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的主要經歷簡單概括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
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
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
大概是生活過于單調,所以他后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于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
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御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于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
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
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省海州。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
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后又從事散文寫作。1920年秋,創辦《詩刊》。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抗戰勝利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并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
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國面粉宣言》上簽名。
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記雅俗共賞》等。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
在大學讀書后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后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 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名噪一時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葡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
該年8月在北平逝世。對此,**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
主要有詩文集《蹤。
2.朱自清小故事 短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莊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準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后,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后門,轉身就到。朱自清并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柜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于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后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于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后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癡迷于書的程度。
3.有關朱自清有氣節的故事最簡短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簡單說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4.朱自清的小故事,要短一點的
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
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 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
美國為了支持**,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
他和一 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
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 40 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
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
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 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5.求朱自清的小故事,短
“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故事。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
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
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
6.朱自清的小故事50字
關于朱自清的小故事: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
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
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朱自清的詩,盡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
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擴展資料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朱自清。
7.朱自清的生平主要經歷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擴展資料:
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一體在散文中創造詩情畫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對秦淮河月景的描繪:“那晚月兒已瘦卻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似藍得可愛,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條隨意畫的小規則的畫線。”這一段,既有近物的細致刻畫,也有遠景的淡淡勾勒,而這一切又是為了突出畫面的主體—月兒,為了寫出秦淮河上獨特的月景。
從形態、精神兩個右面,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色彩淡雅,畫面優美。更可貴的,這并非是客觀描繪,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畫面里去了,在那里尋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學語言要“回到樸素,回到自然”要“變故為新”。所以他的散文語言讀起來使人感到樸實、自然而又清新,但寫景抒情又小失細膩生動而有一種詩味。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靜”的景物寫活了,例如:《春》寫“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了”。一個“鉆'字,就表現出了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再加上“偷偷地”修飾,狀其小知小覺出現,生動的表現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給寫活了。在《松堂游記寫道:“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姍姍來遲而又被云半遮的月亮,喻為害羞的鄉卜姑娘。讓人感覺情趣無窮。
朱自清愛用疊詞,造成他散文的節奏感與韻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個疊詞,如“田田”、“層層”寫荷葉的多、密、重疊相連,“曲曲折折'寫荷塘的輪廓、形態“淡淡”、“薄薄”寫云霧的輕靈、縹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寫荷塘四面樹叢的茂密,“翁翁郁郁”寫樹色的濃重,這些疊字疊詞小僅增強了物態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富于音樂美。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疊詞則多達72處。“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漣漪”、“于是人們飄飄然如御風而行的我們”、‘嶸朦朧朧”“富富麗麗”等,這一些疊詞的運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長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兒化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錯落有致,瑯瑯上口,頗有跌巖回環的聽覺美感。特別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規句式的沉悶,使文章語言在洗煉中現出多樣化。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朱自清
8.有關朱自清有氣節的故事最簡短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2113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
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5261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4102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
1653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回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答面粉。”
簡單說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9.朱自清的故事 多來幾個,不要太簡單了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后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
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后,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
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一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
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你啦!”朱先生高興地說。
下課后,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么說。
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一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
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不領美國救濟糧 由于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先生患了嚴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的時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顧不得療養,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爭中去。
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讓孩子把面粉配給證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于12日逝世,終年僅50歲。
臨終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這讓我們看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寧餓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難以維生。
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面粉配給證」,憑證可購買美元援助的平價面粉。
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滬總領事卡德寶大放厥詞,攻擊中國人民不識好歹,恩將仇報。據此,張奚若、吳等著名學者,于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蔑與侮辱。
聲明最后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 六月十八日,吳先生拿了聲明書來了朱自清家中征求簽名。朱自清正胃病嚴重復發臥床不起,吳先生對朱自清說:「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都比別的教授都大。
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
春秋時氣節之士黔敖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舍的美援面粉。
」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毫不遲疑地拿起筆,在聲明上工工整整寫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里寫了下面一段話: 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面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
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囑夫人陳竹隱退還了「面粉配給證」。
次日他瞥見書架上存有幾張當月的面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面粉一并帶走,干凈徹底。」 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藥石罔效不治逝世,彌留之際曾張合嘴巴似有話說。
夫人陳竹隱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斷斷續續地說:「有一件事務必牢記,我是在拒絕美援的文件上簽了字的,今后無論如何困難,都不能再要配給的美援面粉。」 【其他】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教書時對學生熱情鼓勵,但并不輕易稱許,往往為一個問題會與學生爭得不可開交。
他曾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不易說服我,我也不易說服你們,甚至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雖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說服。” 朱自清對教學十分認真,他對學生作業格式有具體規定:作業本第一頁要空下來,把一學期作文題目依次寫下,并注明起訖頁數,以便查閱。
朱自清治學上認真嚴肅,從不濫竽充數。1934年應鄭振鐸邀請,一個晚上趕寫了一篇《論逼真與如畫》,其材料依據《佩文韻府》,因來不及檢查原書,就在文章后面寫明是“抄《佩文韻府》”。
朱自清寫作時,喜以筆尖沾紙,速度不快,往往要細心斟酌后才寫下,所以寫下后無需多加刪減,即成佳作。在清華大學時,他每天只能寫500字;而李長之有一天曾寫過15000字的論文,還外加兩篇雜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約在每周三。
10.朱自清的簡介(短)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語言洗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游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