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挑戰自我的簡潔事例有哪些
“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圣。從小他就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里:父親終日嗜酒,碌碌無為;而母親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貝多芬逐漸成長起來,收到了人們的尊敬。然而,不幸還是再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身上。在他創作卓有成效之時,貝多芬的聽力卻日漸衰弱,并只在世上停留了57年,卻給后人留下了100多部作品。
正是因為貝多芬的挑戰自我,才使得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在無盡的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看完貝多芬遭受的命運之后,我不禁想到了以前的自己:上課時,我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可是,一件事情改變了我上課時的態度。
那是剛步入六年級的時候,上課時,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在課堂上保持“沉默是金”的慣有作風。和以往不同尋常的是,語文課上朱老師提出的問題,我都在心中做出了回答。而和朱老師的標準答案一核對后,竟然驚人的相似。于是,我暗暗告訴自己:上課一定要積極舉手發言,加油!于是乎,第二節語文課時,我以全部的精力來認真聽課,卻還是因為猶豫、膽怯而錯失良機,最后以失敗告終。
可是,在一次公開課上,我勇敢的舉起小手,心中真可謂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呀!當我支支吾吾的將答案說出來時,手心已是因緊張而出滿了冷汗,而臉也像一個熟透了的柿子,不知所措。雖然答案不是很精彩,但授課老師也給了我一陣鼓勵的掌聲。雖然這只是第一次,可這成功的第一次已給我帶來了莫大的勇氣。
今后,我的答案也越來越精準、精彩,舉手的次數也日益增加,逐漸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我要感謝我那時的信念,更要感謝這種敢于挑戰自我的勇氣。
每個人都要敢于挑戰自己,才會成功。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戰勝自己的結果,我們要勇敢的邁出第一步,才會有成功的第二步。
湖南長沙芙蓉區湖南大學子弟小學六年級:吳汶頤
點評:本文選用貝多芬的名言做題記,巧妙、準確的點出了文章的論點--每個人都要敢于挑戰自己,才會成功。文章通過貝多芬勇敢挑戰自我,取得巨大成就和“我”勇敢挑戰自我,戰勝膽怯,最終勇敢地在課上回答問題的事例,有力地論證了論點。作為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能寫出這樣的議論文值得肯定。
2.【敢于挑戰的事例二至三個】
敢于挑戰的事例一: 曾在寧波大學就讀的周志毅,他堪稱時代的楷模。
12歲時因玩耍時觸電而失去雙臂,但憑著頑強的毅力學會了打電腦,發短信,打乒乓,寫書法,他完全可以與心靈手巧的中學生媲美。打乒乓時他把斷臂和護腕連在一起,高拋兇悍。
最后還考上了寧波大學。 敢于挑戰的事例二: 海倫凱勒是盲人,但她并沒有屈服,學會了多種語言,她的自傳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發行。
可見,敢于正視人生疾苦和磨難,勇于面對挑戰,是海倫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殘疾人精神的代表及驕傲。
敢于挑戰的事例三: 著名歌星鄭智化在少兒時就得了小兒麻痹癥,雖然他的童年是不幸和灰暗的,但他在繪畫、廣告設計方面相當精通,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造詣,代表作有《星星點燈》、《水手》。 敢于挑戰的事例四: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挑戰權威的故事,,最好簡短點
1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關于重物下降的“比薩斜塔實驗
加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2個不同重量的鐵球經過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物體做自由落體時,不因重量而呈現不同的速度
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較輕的先落地。這個結論到伽利略時差不多近2000年了,還未有人公開懷疑過。物體下落的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是否有關系:伽利略經過再三的觀察、研究、實驗后,發現如果將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放下,兩者將會同時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膽地向天經地義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了挑戰。
伽利略提出了嶄新的觀點:輕重不同的物體,如果受空氣的阻力相同,從同一高處下落 .
2.
布魯諾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學者,為了捍衛自己的學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所吸引,開始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對宗教神學發生了懷疑。他寫了一些批判《圣經》的論文,并從日常行為上表現出對基督教圣徒的厭惡。
經過八年的監禁,布魯諾被處以火刑,后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布魯諾的學說被證明是正確的。1889年6月9日,在布魯諾殉難的鮮花廣場上,人們為紀念這位誠實勇敢的偉大思想家,為他樹立一尊銅像,永遠紀念他的功績。
3
為科學而瘋的康托爾
由于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為“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秘的無窮宣戰。他靠著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厘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后來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通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沖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終于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癥,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終于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贊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現在,他所創立的集合論已被公認為數學的重要基礎理論
4.求敢于挑戰權威的事例,一定不要太老套的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就是在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意識到只有水稻才是農民的救命糧。
為了讓人民不再挨餓挑戰權威 發現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災人禍帶來了全國性的大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著饑餓的威脅。一天中午,走出校門,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尸體,圍觀的人都臉上堆滿了憂傷。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感到了“餓殍”兩個字的刺痛。他深切地體會到什么叫“民以食為天”,他覺得自己應該也必須做點什么。
當時,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著科學界。袁隆平繼續做了許多試驗,依然沒有任何頭緒。他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決定改變方向,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而在當時,作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認為根本沒有雜交優勢。“別人都講我是‘鬼五十七’(長沙方言,意為不務正業),我也不理。”從此,他義無反顧地選定了雜交水稻這道科研課題。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下課后挽起褲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發現了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他如獲至寶,馬上用布條加以標記,反復觀察,并采集花藥進行鏡檢。
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當時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靈感來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這一定是個天然雜交種!”
袁隆平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就能得到有雜交優勢的種子了!但單憑人力不可能大量生產這樣的種子,如果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的水稻,將其和其他的品種混種在一起,用竹竿一趕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稻種了!
想到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滿信心。接下來幾年的夏天,水稻揚花吐穗的時候,他都拿著放大鏡,頂著烈日在田間苦苦尋覓。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他關于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直擊禁區。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10年歷經艱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
5.人生要敢于挑戰的例子
暫舉兩例:
1、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關于重物下降的“比薩斜塔實驗:
加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2個不同重量的鐵球經過實驗得出了一個
結論:物體做自由落體時,不因重量而呈現不同的速度 。
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較輕的先落地。
這個結論到伽利略時差不多近2000年了,還未有人公開懷疑過。
物體下落的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是否有關系:伽利略經過再三的觀察、研究、實驗后,發現如果將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放下,兩者將會同時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膽地向天經地義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了挑戰。
伽利略提出了嶄新的觀點:輕重不同的物體,如果受空氣的阻力相同,從同一高處下落時,不因重量而呈現不同的速度 。
2、布魯諾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學者,為了捍衛自己的學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所吸引,開始對自然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對宗教神學發生了懷疑。他寫了一些批判《圣經》的論文,并從日常行為上表現出對基督教圣徒的厭惡。
經過八年的監禁,布魯諾被處以火刑,后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布魯諾的學說被證明是正確的。
1889年6月9日,在布魯諾殉難的鮮花廣場上,人們為紀念這位誠實勇敢的偉大思想家,為他樹立一尊銅像,永遠紀念他的功績。
敢于挑戰的名言:
不敢冒險的人既無騾子又無馬;過分冒險的人既丟騾子又丟馬。 ——拉伯雷【法】
接受挑戰,就可以享受勝利的喜悅。 ——杰納勒爾·喬治·S·巴頓【美】
人生要不是大膽地冒險,便是一無所獲。 ——海倫·凱勒
如果你從不接受挑戰,就感受不到勝利的刺激. ——彥語【英】
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險峰的人。 ——雨果【法】
萬無一失意味著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險。為了避險,才去冒險,避平庸無奇的險,值得。 ——楊瀾
要冒一次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險的人。 ——卡耐基【美】
一個人若無超越環境之想,就做不出什么大事。
有勇氣承擔命運這才是英雄好漢。 ----黑塞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讓命運所壓倒。 ----貝多芬
6.關于敢于挑戰權威的小故事,簡短一些(要寫個題目在上面奧)
1.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較輕的先落地。這個結論到伽利略時差不多近2000年了,還未有人公開懷疑過。物體下落的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是否有關系:伽利略經過再三的觀察、研究、實驗后,發現如果將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放下,兩者將會同時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膽地向天經地義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了挑戰。伽利略提出了嶄新的觀點:輕重不同的物體,如果受空氣的阻力相同,從同一高處下落,同時落地 .
1.科學的殉道士---布魯諾
布魯諾敢于挑戰權威,寧愿接受火刑也要與教會抗爭到底,堅決否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一統治人們思想的荒謬觀點 。
3.小澤征爾的故事
在一次歐洲舉辦的指揮家大賽上,要求每一個指揮家都指揮同一支曲子。輪到了日本青年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他指揮到一半的時候,忽然感覺到樂譜中出了錯,使得曲子的這一段聽上去不和諧。于是,他停了下來,指出了這個錯誤。可是每個評委都肯定地堅持說樂譜沒有問題。小澤征爾重新指揮。又到了那個不和諧的地方,他又停了下來。這一次他肯定地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們全站起來,鼓掌向他祝賀大賽奪魁。原來,樂譜確全是,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其實,當時并不是只小澤征爾一個人發現了樂譜上的錯誤,可是他們都順滑而過、不了了之。只有小澤征爾一個人以充分的自信、嚴謹的藝術態度,勇敢地指出了錯誤,所以也只有他一個人獲得了金獎。
7.關于挑戰的人生事例 短的 2則
在2005雞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群聾啞人組成的舞蹈班底讓全國人民領略到了美的別樣韻味。那是一種源自心靈的震撼,她(他)們以無聲的揮灑、曼妙的身姿,為有聲世界帶來了最為精彩的傳神畫卷。這就是《千手觀音》,一個在一夜之間被十幾億人記在心底的古典樂舞,它最終被觀眾們評選為春節聯歡晚會最喜愛的節目,捧取了象征著榮譽與輝煌的至尊金杯。
《千手觀音》為什么能夠這般美麗,因為她是殘疾人用生命的感悟創造的完美。姑娘與小伙子們聽不到樂曲,掌握不了節奏,無法在舞曲的引導下演繹舞蹈語匯和音樂語言,然而她們用身體的其他感官來感受震動,接受信號,按照邊幕外的手語指揮,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極富韻律感和表現力的動作。她們用優美的身段和婀娜的體態表現無聲世界的韻律與美感,實現了體態與靈魂、形式與內容、人為與人格完美的結合。可以說,《千手觀音》的美源自于她(他)們那純潔而飽滿的精神力量,是她(他)們唯美人格的化身。
如今,她(他)們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了《藝術人生》的舞臺上。在她(他)們獲得了如潮掌聲與鮮花后,那般燦爛地笑著,總是會整齊化一地張開雙手,抖動著手指,表現著那被她(他)們演繹得出神入化的美。她(他)們用手語,表達著自己的歡喜與憂傷,她(他)們更用美好的心靈,感染著這個沉默的世界。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并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后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于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杰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后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于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于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臺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制的鼠標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后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制造一個句子要5、6分鐘,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準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8.挑戰自我的事例
親身經歷是你自己的,除了你誰能知道。
給你個400字的經歷就相當于幫你寫了,自己的作文自己寫。你那點分還不夠。
材料一: 挑戰自我之中國驕傲 神話,由他在奧林匹克締造。 驕傲,將永遠定格在2004年8月21日32分。
每個人都在屏住呼吸,心已提到喉嚨眼,眼睛不敢眨一下,害怕失去每一個瞬間。 隨著屏顯上的“10、9……”,每個人的心壓迫得不能呼吸,或許,這便是一場事關“生死”的挑戰與對決。
他,低著頭,蓄勢待發,將中國十幾億人的心為之牽動。 突然,哨聲像憋了好久,終于震天地響起。
他!像一只禁錮許久、渴望飛翔的雄鷹,徹底地翱翔;像一只爆發的獵豹,向著自己的目標瘋狂逼進!那強健勻稱的肌肉,在一次次激情的顫動,每一次瞬間的著落,每一次快如閃電般的跨欄,一系列可以稱得上完美無瑕動作的完成,將他的才華、他的實力、他運動的美,演繹到了極致,將現場觀眾的、全中國人的激情和自豪推向了高潮,直上云霄。 “劉翔!劉翔!……”對,他便是劉翔,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
就是他,以12.91秒平世界記錄的成績,在110米欄這個強手云集的地方折桂,將中國的驕傲灑遍了整個奧林匹克廣場、整個世界。在這個被認為亞洲人不可能有所作為、對中國人來說幾乎未曾踏及的地方,涂抹上了一筆濃墨重彩,一筆中國色的濃墨重彩! 激動,在這個小伙子臉上洋溢,直至熱淚盈眶。
“我就是劉翔!我證明給別人看,我能,中國人也能得冠軍。”他用力將大拇指指向自己,似在大聲喊:“看吧!我就是劉翔,我是中國人!” 清清楚楚地記得,在頒獎的時候,他沒有走上領獎臺,,而是以一個強有力的一跳,自信地跳上領獎臺,他雙手舉起五星紅旗,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挑戰的成功,證明了“劉翔”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價值。
劉翔,以他的自信、以他的毅力、以他的勇敢,在人生的舞臺,向他人、向運動、向生活發起挑戰。挑戰高手,挑戰極限,挑戰自我!在110米欄、在人生舞臺展現他灼灼的光輝,展現他真正的人生價值!他說,在2008年,在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祖國,他將向破世界記錄發起挑戰! 材料二: 或許在剛讀這篇文章時,有人會笑:“這只鼬鼠有什么毛病吧,向獅子挑戰?”的確,這只鼬鼠的行為有點兒雞蛋砸石頭的感覺。
但是讀了它后面的一句話,“我才不在乎別人怎么想,我只想得到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卻怎么也使我笑不出來。 一只小小的鼬鼠竟有如此的勇氣,向一個比自己強大不知多少倍的叢林之王獅子挑戰,就值得現實中的我們好好學習了。
“我不行,對手的成績太好了,我怎么可能超越他呢?”當學習中的我們遇到一個比自己優秀的人時,常常這樣想,于是得到的結果就是你在心理上便首先敗給了別人,那么,和他正面競爭又從何談起呢?而這只鼬鼠,就比我們高明多了,即使自己的挑戰失敗,那自己也是心甘情愿的了,起碼,也能證明自己有勇氣、有信心,有挑戰自我的氣魄。而我們中的一些人卻試也未試呀,他便承認自己失敗了,難道是說,我們連一只鼬鼠也不如?我想我們中恐怕沒人會承認的吧。
由此,我想起水滴,水滴石穿。水滴用自己的一次次撕心裂肺的粉碎,來詮釋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它是知道的:自己嬌弱的身軀怎可和這堅石相比,但它又深知,不試怎知我能否洞穿它的堅硬的軀殼。于是,一聲聲“滴答、滴答”的音律,便不分日夜寒暑地響起。
可又誰知道,這一聲聲中又蘊含了水滴的多少勇氣和痛苦?這悲壯之聲,聲聲悅耳,是世間一曲絕美的旋律,是挑戰自我的生命的贊歌! 登山人也是如此。那些向珠穆拉瑪峰發起挑戰,成功登頂或失敗的人,的確讓人敬佩。
尤其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作為那挑戰的一搏,縱使失敗,雖敗猶榮。因為他們在向高峰發起挑戰的時候,也向自我發起了挑戰,他們展現了“山高人為峰”的氣魄,有著比珠穆拉瑪峰更高的勇氣,和“一覽眾山小”的征服一切的信心!在他們艱難攀登時,那一步步深深的足跡,正向世人展現他們人格的光輝和生命的光彩。
你又怎能不說他們也深諳鼬鼠的哲學呢? 唉,可悲呀,連鼬鼠、水滴都深知的道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甚至還自詡如何如何偉大的一些人,卻絲毫未知。或許,他們是嫌這樣的道理淺顯了吧,他們正沉醉于他們理想的王國中,悠哉、悠哉呢。
鼬鼠的哲學,恐怕該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學吧。 材料三: 一條魚從渤海口逆流而上向高原游去。
它越淺灘,穿激流,躲過了江河中數不清的漁網,也躲過了無數水鳥的圍追堵截。它穿過了著名的壺口瀑布,又穿過了激流奔涌的青銅峽谷。
它不停地游,最后穿過山澗,擠過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還沒來得及發出一聲歡呼,就被凍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塊中發現了它,它還保持著奮力上游的姿勢。有人認出這是渤海口的魚。
這條游到了唐古拉山的渤海口的魚,我說它也是一個英雄。 英雄有兩類。
一類是成功者,他們當然是英雄;一類是失敗者,他們同樣也是英雄。并且,失敗的英雄更讓人們嘆惋,敗而不餒,敗得慘烈,敗得“常使英雄淚滿襟”。
項羽,就是失敗了的英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失敗了,但他比成功了的劉。
9.有關戰勝自我挑戰自我名人事例
1、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2、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并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7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3、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后,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
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余字。關于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4、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濟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并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
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5、桑蘭(1981年6月11日—),浙江寧波人,原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1993年進入國家隊,1997年獲得全國跳馬冠軍,1998年7月22日,桑蘭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的一次跳馬練習中不慎受傷,造成頸椎骨折,**以下高位截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其表現出頑強意志,在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并成為2008年北京申奧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奧運官方網站擔當特約記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海倫凱勒
百科百科-霍金
百度百科-孫臏
百度百科-張海迪
百度百科-桑蘭
10.有關挑戰的近年事例
首先,他讓10個人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導下,這10個人都成功地穿了過去。
然后,心理學家打開房內的一盞燈。在昏黃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子內的一切,都驚出一身冷汗。這間房子的地面是一個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小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愿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沒有人回答。過了很久,有3個膽大的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動半步。
心理學家又打開房內的另外9盞燈,燈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晝。這時,人們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只由于網線顏色極淺,他們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愿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家問道。這次又有5個人站了出來。
"你們為何不愿意呢?"心理學家問剩下的兩個人。
"這張安全網牢固嗎?"這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很多時候,威功就像通過一座小本橋,失敗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面對困難失去了積極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還沒有上場,就敗下陣來。
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一位失去左腿的殘疾人運動員坐著輪椅,憑借滑輪和繩索,靠雙手將自己提升到39米高的半空點燃主火炬。他就是曾連續獲得3屆殘奧會跳高冠軍的中國運動員侯斌。
奧運火炬手其實是侯斌埋在心里多年的一個愿望。他參加過三屆殘奧會,只有兩屆殘奧會摸過火炬,還是在傳遞活動結束以后。所以,他這么多年來對火炬的熱愛和感觸是非常深刻的。
侯斌1975年出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9歲時左腿不幸被火車壓斷。1992年,曾經夢想做一名畫家的他受到電視上有關殘運會報道的鼓舞,走上了運動員的道路。這一走就是15年。
不懈的努力換來了回報,他先后在亞特蘭大、悉尼和雅典三屆殘奧會上獲得男子跳高F42級項目冠軍。不過,侯斌更看重金牌之外的收獲:“我覺得比賽不僅僅是拿枚金牌拿個結果,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和感染力。3屆奧運會的經歷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我們和歐美運動員其實就像朋友一樣。比賽是比賽,但是比賽下來后我們都像朋友一樣彼此擁抱祝賀。”
分析: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靠努力打拼,去爭取優秀的成績,這就是侯斌。他是所有殘疾人運動員的代表。這位感動了全世界的英雄,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的點火儀式上,用殘存的機能挑戰生命的極限,這正是殘奧會的意義所在!
適用話題:不向命運低頭、英雄、挑戰生命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