時為了進一步的奮斗,這是人類的天性。
從洞外走進來,又從洞里走出去。剛剛擺脫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人們應該對它們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白蓮沒》一文作了畫龍點睛的回答:“出來,就是要自由地享用這個寬闊的空間;出來,就是要讓每個生靈從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來,就是要讓每個個體都蒸發出自己的世界。” 余秋雨筆下的白蓮洞,沒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風光,卻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窺視到了一個民族歷史發展的軌跡。
作者緊緊把握住洞的歷史與人類發展這條脈絡,就像用鋒利的刀切削水仙花一樣,層層去皮,核心之處依然是花蕾。把跨度如此之大的時間、空間濃縮在三千多字的文章中,折射出了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駕輕就熟的語言文字把握能力。
2. 皮囊好句賞析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
作者蔡崇達,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故事。一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用《皮囊》這個具有指向本質意味的書名,來表達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愿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她卻教給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3. 湘行散記好句摘抄及鑒賞一定要鑒賞
(1) 這時真靜,我為了這靜,好像讀一首怕人的詩。這真是詩。不同處就是任何好詩所引起的情緒,還不能那么動人罷了。這時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無間。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我真帶點兒驚訝,當我默讀到生活某一章時,我不止驚訝。我稱量我的幸運,且計算它,但這無法使我弄清楚一點點。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為了這點幸福的自覺,我嘆息了。
【賞析】靜:心靜,寧靜,沉靜一切都與自然之中開始,融于自然的聲息,感受到自然的寧靜,自我的心如止水,萬物的沉寂安靜,一切哦度是如此的祥和隨意!隨之飄逸的情感思緒,是那么的溫馨!
(2)倒茶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白臉長身頭發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兩粒水晶球兒,見人只是轉個不停。
【賞析】
運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寫出了倒茶的女孩子的外貌特征。用比喻修辭和動態描寫寫出了眼睛的明亮,靈動。
(3) 他那言語比喻豐富處,真像是大河流水,永無窮盡。
【賞析】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他”想象力豐富,經常大量運用比喻修辭。
(4) 船是只新船,油得黃黃的,干凈得可以作為教堂的神龕。我臥的地方較低一些,可聽得出水在船底流過的細碎聲音。前艙用板隔斷,故我可以不被風吹。我坐的是后面,凡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板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賞析】水鄉的特色。乘船出行的愜意,就是隨時都可以在朦朧中感受水流的聲息,那絲絲不斷的流水,似乎是無聲卻又是如此的清脆!在如此的行進中,對愛人的思念是如此的真切
(5)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個部隊的馬夫,姓賀名龍,一菜刀切下了一個兵士的頭顱,二十年后就得驚動三省集中十萬軍隊來解決這個馬夫。誰個人會注意這小小節目,誰個人想象得到人類歷史使用什么寫成的!
【賞析】簡單的幾句話描寫出了一個將軍的生涯,從一默默無聞的馬夫,沖冠一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他的人生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
的劇情,成為了縱橫沙場令敵人膽寒的將軍,革命的隊伍就是由無數這樣的優秀的勇敢的人凝聚成!
4. 格里夫游記好句賞析
可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我抬起來放到車上去。
為此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的柱子,工人們用繃帶將忘我的脖子,手,身子和腿全都捆住,然后用包扎線粗細的極為結實的繩子,一頭用鉤子鉤住繃帶,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車上。九百名最強壯的漢子齊拉繩子,結果不到三小時,就把我抬了起來吊到車上。
點評:這句話采用了列數字的方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格列佛的高大,與小人國的人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引出下文,為有趣的小人國之旅添上幾分色彩。
朝花夕拾賞析:摘抄一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簡析:初一時就背過的文章,當時覺得索然無味, 現在讀一讀倒覺得樂在其中。
首先兩個“不必說”勾起讀者興趣,“單是”更引人入勝。兩個“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見那“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更是其樂無窮啊!還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樣也富有豐富的童年樂趣。
摘抄二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里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
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后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摘抄三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
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摘抄四 不肯用靈丹點在舌頭上,又想不出“冤愆”來,自然,單吃了一百多天的“敗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腫,父親終于躺在床上喘氣了。
還請一回陳蓮河先生,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舊泰然的開了一張方,但已停止敗鼓皮丸不用,藥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藥就煎好,灌下去,卻從口角上回了出來。
簡析:魯迅留學日本是學醫的,本文他用切身的體會對當時中國醫學的落后觀念和落后現狀進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剝析,甚至有“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這樣極而言之的話,他用一個思想深刻的醫學生的良知和洞察力,擊中了因循守舊的傳統觀念的要害,并且也顯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轉變歷程,中國后來可能少了一個思想激進/操守嚴明的好醫生,卻有了一個為民族人民吶喊警世的大文學家,從本文中正可看到其偉大轉變的的緣由。 摘抄五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
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
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
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簡析: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5. 海底兩萬里優美句子賞析
1、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見的海底森林,生長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樹上叢生的枝權都筆直伸向洋面。沒有技條,沒有葉脈,像鐵桿一樣。在這像溫帶樹林一般高大的各種不同的灌木中間,遍地生長著帶有生動花朵的各色珊瑚。美麗極了。
賞析:生動的表現出海底世界的富饒美麗,令人向往。但是盡管它景色優美、令人陶醉,同樣的它也險象叢生、千鈞一發。
2、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擊了某些船只嗎?那個葬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諾第留斯號引起的沖突的犧牲者嗎?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們也正在追逐這可怕的毀滅性機器!
賞析:“諾第留斯”號也曾遇險,在珊瑚礁上擱過淺,受到過巴布亞土著的襲擊,最可怕的是,在南極被厚厚的冰層困住,艇內缺氧,艇上的人幾乎不能生還。但是,憑著潛艇的精良構造和艇長的超人智慧,種種險境,均被化解,終于完成了十一萬公里的海底行程。
3、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賞析:十一萬公里的行程,是個大場面,一路所見,可以說無奇不有。誰見過海底森林?誰見過海底煤礦?誰見過“養”在貝殼里、價值連城的大珍珠?當了俘虜的阿龍納斯和他的朋友們都見到了,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放棄,才使得他們曾經徜徉其間。
4、平常采到一個有珍珠的貝,他們才能得一分錢,何況他們采得的貝里面多數是沒有珍珠的。
賞析: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放棄,才使得他們曾經徜徉其間。
5、我的心還在這個國家,并且,直到我最后一口氣,我的心也是在這個國家!
賞析:尼摩船長搜集海底金銀財寶,支援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當祖國淪為殖民地后,他帶領少數志同道合的人潛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動和不滿的言論,支持和喚醒被壓迫民族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表面看來,尼摩艇長似乎是個與世隔絕的心如死灰的隱士,然而從他內心深處迸發出的熾熱的感情,表明他是一個時刻關注著世界政治風云的科學戰士。
6、固然他的命運是離奇古怪,但他也是崇高偉大的。
賞析:表現出尼摩的無比勇敢和對人類的犧牲精神。
7、我們在很細,很平,沒有皺紋,像海灘上只留有潮水痕跡的沙上行走。這種眩人眼目的地毯,像真正的反射鏡,把太陽光強烈地反射出去。由此而生出那種強大的光線輻射,透人所有的水層中。如果我肯定說,在水中深三十英尺的地方,我可以像在陽光下一樣看得清楚,那人們能相信我嗎?
賞析:寫得如此平靜來引出下文的兇險。
8、滿地都是腔腸動物和棘皮動物。變化不一的叉形蟲,孤獨生活的角形蟲,純潔的眼球叢,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聳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蟲,肌肉盤貼在地上的白頭翁……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鑲上結了天藍絲絳領子的紅花石疣,散在沙間象星宿一般的海星。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腔腸動物和棘皮動物描述得淋漓盡致。
6. 憶韋素園君好句賞析三句
《憶韋素園君》好句賞析:
1、一認真,便容易趨于激烈,發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著,又嚙碎了自己的心。
韋素園這樣的人面對當時的社會,如果保持沉默的話,內心就會十分痛苦。表現了魯迅對韋素園認真、激烈性格的透徹了解,及對他這種性格嚴重影響健康的痛惜與無奈。
2、一九二九年五月末,……
該段先寫見到韋素園的高興,后寫高興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該段運用排比句式,描寫了作者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充分表達了對韋素園處境和命運的關切與憂慮。
3、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杰,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
魯迅把韋素園比喻為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贊賞了他認真踏實的精神產;并希望中國有更多的像韋素園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