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有內涵的古文句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比喻禍福無定,吃虧得福。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勤早學習是唯一真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矢志不渝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年輕要有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峰回路轉,絕處逢生。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大丈夫氣概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心心相印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英雄氣概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真理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人生經驗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處事人情是最重要人生修煉課。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感恩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2. 有哪些比較有內涵的詞語或者詩句,文言文,單個的字
1. 姽婳 [guǐ huà]
女子體態嫻靜美好。 既姽婳于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宋玉《神女賦》
2. 恣睢 [zì suī]
釋義:(1). 放任自得貌。 《楚辭·遠游》:“欲度世以忘歸兮,意恣睢以擔撟。”
(2). 放縱暴戾。 《荀子·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
(3). 謂文章氣勢豪放。 唐柳宗元《答韋珩書》:“ 雄 之遣言措意,頗短局滯澁,不若 退之 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
3. 伶俜 [líng pīng]
指孤單,孤獨。 見古樂府《孔雀東南飛》:“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4. 旖旎 [yǐ nǐ]
解釋本為旌旗隨風飄揚的樣子,引申為柔和美麗,多用來描寫景物。柔美、婀娜多姿的樣子。
用來比喻女子美麗。
(1)顧青翠之茂葉,繁旖旎之弱條。——成公綏《木蘭賦》
(2)千般裊娜,萬般旖旎。——王實甫《西廂記》
5. 齟齬 [jǔ yǔ]
比喻意見不合。 出自 戰國·楚·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誰能坐此苦,齟齬于其中。——白居易《達里》
3. 有嶺南文化內涵的古文詩句
一丶唐 · 司空曙《送人游嶺南》
萬里南游客,交州見柳條。
逢迎人易合,時日酒能消。
浪曉浮青雀,風溫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鄉遙。
二丶唐· 李德裕《謫嶺南道中作》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
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三丶唐·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土毛無縞纻,鄉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
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四丶唐·柳宗元《嶺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煙,望盡黃茆是海邊。
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
五丶宋·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從此信音稀,嶺南無雁飛。
古詩《嶺南江行》的譯文是什么?
江水南去隱入那茫茫云煙,遍地黃茅的盡頭便是海邊。
雨過天晴山腰間大象出沒,陽光灼熱潭水里水蛭浮現。
射工陰險地窺伺行人身影,颶母不時地驚擾旅客舟船。
從今后憂慮之事何止一樁,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幾年!
4. 這些文言文句子的意義與用法是什么
(黃鶴一去不復返)中的“一”; 一旦,一次(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中的“一”;語氣詞,無實意.(五無異于百姓之以五為愛也)中的“愛”; 吝嗇的意思.(取妻如之何?)中的“取”; 通假字,通“娶”(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取”; 娶,拿,同今意.(萬物百族)中的“族”; 品類,種類(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中的“族”; 叢聚、集結之處(族庖月更刀)中的“族”; 眾,一般的(焉用亡鄭以倍鄰)中的“焉”; 哪用,豈(秦人視之亦不甚惜)中的“之”; 代詞:它們(珠寶)(杳不知其所之也)中的“之”; 到,去(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中的“其”; 代詞,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