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些歷史名人的野史故事,越多越好
傳說趣聞
清代才子紀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享有與《聊齋志異》并行海內外的盛譽。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于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鐘。莊嚴古剎,鐘聲悠然,乾隆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白龍寺內撞金鐘"七個大字。紀曉嵐見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從容揮筆對上下聯:"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拍手稱贊:"佳對!"。
紀曉嵐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其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巧妙地運用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令其師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紀曉嵐中取進士那年,見京城當鋪林立,隨口吟出一句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但苦思不得下聯。后來他執令赴通州當主考官,見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數月的上聯便有了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絕妙之極。
有一年秋,一個經常愚弄百姓的戲班到紀曉嵐家鄉演出,因該地很窮,生活很差,戲子們心中怨氣很大。于是,在一出戲中飾"主考官"的戲子便借戲諷刺該地的鄉民:"酸芥菜,臭黃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紀曉嵐回鄉看望父母,于是憤然回敬道:"毀梨園,敗戲德,開臺腔亂調翻!"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藥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一知縣早聞知紀曉嵐才華橫溢,極善對句,想親自試之。某日恰遇紀曉嵐隨駕巡視至此縣,他便出了個刁鉆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思慮片刻,一時難以為對,環視四周,見有一鸚鵡,便從容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該知縣對紀曉嵐的才華暗暗稱奇。
紀曉嵐巧對乾隆皇帝
清代才子紀曉嵐入宮以后,每天給乾隆皇帝講書,讀詩文,時間一長,不免有思鄉之苦。
一日,乾隆皇帝看出了紀曉嵐的心事,便對他說:“看你終日悶悶不樂,必有心事。”紀曉嵐說:“何以見得?”乾隆于是說,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紀曉嵐立刻下跪說:“正是,陛下如恩準假還鄉,當感戴不盡。”
乾隆說:“只要你對出朕的上聯,就準假。”紀曉嵐說:“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乾隆皇帝見紀曉嵐的下聯對仗十分工整,不覺大悅,于是準假讓紀曉嵐回鄉省親。
2.歷史人物野史
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毫無信義的年代,面對毒辣的父親、兇殘的兄弟,也許死亡才是一種解脫。
生在帝王之家,無論是沾母親受寵的光,還是憑借自身聰慧,能在皇帝眾多的兒子中被立為太子是一件幸事,然而他們的命運也隨著這個身份的確立而改變了。但是很多太子自身也要對悲慘的局面負些責任,可衛太子姬伋,他真的是萬分無辜! 美女面前不講親情與信義雖然在“拼爹”的時候姬伋很有資本,但有這樣的親爹,姬伋也沒什么好炫耀的。
姬伋,春秋時期衛國衛宣公之子。由于他出生的有些不是時候,有“被老天爺送達人間”的意思,所以他又叫急子。
衛宣公的私生活作風實在是有些不檢點,在還沒有坐上龍椅的時候,就與他老爹衛莊公的小妾夷姜私通,而且還生下一個孩子,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姬伋。 宣公即位那天,就迫不及待地正式將自己的后母夷姜納入自己的后宮,也就是在那天,他的元配邢妃從此失寵。
宣公和夷姜遮遮掩掩的關系終于暴露在陽光之下。 讓人驚訝的是,在那樣一個封建的時代,這對夫妻竟然可以頂著種種輿論的壓力,在光天化日之下心安理得地生活,而且還很快立他們的兒子姬伋為太子,實在不簡單。
然而不久,鬧劇中的一幕悲劇就發生了。 這場悲劇的發生,還給文學史上留下了絢麗的篇章。
詩經·新臺新臺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朱熹在解釋這首詩時說:“舊說以為衛宣公為其子急娶于齊……國人惡之,而作此詩,以刺之……”所以,這是一首諷刺宣公的詩。 詩歌大意說的是新臺倒影好鮮明,河水洋洋流淌不停,本來以為嫁的是個美少年,卻得了一個雞胸駝背的丑老頭,就像本來想撒下魚網捕魚,卻在網中撈到一個蝦蟆。
詩中反復用蝦作比喻,凸現了衛宣公的丑陋形象,而且一再用新臺的鮮明、河水的盛大作對照,反襯出衛宣公的丑態。事件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春秋時期的衛國去看個究竟。
據說齊國姜氏以出美女著稱,當時的上流社會男子,都以迎娶齊國姜家女子為人生樂事。齊國國君齊僖公有一對超凡脫俗的女兒,史書上沒有對她們真實名字的記載,只是大女兒因后來嫁給了衛宣公被后世稱為宣姜。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歲的宣姜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一天,衛國派來使者,為太子姬伋向宣姜求婚。
雖然姬伋這年只有十六七歲,卻因風流倜儻、博覽群書,和公主一樣也是當時諸國聞名的名人。而且衛太子姬伋的身上流淌著美女母親夷姜的血液,當然也是俊美儒雅非凡。
盡管身世方面有些小小問題,但是并不妨礙他的未來國君身份。于是齊僖公立刻答應了這樁十全十美的婚事。
只可惜,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這個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偽君子中的領袖。回到國內,這個家伙就立即向衛宣公稟報了公主的情況,那沉魚落雁、傾國傾城的容貌,簡直是比花兒還誘人,接著暗示加明示地表達了他的想法——這樣的絕色美女,那應該是被國君您享用的啊!他還不忘強調,之所以這樣說,絕對是出于作為人臣的一片赤膽忠心啊。
本來衛宣公就是一個老**,哪里經得住這樣的煽風點火!況且他當年在無權無勢時,就敢在父王的眼皮子底下勾引庶母,如今大權在手,更是沒什么可顧忌的。于是流著口水和這個使臣商量了一番,騙親的計劃就敲定下來了。
一心等著婚期到來的太子被派“出差”,與此同時,他的老不正經爹爹開始緊鑼密鼓地在河邊修建一座新的行宮,名為“新臺”。然后就發生了詩歌里記錄的那一幕,本來即將成為宣姜公公的老頭變成了她的老公。
對于齊僖公這樣的老狐貍來說,這個消息帶給他短暫的憤怒,可之后就是滿心歡喜和得意了——他成了衛國國王的老丈人,這樣的好事可不是誰都能有機會遇到的。只是可憐了宣姜,苦了姬伋。
史書上記載,從此以后,姬伋經常發呆,木訥無語。然而他本來就是個善良的老實人,自小學習的禮儀、孝道更是讓他對父親敬若神明。
對于這件事,他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默默地接受了這種屈辱的安排。 要命的“四馬白旌尾”千防萬防,家賊難防。
自己老爹下黑手,誰能防得住?誰能承受得起?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飛逝,轉眼間,十五年過去了,宣姜的兩個兒子都已經快成年了。也許是繼承了姜氏的優良傳統,宣姜的長子姬壽是一個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基因在他的弟弟姬朔這就變異了,不僅和善良沾不上邊,甚至是惡劣之極。
姬朔經常在衛宣公和宣姜面前說姬伋的壞話,詆毀他這個老實的大哥,而且每次都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由此看來,這姬朔人才雖然不怎么樣,卻有著不錯的口才。
宣公本來因為當年奪婚的事對這個大兒子就有點心虛,現在又聽說他的“種種惡行”,便莫名的討厭起他來。 有一天,姬朔像往常一樣“演講”,說著大哥如何對“奪妻事件”百般怨恨,如何揚言要在即位后將他們母子鏟除干凈。
這著實激怒了衛宣公,他把姬伋的生母喊來,痛罵她教子無方。可憐的夷姜,就在這天夜里自盡了。
可這并沒有動搖衛宣公要把這個逆子翦滅于世的決心,他定下毒計,先派逆子姬伋“出差”,還授予他。
3.10個短小的歷史故事
1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
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
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 “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2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
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3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
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4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
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
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
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6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
4.古代有哪些有趣的野史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1:真老烏龜
宰相慶祝八十大壽。為借機發財,便不管親疏遠近,到處發請帖。紀曉嵐對此十分不滿,到壽辰前一天打發人送去大紅幛一個,上寫四個大字:“真老烏龜”。
宰相見了,十分惱火,屆日,請紀曉嵐當面解釋。
紀曉嵐從容地說:“君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為‘老’;世世代代烏紗蓋頂,是為‘烏’;自古以來,龜鶴齊名,都是高壽的象征。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稱頌龜為神龜,欣逢老相國壽辰,以此神物祝頌,當為不妄;‘真’者,實實在在,當之無愧之意也。”
經他這一解釋,眾人哭笑不得。老宰相有苦難言,一時想不起合適的對策,只得改容相謝。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2:個個草包
權臣和珅新修了一所府第,請紀曉嵐題一匾額。紀曉嵐提筆給他題了“竹苞”二字,說是“竹苞松茂”之意。和珅高興地把它懸在正廳,乾隆皇帝見了,對和珅說:“卿被紀曉嵐捉弄了!把‘竹苞’二字拆開來,不就變成‘個個草包’四個字嗎?”和珅哭笑不得。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3:“奉旨革職”
鄭板橋在當縣官時,遇到了災荒之年。因開倉放糧,周濟窮人,被皇上撤了職。于是,雇一小船,順著大運河回揚州老家去。
一日,見前面碼頭停泊著一條官船,桅桿上掛著“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鄭板橋自言自語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職。不都是‘奉旨’嗎?你神氣什么?”于是,拿了一塊綢絹,書寫“奉旨革職”四個大字,也掛到桅桿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個大奸臣的兒子,叫姚有財。此人雖不學無術,但仗著老子的勢力,撈了個烏紗帽,這回正要到揚州上任去。這時見一只小船的桅桿上掛著“奉旨革職”的旗子,覺得奇怪,一打聽,原來是鄭板橋,就派人向他索字畫。鄭板橋聽說這個姚有財,除了吃喝嫖賭、欺壓搜括百姓外,別的一竅不通,就很快書寫了一首詩:“有錢難買竹一根,財多不得綠花盆,缺枝少葉沒多筍,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開頭一字,連起來是“有財缺德”。姚有財接過一看,差點氣昏過去。
中國古代歷史中有趣的野史故事篇4:鄭板橋吟蟹詩
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有一天差役傳報,說是知府大人路過濰縣,鄭板橋卻沒有出城迎接。原來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買官的錢,就足夠抬一轎子,肚里卻沒有一點真才實學,所以鄭板橋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來到縣衙門后堂,對鄭板橋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氣。恰巧這時差役端上一盤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讓他以蟹為題,即席賦詩,如若作不出來,我再當眾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悶氣!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說:“此物橫行江河,目中無人,久聞鄭大人才氣過人,何不以此物為題,吟詩一首,以助酒興?”
鄭板橋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橫行四野驚,雙螯舞動威風凌,孰知腹內空無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尷尬。
5.歷史人物野史
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毫無信義的年代,面對毒辣的父親、兇殘的兄弟,也許死亡才是一種解脫。
生在帝王之家,無論是沾母親受寵的光,還是憑借自身聰慧,能在皇帝眾多的兒子中被立為太子是一件幸事,然而他們的命運也隨著這個身份的確立而改變了。但是很多太子自身也要對悲慘的局面負些責任,可衛太子姬伋,他真的是萬分無辜! 美女面前不講親情與信義雖然在“拼爹”的時候姬伋很有資本,但有這樣的親爹,姬伋也沒什么好炫耀的。
姬伋,春秋時期衛國衛宣公之子。由于他出生的有些不是時候,有“被老天爺送達人間”的意思,所以他又叫急子。
衛宣公的私生活作風實在是有些不檢點,在還沒有坐上龍椅的時候,就與他老爹衛莊公的小妾夷姜私通,而且還生下一個孩子,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姬伋。 宣公即位那天,就迫不及待地正式將自己的后母夷姜納入自己的后宮,也就是在那天,他的元配邢妃從此失寵。
宣公和夷姜遮遮掩掩的關系終于暴露在陽光之下。 讓人驚訝的是,在那樣一個封建的時代,這對夫妻竟然可以頂著種種輿論的壓力,在光天化日之下心安理得地生活,而且還很快立他們的兒子姬伋為太子,實在不簡單。
然而不久,鬧劇中的一幕悲劇就發生了。 這場悲劇的發生,還給文學史上留下了絢麗的篇章。
詩經·新臺新臺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朱熹在解釋這首詩時說:“舊說以為衛宣公為其子急娶于齊……國人惡之,而作此詩,以刺之……”所以,這是一首諷刺宣公的詩。 詩歌大意說的是新臺倒影好鮮明,河水洋洋流淌不停,本來以為嫁的是個美少年,卻得了一個雞胸駝背的丑老頭,就像本來想撒下魚網捕魚,卻在網中撈到一個蝦蟆。
詩中反復用蝦作比喻,凸現了衛宣公的丑陋形象,而且一再用新臺的鮮明、河水的盛大作對照,反襯出衛宣公的丑態。事件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春秋時期的衛國去看個究竟。
據說齊國姜氏以出美女著稱,當時的上流社會男子,都以迎娶齊國姜家女子為人生樂事。齊國國君齊僖公有一對超凡脫俗的女兒,史書上沒有對她們真實名字的記載,只是大女兒因后來嫁給了衛宣公被后世稱為宣姜。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歲的宣姜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一天,衛國派來使者,為太子姬伋向宣姜求婚。
雖然姬伋這年只有十六七歲,卻因風流倜儻、博覽群書,和公主一樣也是當時諸國聞名的名人。而且衛太子姬伋的身上流淌著美女母親夷姜的血液,當然也是俊美儒雅非凡。
盡管身世方面有些小小問題,但是并不妨礙他的未來國君身份。于是齊僖公立刻答應了這樁十全十美的婚事。
只可惜,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這個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偽君子中的領袖。回到國內,這個家伙就立即向衛宣公稟報了公主的情況,那沉魚落雁、傾國傾城的容貌,簡直是比花兒還誘人,接著暗示加明示地表達了他的想法——這樣的絕色美女,那應該是被國君您享用的啊!他還不忘強調,之所以這樣說,絕對是出于作為人臣的一片赤膽忠心啊。
本來衛宣公就是一個老**,哪里經得住這樣的煽風點火!況且他當年在無權無勢時,就敢在父王的眼皮子底下勾引庶母,如今大權在手,更是沒什么可顧忌的。于是流著口水和這個使臣商量了一番,騙親的計劃就敲定下來了。
一心等著婚期到來的太子被派“出差”,與此同時,他的老不正經爹爹開始緊鑼密鼓地在河邊修建一座新的行宮,名為“新臺”。然后就發生了詩歌里記錄的那一幕,本來即將成為宣姜公公的老頭變成了她的老公。
對于齊僖公這樣的老狐貍來說,這個消息帶給他短暫的憤怒,可之后就是滿心歡喜和得意了——他成了衛國國王的老丈人,這樣的好事可不是誰都能有機會遇到的。只是可憐了宣姜,苦了姬伋。
史書上記載,從此以后,姬伋經常發呆,木訥無語。然而他本來就是個善良的老實人,自小學習的禮儀、孝道更是讓他對父親敬若神明。
對于這件事,他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默默地接受了這種屈辱的安排。 要命的“四馬白旌尾”千防萬防,家賊難防。
自己老爹下黑手,誰能防得住?誰能承受得起?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飛逝,轉眼間,十五年過去了,宣姜的兩個兒子都已經快成年了。也許是繼承了姜氏的優良傳統,宣姜的長子姬壽是一個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基因在他的弟弟姬朔這就變異了,不僅和善良沾不上邊,甚至是惡劣之極。
姬朔經常在衛宣公和宣姜面前說姬伋的壞話,詆毀他這個老實的大哥,而且每次都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由此看來,這姬朔人才雖然不怎么樣,卻有著不錯的口才。
宣公本來因為當年奪婚的事對這個大兒子就有點心虛,現在又聽說他的“種種惡行”,便莫名的討厭起他來。 有一天,姬朔像往常一樣“演講”,說著大哥如何對“奪妻事件”百般怨恨,如何揚言要在即位后將他們母子鏟除干凈。
這著實激怒了衛宣公,他把姬伋的生母喊來,痛罵她教子無方。可憐的夷姜,就在這天夜里自盡了。
可這并沒有動搖衛宣公要把這個逆子翦滅于世的決心,他定下毒計,先派逆子姬伋“出差”,還授予他白旗,又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歷史野史簡短(求一些歷史名人的野史故事,越多越好)