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的歷史(簡短)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兇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于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后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占之事的吉兇。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后,這種統一后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于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于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并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后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范例。
由于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于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范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于閱讀。由于其醒目的特點,常用于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出現了綜藝體、整塊體、浮云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2.關于漢字的歷史(簡短)
漢 字 的 起 源 有 種 種 傳 說, 中 國 古 書 里 都 說 文 字 是 倉 頡 創 造 的。 說 倉 頡 看 見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長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繪 有 文 字 的 畫, 倉 頡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創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書 說, 倉 頡 創 造 出 文 字 后, 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機,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說 倉 頡 觀 察 了 鳥 獸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腳 跡, 啟 發 了 他 發 明 文 字 的 靈 感。 這 種 種 傳 說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廣 大 勞 動 人 民 根 據 實 際 生 活 的 需 要, 經 過 長 期 的 社 會 實 踐 才 慢 慢 地 豐 富 和 發 展 起 來 的。
從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國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發 掘 了 半 坡 遺 址(今 西 安 市 東 郊 半 坡 村 北), 發 現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長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產 實 踐 中, 創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質 的 劾 劃 符 號 和 繪 畫、雕 塑、裝 飾 品 等 藝 術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劃 符 號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國 文 字。
近 年 來, 中 國 在 山 東 莒 縣 陵 陽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處 遺 址 里 發 現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個 圖 象 文 字, 共 發 現 了 10 多 個 單 字。 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實 物 的 形 狀 描 繪 出 來 的, 所 以 稱 為 “象 形 字”。 字 體 的 結 構 與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漢 字 的 構 成 主 要 有 三 種 方 法:
象 形 法
這 是 形 成 漢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創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寫 成 , “月” 寫 成 , 水 寫 成 , 牛 寫 成 等 等。 這 些 象 形 字 經 過 逐 漸的 演 變, 到 后 來 都 改 變 了 原 字 的 形 體, 變 成 了 后 來 方 正 的 字 體, 有 的 筆 畫 減 少 了, 有 的 筆 畫 增 添 了, 由 不 規 則 變 成 了 有 規 則 的 字 體。
會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們 不 能 表 達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創 造 了 另 一 種 造 字 法 —— 會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號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號 來 表 達 一 個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寫 成 , 意 為 “日” 和 “月” 帶 來 光 明。 “旦” 字 寫 成 , (意 為太 陽 出 地 平 線 而 升 起。
形 聲 法
象 形 字 和 會 意 字 都 能 從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義, 但 卻 不 能 讀 出 聲 音。 因 此 又 創 造 了 形 聲 法 來 造 字。 把 表 示 聲 音 的 聲 旁 和 表 示 意 義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來, 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結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這 樣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據 統 計, 形 聲 字 占 漢 字 的 90% 左 右。 漢 字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成 為 人 們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適 應 了 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 需 要。
3.漢字的歷史,簡單一點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幾種字體的通行時間有時并非截然有前后明顯的劃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稱鐘鼎文和銘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后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至西周時發展起來。大體上商后期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超過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鑄的文字則長達497字。現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大約有1萬件以上。金文據古文字學家容庚所編《金文編》統計,大約單字共3000多個,其中2000字已經認識。金文的形體和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種字形。
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時的文字趨向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相統一而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大體上秦國用大篆,六國用“六國古文”。六國古文也是一種“篆”,從字形上看比秦國文字與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親緣關系。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準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體,由李斯書寫出標準字體《倉頜篇》,趙高作出《愛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后的字體書寫,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據說隸書最初是由下層低賤的人們使用的,當時“隸”指“徒隸”,本來隸書這種簡便的字是寫給他們看的。后來在民間用得多了,盛行起來,連統治階級也不得不用這種字書寫了,到漢朝時就成為全國范圍的正式書寫體。現在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隸書后來又演變成草書。這是一種隸書的快寫體,它發展成為獨立字體,大約始于東漢。與草書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它又名“正書”或“真書”,成熟于東漢時期,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最后出現于東漢末年的一種字體是行書,基本上是楷書的樣子,可以說是楷書的一個支派。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流傳至今。
4.簡單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范,并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的過程。
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余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詞組,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5.漢字的來歷 簡短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 ,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 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 。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 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6.漢字的來歷簡短些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最簡單的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