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抄《論語》里的話5篇,簡要翻譯成現代漢語
孔子說:"學習并且時常地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你好,把這兩個回答歸一起就可以了
系統不能在回答了
2. 求論語短文5篇
一,為政篇第二 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無論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我們普通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合得來的人結成小圈子,不能(很難)一視同仁的與所有人相處。在這里孔夫子說的是活生生的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人性現象或人性規律。
二,述而篇第七 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qi音七)戚。”
君子的心態(精神狀態或情緒)是經常陽光、平和、和諧(安詳)的;我們普通人的心態(精神狀態或情緒)是經常憂愁、憂煩、煩惱的。“煩著呢,別理我!”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太熟悉不過了吧?
三,顏淵篇第十二 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或者幫助別人成功;不壞別人的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而我們普通人好像正好相反,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愿意成全別人的好事或者幫助別人成功呢?如果從悲觀的世風日下的角度來講——不壞別人的事和不促成別人壞事的人已經算是“好人”了。但是這樣的“好人”并不見得生存(工作和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吧?如果我們普通人能夠成全別人的好事或者幫助別人成功,那么我們的人際關系和人脈會多好啊?!人脈就是錢脈,錢脈和幸福快樂的關系就不用往下說了吧。
四,子路篇第十三 20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keng音坑)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后略十九字)
現實生活中言必信,行必果,(做事講信用)的普通人是受人尊重的。絕對不可能是我們理解的“小人”啊!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小人”我們遇到過多少?如果遇到,我們是愿意還是不愿意和這個“小人”交朋友呢?
五,子路篇第十三 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遇事尤其是成功得意之時,他的表現是安詳舒泰,不驕傲凌人(自滿);我們普通人遇事尤其是成功得意之時,大部分都會表現出驕傲凌人(自滿),很難做到安詳舒泰。
本人小名:向師南
3. 論語中的五個最短的段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6』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 論語心得五篇大概500
只能為你奉上以下幾篇,請你參考: 讀《論語心得》有感(三)(5篇) 標簽:讀《論語心得》有感,讀《論語》感受 二是簡明實用。
于丹說的比較謙虛,她說:“做《論語》的考據,我沒有資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學術的解讀,而是大眾傳播。
制片人萬衛告訴我,我講的要讓15歲以上的人都聽得懂,都喜歡聽。”歷史悠久的《論語》,博大精深,有的人用其一生去研究,去宣揚,也有的人走進了象牙塔里,不能自撥,甚至失去了自我。
看不懂原著的我是本著實用性原則讀于丹《論語心得》的。于丹對于我猶如上圖儒生對于孔子。
于丹書名起的也好,叫作《論語心得》,一家之言,講的是個人感受和理解,我的理解是告訴人們我不是專門研究《論語》的報告,人們無須枉加指責,愿意看就看,愿意聽就聽,不愿意去一邊涼快去,從而免去了許多麻煩。我想她的本意更注重實用吧,人們覺得開卷有益才愿意讀下去,也易于被接受,必競搞學術研究人不多。
她從積極的角度出發解析《論語》,給人以啟迪。如說到樂觀的人生態度時,用半瓶酒比喻,樂觀主義者看到酒還有半瓶,悲觀主義者看到酒已經失去了半瓶。
一件事情思考的角度不同,處理的結果也將不同,一個人經常用樂觀的心態考慮問題,自然少去很多煩憂。 孔子說:“以德報怨”,“德”是靠不斷提高修養獲得,一個人工作,生活中常遇到“不講究”人對你做出不講究的事,你如何對待呢?于丹說:“那些對不起你的人,你用正直坦蕩對他們就夠了。”
有道理啊!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自信心是內心變得強大的源泉,學生時代就開始信奉“不經你的同意,沒有人能使你自覺低劣。”
我句名言伴隨我度過多少個春秋,多少個不眠之夜現在已無從記得了。依然是我心中的明燈。
自信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一個人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很難,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也不易,何必強行約制自己,老是自省、思齊人活的就太累了,有時要隨心所欲的,可不是隨心縱欲,心之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我這樣認為。
人是應當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所謂的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憲問》),于丹解讀說:"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這是當代社會特別應該提倡的一種職業化的工作態度。
"工作中這樣人太多了,記得過去曾有一個同事,心眼兒好,愛管閑事,逢人點頭哈腰,樂于助人,同事間有求必應,常幫忙完成同事工作,荒蕪了自己的田,自然常遭到領導的批評。自己我們常說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個道理吧。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哪個單位沒有“小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是啥人都防,對待小人你不防不行啊,即使以德去做,也是防的一種形式吧。于丹的結論:“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
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工作中還是少些這樣的人為好啊! 標簽:讀《論語心得》有感,讀《論語》感受 《論語》,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在我看來如此深奧的道理,由于丹出神入化的講解,同廣大讀者一樣茅塞頓開,心靈產生觸動。
《論語》是經孔子弟子整理的孔子的言行,也就是說其本身源于生活,雖然年代久遠,所表達的思想光芒依然璀璨,與現代我們的心靈相通。 于丹的分析,深入淺出,顯示了深厚的國學造詣。
看她的心得我主要有兩點體會; 一是覺得通俗易懂。她用樸素的語言娓娓道來,用她的話說是:“《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闡述中引用的寓言傳說或勵志故事。
例如:在講解《論語》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時引用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治牙病猝死的故事,因為四十年前陪母親治牙病引發心臟病,她的母親死在牙科的手術椅上的一幕在她幼小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結,結果在治牙病時隨她母親而去。說明人要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
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在講解“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時,通過“三個裁縫開了三家裁縫店”的小故事,說明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從容淡定,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在講到“損者三友”時引用了“晏嬰和他的車夫的故事”告訴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處世態度,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個有心人。 用"國王尋找快樂"這一西方寓言。
詮釋一種生活,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系。 講到“。
5. 論語摘抄20篇,每篇不少于五句話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6. 論語20則(注:要簡短的,簡單的)
《論語》20則(篇幅短小的):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
2、子曰:“君子不器。”(《為政第二》)
3、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八佾第三》)
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里仁第四》)
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四》)
6、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第六》)
7、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述也第七》)
8、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第八》)
9、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第九》)
10、席不正不坐。(《鄉黨第十》)
11、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第十一》)
12、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第十二》)
13、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子路第十三》)
14、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憲問第十四》)
15、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第十五》)
16、子曰:“辭達而已矣。”(《衛靈公第十五》)
17、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陽貨第十七》)
18、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第十七》)
19、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張第十九》)
20、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第十九》)
7. 求5篇對《論語》中名句的評述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
【大意】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提示】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后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斷跟別人墮落下去。孟子的母親因為怕孟子受到壞鄰居的影響,連搬了三次家;杜甫寫詩自我夸耀“李邕求識面,王翰愿為鄰”,都說明了這種“榜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