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斷取舍的事例簡短
1、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還是一個孩子時,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唱歌。當時,帕瓦羅蒂興趣泛,有很多愛好和目標,既想當老師、又想當工程師、科學家,還想當歌唱家。最終,他在父親的告誡下選擇了唱歌。在經過三個七年的努力后,他最終成為了歌唱家。帕瓦羅蒂做了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他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2、越王勾踐雖失去了十年的尊嚴和自由,卻在十年的光陰中蓄積力量,最終得以滅吳復越。他的“失”造就了他的“得”。他失去的是他可以舍棄的,換得的是他更為需要的。我們只有舍棄可以舍棄的東西,才能換取到我們更為需要的的東西。
3、司馬光砸缸: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后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里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饑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涌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4、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5、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2.果斷取舍的事例簡短
1、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還是一個孩子時,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唱歌。
當時,帕瓦羅蒂興趣泛,有很多愛好和目標,既想當老師、又想當工程師、科學家,還想當歌唱家。最終,他在父親的告誡下選擇了唱歌。
在經過三個七年的努力后,他最終成為了歌唱家。帕瓦羅蒂做了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他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2、越王勾踐雖失去了十年的尊嚴和自由,卻在十年的光陰中蓄積力量,最終得以滅吳復越。
他的“失”造就了他的“得”。他失去的是他可以舍棄的,換得的是他更為需要的。
我們只有舍棄可以舍棄的東西,才能換取到我們更為需要的的東西。 3、司馬光砸缸: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后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里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饑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涌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4、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
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
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5、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
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3.關于果斷的名人事例
【中國寓言故事】正文 果斷的班超
東漢年間,班超幫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寫《漢書》,但他認為一個男子漢的抱負不應只在紙筆上,于是棄文從武,參加了對匈奴的戰斗。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戰場上屢建功勛。后來,東漢王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擾,就派遣班超作為使節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漢朝的節杖,帶領著由36人組成的使團出發了。他們首先來到了鄯(shan)善國。班超晉見了鄯善國王,說:“尊敬的國王陛下,我們漢朝的皇帝派我來,是希望聯合貴國共同對付匈奴。我們吃過很多匈奴入侵的苦,應該攜起手來,同仇敵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國王早就知道漢朝是一個泱泱大國,國力強盛,人口眾多,不容小視,現在又見漢朝的使者莊重威儀,頗有大國之風,果然名不虛傳,就連連點頭稱是道:“說得太對了,請您先在鄙國住幾天,聯合抵抗匈奴之事,容過兩天再具體商議吧。”
于是班超他們就住下了。頭幾天,鄯善國王待他們還挺熱情,可是沒過多久,班超便察覺國王對他們越來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開他們不見,就是好不容易見上了,也絕口不提聯合抗擊匈奴之事了。
班超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他召集使團的人分析說:“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越來越不友好了,我估計是匈奴也派了人來游說他,我們必須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里,班超派人潛進王宮,果然發現國王正陪著匈奴的使者喝酒談笑,看樣子很是投機,就馬上回來將這個消息報告給班超。接下來的幾天,班超又設法從接待他們的人那里打聽到,匈奴不但派來了使節,而且還帶了100多個全副武裝的隨從和護衛。他立刻意識到了事態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就馬上召集使團研究對策。
班超對大家說:“匈奴果然已經派來了使者,說動了鄯善國王,現在我們已處于極度危險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國王被說服,我們就會成為他和匈奴結盟的犧牲品。到時候,我們自身難保是小事,國家交給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說該怎么辦?”大家齊聲答應:“我們服從您的命令!”班超猛擊了一下桌子,果斷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我們只有下決心消滅匈奴,才能完成我們的使命!”當夜,班超就帶人沖進匈奴所駐的營壘,趁他們沒有防備,以少勝多,終于把100多個匈奴人全部消滅了。
第二天,班超提著匈奴使者的頭去見鄯善國王,當面指責他的善變說:“您太不像話了,既答應和我們結盟,又背地里和匈奴接觸。現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們殺死了,您自己看著辦吧。”鄯善國王又吃驚又害怕,很快就和漢朝簽訂了同盟協議。
班超的舉動震動了西域,其他國家也紛紛和漢朝簽訂同盟,很多小國也表示和漢朝永久友好。班超終于圓滿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應當像班超一樣果斷,敢于冒必要的危險,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這時還猶猶豫豫畏縮不前,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4.政治課 關于果斷的事例
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個鳥巢被風從樹上吹掉在地,從里面滾出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決定把它帶回家喂養。
當他托著鳥巢走到家門口的時候,他突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里養小動物。于是,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門口,急忙走進屋去請求媽媽。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終于破例答應了。
小男孩興奮地跑到門口,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他看見一只黑貓正在意猶未盡舔著嘴巴。小男孩為此傷心了很久。但從此他也記住了一個教訓: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決不可優柔寡斷。這個小男孩長大后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就是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這故事 簡單 短小 但卻足夠的生動 王安學會果斷的代價 帶有血性 剛好體現果斷的重要性 比起那些長篇大論來說 這要好的多
5.成功需要果斷出擊的事例
美國保險巨頭法蘭克?畢吉爾剛從事保險業的時候,事業曾經一帆風順。出色的推銷能力,讓他在這個行業里如魚得水。
當他充滿激情、對未來充滿抱負、渴望在保險業里大展身手的時候,他卻遭遇了自己從業以來的第一個工作“瓶頸”問題,并被它牢牢困住。
他想讓自己的業績得到迅速的提升,于是他開始起早貪黑地出去跑業務,并使出渾身解數說服客戶購買他推薦的保險。為了爭取到每一個可能成交的業務,他經常要幾次三番登門拜訪。可令他沮喪的是,一切的努力卻收效甚微———雖然他付出了比往常多幾倍的汗水,可他的業績并沒有比原來有多大的提高。
那段時間,他異常沮喪,整天郁郁寡歡,對前途喪失了希望,甚至想要放棄這個充滿挑戰的職業。
一個周末的早晨,從噩夢中醒來的他,仍然有些沮喪和不安。不過很快,他就平靜下來。
他開始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在內心里不斷問自己:為什么最近自己會那么憂郁?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平日里工作的情景,很快閃現在他的腦海里:許多時候,在他多次登門拜訪,百般努力下,客戶終于答應下來購買他的保險,但在最后的關頭,客戶常常反悔,并說:“讓我再考慮考慮,下次再談吧。”這樣,他最終不得不沮喪地離開,再花時間去尋找新的業務。
怎么辦才能很快地把自己從沮喪中拯救出來呢?他在飛快地思考著。
當他沒有想到更好辦法的時候,他開始隨手翻閱自己一年來的工作筆記,并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希望從中能夠找到答案。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腦海里閃現,令他自己都有些震驚。
之后的日子里,他一改往日的工作方法,開始采用新的推銷策略進行工作。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他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把平均每次賺2.70元錢的成績,迅速提高到了4.27元。當年,他新接進的保險業務,第一次突破百萬美元大關,引起業界的轟動。
憑著自己出色的智慧和獨特的推銷策略,法蘭克?畢吉爾迅速成長為保險業內的巨頭。
后來,法蘭克?畢吉爾向世人公開了自己成功的秘訣。原來,當年他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發現了這樣一組奇特的數據,從而改變他對工作的認識:在他一年所賣的保險業績中,有70%是第一次見面成交的,有23%是第二次見面成交的,只有7%,是在第三次見面以后才成交的。而他實際上花費在那7%業務上的時間,幾乎占用了他所有工作時間的一半以上。
于是,他采取的新推銷策略是,果斷放棄那7%的利益,不再為它的誘惑所動。這樣,他就可以騰出大量時間用于新業務的拓展。于是,他成功了。
成功有時候就這么簡單———果斷放棄你人生的那7%!
6.誰能給我舉一兩個關于輕率果斷否定他人而導致的不好后果的例子啊
南北朝時期,前秦的苻堅自立為大秦天王后,重用漢人王猛 ,國力大增,于公元373年統一北方。
王猛在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于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南進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難以渡江取勝。但在王猛死后七年,苻堅忘記王猛告誡,盲目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公元后383年南侵的苻堅軍隊在淝水河畔與東晉謝安統率的軍隊決戰。晉軍與秦軍對峙淝水。
12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后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于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不聽,認為待晉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
當秦軍后移時,晉軍渡水突擊。原先被俘的東晉將領朱序在趁機在秦軍陣后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后晉軍全力出擊,秦軍大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
7.自立自強的名人事例短
1.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里施展宏圖,干一番事業,但李嘉誠果斷的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于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陶冶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
2. 美國總統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他反對孩子們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他讓孩子們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兒子詹姆斯20歲去歐洲旅行,臨行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后打電報向父親求援。父親回電話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二戰”打響后,羅斯福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父親病故了,他們還都堅守在自己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3、李四光粉碎“中國貧油論”
李四光,卓越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人。20世紀初,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國西部打井找油,結果毫無所獲。于是以美國布萊克威爾教授為首的一批西方學者,就斷言中國地下無油,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
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美孚的失敗不能斷定中國地下無油。他說:我就不信,油,難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這種強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開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運用地質沉降理論,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江漢油田。他當時還預見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開發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強徹底粉碎了“中國貧油論”。
8.關于“欣賞”的名人事例(簡短)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 ·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 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系上。 —— 馬雅可夫斯基 ·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 鄧肯 ·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 克雷洛夫 ·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于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爾 ·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 貝多芬 ·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 ·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 盧梭 ·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 盧梭 · 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鳩 · 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 夸美紐斯 ·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紐斯 ·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爾巴特 ·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 陰謀陷害別人的人,自己會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 智者寧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發;寧可勉勵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托馬斯·莫爾 · 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于國家,也適用于個人。 —— 羅素 · 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 魯迅 · 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 恩格斯 · 我們有無產階級道德,我們應該發展它,鞏固它,并且以這種無產階級道德教育未來的一代。
—— 加里寧 · 當前的任務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也要挖掘礦石,提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一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純鋼。 —— 列寧 · 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 鄒韜奮 ·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 辱,莫大于不知恥。
—— 王通 · 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
—— 胡志明 ·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 魯迅 ·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 謝覺哉 ·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諸葛亮 ·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 奢則妄取茍取,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于人無求,于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 —— 羅大經 · 半截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 徐特立 · 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 德謨克利特 ·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
9.成功需要果斷出擊的事例
美國保險巨頭法蘭克?畢吉爾剛從事保險業的時候,事業曾經一帆風順。
出色的推銷能力,讓他在這個行業里如魚得水。 當他充滿激情、對未來充滿抱負、渴望在保險業里大展身手的時候,他卻遭遇了自己從業以來的第一個工作“瓶頸”問題,并被它牢牢困住。
他想讓自己的業績得到迅速的提升,于是他開始起早貪黑地出去跑業務,并使出渾身解數說服客戶購買他推薦的保險。為了爭取到每一個可能成交的業務,他經常要幾次三番登門拜訪。
可令他沮喪的是,一切的努力卻收效甚微———雖然他付出了比往常多幾倍的汗水,可他的業績并沒有比原來有多大的提高。 那段時間,他異常沮喪,整天郁郁寡歡,對前途喪失了希望,甚至想要放棄這個充滿挑戰的職業。
一個周末的早晨,從噩夢中醒來的他,仍然有些沮喪和不安。不過很快,他就平靜下來。
他開始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在內心里不斷問自己:為什么最近自己會那么憂郁?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平日里工作的情景,很快閃現在他的腦海里:許多時候,在他多次登門拜訪,百般努力下,客戶終于答應下來購買他的保險,但在最后的關頭,客戶常常反悔,并說:“讓我再考慮考慮,下次再談吧。”
這樣,他最終不得不沮喪地離開,再花時間去尋找新的業務。 怎么辦才能很快地把自己從沮喪中拯救出來呢?他在飛快地思考著。
當他沒有想到更好辦法的時候,他開始隨手翻閱自己一年來的工作筆記,并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希望從中能夠找到答案。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腦海里閃現,令他自己都有些震驚。 之后的日子里,他一改往日的工作方法,開始采用新的推銷策略進行工作。
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他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把平均每次賺2.70元錢的成績,迅速提高到了4.27元。當年,他新接進的保險業務,第一次突破百萬美元大關,引起業界的轟動。
憑著自己出色的智慧和獨特的推銷策略,法蘭克?畢吉爾迅速成長為保險業內的巨頭。 后來,法蘭克?畢吉爾向世人公開了自己成功的秘訣。
原來,當年他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發現了這樣一組奇特的數據,從而改變他對工作的認識:在他一年所賣的保險業績中,有70%是第一次見面成交的,有23%是第二次見面成交的,只有7%,是在第三次見面以后才成交的。而他實際上花費在那7%業務上的時間,幾乎占用了他所有工作時間的一半以上。
于是,他采取的新推銷策略是,果斷放棄那7%的利益,不再為它的誘惑所動。這樣,他就可以騰出大量時間用于新業務的拓展。
于是,他成功了。 成功有時候就這么簡單———果斷放棄你人生的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