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2月初二回娘家的俗語
河南一帶,除了上文提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娘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娘家。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娘家去。
浙江等地,舊時忌新婦在冬至節回門。否則以為將克死其夫家家長。俗諺云:“娘屋住個冬,夫家去個公。”江蘇也有此俗。不過,理由不同,謂如冬至在娘家過,則娘家家道將因之而衰落。
河南林縣一帶,新婦三天回門時要順著迎親的那條道走,所謂“三天不走兩條路”。彝族新婦回門時忌在路上與新郎交談,兩人像陌生的路人一樣。這與其不落夫家習俗有關。
2. 為什么年初二一定要回娘家
春節回娘家習俗 正月初二、初三,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山西〗初二日,山西大多數地區開始走親戚.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晉南多在初三.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城鄉景觀相映成趣.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晉南的新絳,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閨女的日子,去時抬著食籮,擔上食盒.一籮油食,一籮饃,禮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樣齊全,相當排場,一般是讓外人欣賞、贊揚的.婆家取禮極輕,如果沒有公婆就不取油餅,有則取.油餅表示敬老.回禮一般也是回饃,故有民諺道“河東人情薄,總是饃換饃”. 山西萬榮農村視初二為鬼節,民國《萬榮縣志》載:“二日,新喪之家,親戚咸來燒紙,女家特送錁串懸門首,鄰里皆送錁紙,名曰‘首節’.”有的人家因不忍攪擾對新喪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二日午前,新喪家門前插紙幡,曰‘過二節’.鄉黨俱送紙錁,己制止.是日,不拜節.”今萬榮縣人初二仍不出門拜節而在家祭祀.晉中祁縣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習,故不能在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單獨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3. 為什么年初二一定要回娘家
春節回娘家習俗 正月初二、初三,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山西〗初二日,山西大多數地區開始走親戚。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晉南多在初三。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城鄉景觀相映成趣。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晉南的新絳,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閨女的日子,去時抬著食籮,擔上食盒。一籮油食,一籮饃,禮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樣齊全,相當排場,一般是讓外人欣賞、贊揚的。婆家取禮極輕,如果沒有公婆就不取油餅,有則取。油餅表示敬老。回禮一般也是回饃,故有民諺道“河東人情薄,總是饃換饃”。 山西萬榮農村視初二為鬼節,民國《萬榮縣志》載:“二日,新喪之家,親戚咸來燒紙,女家特送錁串懸門首,鄰里皆送錁紙,名曰‘首節’。”有的人家因不忍攪擾對新喪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二日午前,新喪家門前插紙幡,曰‘過二節’。鄉黨俱送紙錁,己制止。是日,不拜節。”今萬榮縣人初二仍不出門拜節而在家祭祀。晉中祁縣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習,故不能在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單獨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